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16)
2023(14400)
2022(12167)
2021(11404)
2020(9477)
2019(21593)
2018(21673)
2017(41414)
2016(23022)
2015(26157)
2014(26384)
2013(25743)
2012(23807)
2011(21182)
2010(20969)
2009(19237)
2008(18632)
2007(16394)
2006(14441)
2005(12656)
作者
(66764)
(55578)
(55110)
(52543)
(35464)
(26848)
(25031)
(21961)
(21264)
(19784)
(19130)
(18593)
(17596)
(17489)
(17045)
(16875)
(16716)
(16578)
(15816)
(15800)
(13822)
(13652)
(13424)
(12688)
(12453)
(12413)
(12223)
(12202)
(11125)
(11016)
学科
(93333)
经济(93228)
管理(63074)
(59355)
(47966)
企业(47966)
方法(39221)
数学(33565)
数学方法(33119)
(27825)
地方(25533)
中国(25491)
业经(21745)
(21167)
(20689)
农业(18700)
(15950)
理论(15615)
(14900)
(14798)
贸易(14787)
环境(14545)
(14231)
技术(13625)
地方经济(12949)
教育(12583)
(12526)
(12523)
财务(12450)
财务管理(12426)
机构
大学(321686)
学院(320565)
管理(125473)
(120262)
经济(117244)
理学(108530)
研究(108524)
理学院(107222)
管理学(105140)
管理学院(104587)
中国(79385)
科学(71020)
(69640)
(55081)
(54887)
(53670)
研究所(50456)
业大(50236)
中心(49629)
(48378)
(46064)
师范(45645)
北京(43682)
财经(42925)
农业(42839)
(39744)
(39605)
(38873)
师范大学(36971)
技术(34907)
基金
项目(223507)
科学(174701)
研究(163534)
基金(159604)
(139218)
国家(138014)
科学基金(118062)
社会(100688)
社会科(95026)
社会科学(94997)
(89600)
基金项目(85837)
自然(77427)
自然科(75560)
自然科学(75541)
教育(74527)
(74360)
自然科学基金(74125)
编号(68298)
资助(64679)
成果(55068)
重点(50030)
(48433)
(47847)
课题(47000)
(45641)
创新(42575)
科研(42318)
项目编号(40990)
大学(40938)
期刊
(136470)
经济(136470)
研究(92765)
中国(63707)
学报(53829)
(51148)
科学(49282)
管理(44709)
大学(40323)
教育(39985)
(39632)
学学(37528)
农业(35458)
技术(28476)
(25106)
金融(25106)
业经(23173)
图书(20078)
经济研究(20011)
财经(19830)
问题(18334)
(18026)
资源(17026)
(16858)
科技(16327)
(16152)
理论(15630)
技术经济(15067)
现代(14684)
实践(14504)
共检索到4706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洪涛  夏保林  
从区域发展力量要素及其整合的角度,研究新的历史时期和全球化形势下的城镇化战略道路选择,以及城镇化进程中区域力量整合的类型。以河南省为例,围绕全省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河南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要素及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力、社会力、资源环境力、空间支撑力、政策力、行政力及其整合,提出依托河南省构建中原大都市区,在大都市区框架下整合全省区域发展力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兴为  
区域生态城镇化是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解决发展中地区资源枯竭的重要途径。文章利用系统分析法、调查统计法及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阐述了区域生态城镇化的定义与内涵。在此基础上说明生态城镇化的发展原则,并以河南省濮阳为例,从经济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等3个维度,深入探讨了濮阳区域生态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结合实证分析,提出了"绿色之都、幸福濮阳"为目标的发展规划,分阶段实施濮阳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战略,并建设性的提出构建优美旳自然生态系统、构建高效的经济生态系统、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态系统的对策建议。该文对濮阳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乃至处于发展中的其它地区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志伟  
利用2001年~2012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PVAR的GMM估计、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面板脉冲响应分析和面板方差分解等诸多实证方法,笔者考察了金融发展对就业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城市建设城镇化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河南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金融发展显著抑制了就业城镇化的推进,但是短期内显著促进户籍人口城镇化进程,对生活方式城镇化和城区建设城镇化的支持则很不明显。格兰杰因果检验和方差分解分析表明: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主要通过就业城镇化、户籍人口城镇化渠道产生。研究对河南省乃至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推进中配套金融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赛赛  潘建伟  
本文研究了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问题,并以河南省为例,使用国家统计局2005-2015年间的数据,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与相关数据的计算,定量分析了河南省城市人口比重、人均GDP、工业化率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杜恩社  冯兵  
根据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新型工业化对产业发展的要求,论文构建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共包括11个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工业主导产业进行综合评价选择,选择出河南省应该重点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煤炭产业、食品产业、铝产业。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琳  刘彦随  
基于"推—拉"理论、新经济学劳动力流动理论,剖析了农民进城落户意愿的城乡作用力、农民进城落户的内部影响因素,并结合郸城县169份农户有效问卷和村干部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农民进城落户意愿可用"推力—拉力"范式解释,包括生活便捷程度、子女的受教育环境、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家庭收入和非农就业、消费和生活成本,其中,便捷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子女受教育环境是最大的城镇拉力,没有稳定的非农工作是最大的城镇推力。②农民进城落户决策的影响因素涉及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村庄因素三个层面。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生活水平、亲朋好友是否进城落户、村庄医疗卫生条件是影响郸城县农民进城落户决策的主要因素,其中文化程度、亲朋好友是否迁户的影响效应为正,年龄、家庭生活水平及村医疗卫生条件的影响效应为