- 年份
- 2024(8210)
- 2023(11719)
- 2022(9136)
- 2021(8378)
- 2020(6477)
- 2019(14400)
- 2018(14404)
- 2017(26646)
- 2016(14784)
- 2015(16510)
- 2014(16732)
- 2013(15971)
- 2012(14632)
- 2011(12976)
- 2010(13476)
- 2009(12850)
- 2008(13139)
- 2007(12223)
- 2006(11204)
- 2005(10336)
- 学科
- 济(56148)
- 经济(56038)
- 管理(45838)
- 业(44746)
- 企(34060)
- 企业(34060)
- 农(28812)
- 制(19615)
- 中国(19302)
- 农业(19227)
- 业经(19030)
- 财(17943)
- 方法(17061)
- 体(13848)
- 数学(13627)
- 数学方法(13399)
- 地方(11937)
- 银(11305)
- 银行(11290)
- 发(11063)
- 学(10950)
- 体制(10909)
- 行(10748)
- 融(10447)
- 金融(10444)
- 务(10337)
- 财务(10302)
- 理论(10298)
- 财务管理(10274)
- 企业财务(9719)
- 机构
- 学院(210842)
- 大学(209489)
- 济(82537)
- 经济(80335)
- 管理(75200)
- 研究(71857)
- 理学(63139)
- 理学院(62449)
- 管理学(61280)
- 管理学院(60891)
- 中国(56335)
- 京(44523)
- 财(43728)
- 科学(41266)
- 农(37605)
- 江(35341)
- 所(35193)
- 中心(34175)
- 财经(32823)
- 研究所(31073)
- 经(29603)
- 范(29565)
- 业大(29311)
- 师范(29273)
- 农业(27959)
- 州(27920)
- 北京(27909)
- 院(25817)
- 经济学(25726)
- 省(24434)
- 基金
- 项目(133174)
- 科学(104672)
- 研究(103353)
- 基金(94893)
- 家(81454)
- 国家(80612)
- 科学基金(69092)
- 社会(66640)
- 社会科(62590)
- 社会科学(62576)
- 省(52841)
- 基金项目(49124)
- 教育(48477)
- 编号(43744)
- 划(43277)
- 自然(40742)
- 自然科(39754)
- 自然科学(39745)
- 自然科学基金(39028)
- 成果(37977)
- 资助(37014)
- 课题(31311)
- 制(31238)
- 重点(30193)
- 部(29597)
- 发(28782)
- 国家社会(27862)
- 性(27564)
- 创(27338)
- 年(26059)
共检索到3391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纪芳
中国基层社会历来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这种“二元”社会结构局面,以村改居社区为主要形式的基层社会“第三元”形态日渐凸显。本文聚焦于村改居社区的结构性特征和治理机制,尝试探讨基层治理从“二元”向“三元”转变的实践机理。研究发现:村改居社区治理呈现“村居共治”的实践形态,且因农民与集体的关系差异表现为不同的实践形式。“村居共治”的深层运作机制在于城乡两种治理机制要素并存形成的城乡嵌套,由此弥合村改居社区所隐含的乡村与城市治理体系之间的缝隙,促进村改居社区对城市外部系统与社区内部系统的治理耦合。村改居社区的治理实践体现了对城乡二元治理体制的整合与超越,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丰富和拓展了基层治理的研究空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小玉 陈绍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不断深入实施,农村家庭转型在居住空间、资源要素、主体性重塑等方面呈现出整体性、嵌入性、辩证性等特征。本研究从转型社会学视域出发,反思性借鉴西方家庭策略理论,构建中国农村家庭转型的空间—要素—主体三位一体分析框架。基于苏北地区的实地调查,考察农民集中居住及就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转型的经验样态和实践逻辑。研究发现:不同于市场主导的异地城镇化,在政府主导的就地城镇化过程中,村落空间消解与居住空间集聚化变迁是农村家庭整体性转型的直接驱动因素;同时,通过家庭资源整合和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就地城镇化进程中发展型家庭再生产的预期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基于家庭内部代际分工和家庭成员角色扮演实现权利结构均衡化转型,最终完成新型家庭的主体性重塑。
关键词:
城乡空间 家庭转型 主体性重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小玉 陈绍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不断深入实施,农村家庭转型在居住空间、资源要素、主体性重塑等方面呈现出整体性、嵌入性、辩证性等特征。本研究从转型社会学视域出发,反思性借鉴西方家庭策略理论,构建中国农村家庭转型的空间—要素—主体三位一体分析框架。基于苏北地区的实地调查,考察农民集中居住及就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转型的经验样态和实践逻辑。研究发现:不同于市场主导的异地城镇化,在政府主导的就地城镇化过程中,村落空间消解与居住空间集聚化变迁是农村家庭整体性转型的直接驱动因素;同时,通过家庭资源整合和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就地城镇化进程中发展型家庭再生产的预期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基于家庭内部代际分工和家庭成员角色扮演实现权利结构均衡化转型,最终完成新型家庭的主体性重塑。
关键词:
城乡空间 家庭转型 主体性重塑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采用家庭主位理论视角,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居家养老模式转型置于具体社会情境和特定家庭结构中,系统性考察其实践样态和嬗变逻辑。首先,自力养老的社会基础消解,伴随着农民集中居住后"村落的终结",自力养老模式也因失去"基于代际分工的半工半耕"型小农经济与基于传统村落散居型庭院经济等社会物质基础而难以维继;其次,代际关系的嬗变与均衡,作为自力养老消解后的应对策略,经济反哺与隔代抚育成为代际关系嬗变与均衡的基本方式;最后,个体家庭的崛起与居家养老模式的多元化转型,随着个体家庭时代的到来,传统村落共同体"一户多家"的家户结构呈现多元化转型,而从生成动力角度而言,居家养老模式转型的动力正是老年人追求个体化家庭居住结构与代际关系再均衡的内在张力,因此,依据居住结构—代际关系两个维度,将转型中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划分为独居共灶型、独居分灶型、共居抚育型和共居轮养型四种实践类型。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居家养老 实践逻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易昌良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人综合素养的提高、收入水平的上升以及选择自由度的拓展是人的城镇化的基本逻辑结构。但是,在认识局限与狭隘观念的作用下,人的城镇化不但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而且存在被异化的现象。人的城镇化的实现需要从内在的发展观念以及外在的体系建构两个层面考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秋霞
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现实中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更多依赖于行政手段。与行政手段相比,法律手段更具有约束力,且更加严格、明确。构建更为完善的农村环境治理法律机制,能够为环境治理提供方向指导和法律保障。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新型城镇化 治理 法律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文
"空间的生产"是近年来新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城市空间研究最重要的理论进展。通过对"空间的生产"理论内涵及逻辑体系的解析,认为"空间的生产"是资本、权力和利益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空间重新塑造,并以其作为底板、介质或产物,形成空间的社会化结构和社会的空间性关系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内外部环境影响下,资本逻辑和权力推动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同时也带来了空间生产的异化。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应深度理解空间资本化的双重逻辑,警觉资本逻辑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另类牵引,新型城镇化空间实践的价值取向应平衡"资本"与"人本"的关系,在实践和研究中明确空间生产效能"以人为本"的需求面向。
关键词:
空间的生产 内涵与逻辑 新型城镇化实践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袁梦 杨华
推进县域城镇化,是加快推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县域社会具有产业去工业化、生活高消费性和社会强阶层性的特点,使进城农民家庭面临低收入高支出的结构压力,农民家庭不得不采取“半工半耕半陪”的家计模式、“城县乡三栖”的居住格局、阶段性进城的家庭流动方式和二次城镇化的发展规划,家庭劳动力和资源配置更加刚性。分析表明,当前县域城镇化形塑出消耗型城乡三元结构,导致县域空间风险聚集,农民城镇化压力增加,呈现不稳定特征。因此,需要适当调整城镇化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系统布局,发挥县域的“稳定器”功能,坚持渐进式城镇化道路,为中国现代化转型提供稳定的基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包先康
农村社区"微治理"是一个新的学术命题,它主要关注农村社区日常生活中的良序和良好福利如何可能的问题,而其可能性是建立在农村社区日常生活中"微事件"的有效处理之上。农村社区及其日常生活的特征决定了"微事件"的有效处理多数情况下不能依赖"硬权力",而需要借助于"软权力"。因此,讨论约瑟夫·奈所提出的"软权力"理论与运用,以及农村社区"微治理"中"软权力"是如何生成的,又是如何运作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基于个案分析,可以发现农村社区"微治理"中"软权力"的生成遵循着"微事件解决或处理—期望满足—威望或威信生成"的逻辑,而"软权力"的运作遵循着"威望或威信的运用—微事件解决或处理—期望满足"的逻辑。在某种意义上,农村社区"微治理"的目标正是在"软权力"生产与运作中实现的。
关键词:
农村社区微治理 软权力 逻辑 生产与运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齐骥
城镇化是"自然—社会双向互动"以及"被改造的自然—社会关系双向互动"构成的动态有机体,文化是城镇空间演进的黏合剂。文化治理视角下的城镇空间演进,是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两种逻辑下的生产、消费和流通。文化治理有效推进了从文化刚性到文化弹性、从文化规约到文化自觉的城镇空间重构,破解了传统城镇空间构成中各单元单打独斗、破坏城镇整体规划和宜居、宜业、宜文、宜游难以并行的时空障碍。
关键词:
城镇化 空间逻辑 文化治理 制度创新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丹 张昱
如何实现养老主体的耦合并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是当前养老主体多元化面对的主要问题。长护险实践表明,在地化的医养结合能够形成准公共性养老秩序,实现多元主体的耦合。长护险的制度设置可以筛选出有需要的服务群体,进而以在社区内选拔护理员的方式激活社区内部的养老服务供给力量。通过在地化实践,市场型养老服务的契约关系嵌入到熟人关系体制中,充分激发了熟人社会内部的互助网络。服务主体内生化、服务内容面向需求以及服务监管的非规则化构成多元主体互惠耦合。互惠模式的养老秩序之实现离不开以长护险为形式的医养结合在地化实践、家社互构的养老角色以及制度的输入与资源的扶持。研究表明,互惠型医养秩序的形成,能够超越社区养老中的市场、社会与行政之争,实现多元主体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
医养结合 社区养老 互惠模式 长护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明皓 叶敬忠
县城城镇化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县城城镇化是中国式城镇化道路内生演进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在新时代情境下的创造性转化应用,是缓解“城市病”“乡村病”和“县城病”以及促进农民工群体向中等收入群体转化的重要载体。县城城镇化在实践中衍生为扩张型、稳定型和收缩型三种样态,不同类型的县城城镇化助推共同富裕的潜力也不尽相同。在新发展阶段推进县城城镇化要以全面富裕为导向,推动县城城镇化“生产—生活—生态”耦合发展;以全民富裕为立场,重点培育和提升农民家庭发展能力;以差别富裕为策略,探索县城城镇化多元化和抱团发展共富路径;以共建富裕为保障,推动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化的县城城镇化高效能治理体系,从而开创出综合发展、以人为本、多元繁荣和共建共享的县城城镇化道路,使县城城镇化真正成为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县城城镇化 共同富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牛玉兵 刘钦
城镇化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其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部分地区的农村环境在城镇化进程中甚至呈现出恶化趋势。面对此种情境,应进一步反思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与技术依赖路径之不足,进而建构适应城镇化需要的农村环境治理法律机制。从我国环境法律制度的现状看,其立法体系、执法机制、司法保障等尚不能有效回应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治理的现实需要,故应进行针对性完善,以促进城镇化进程与农村环境治理的融合共生。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环境 坏境治理 法律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牛玉兵 刘钦
城镇化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其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部分地区的农村环境在城镇化进程中甚至呈现出恶化趋势。面对此种情境,应进一步反思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与技术依赖路径之不足,进而建构适应城镇化需要的农村环境治理法律机制。从我国环境法律制度的现状看,其立法体系、执法机制、司法保障等尚不能有效回应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治理的现实需要,故应进行针对性完善,以促进城镇化进程与农村环境治理的融合共生。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环境 坏境治理 法律机制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陈靖
"合村并居"是在城镇化背景下,由国家土地政策、新农村建设与社区发展三种政策力量共同塑造的社会改造项目,大多数地方政府乐于推动"合村并居"以实现村庄发展。"资本进村"推动的"合村并居"将带来村社利益格局的剧烈变动,对乡村社会稳定和社区治理造成危害。而以"村社理性"为原则的"合村并居"能够使村社共同体的利益最大化地得以保持,使"合村并居"的发展成果在社区内实现最大化、发展的社会成本实现最小化,凸显"合村并居"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合村并居” 村社理性 城镇化 社区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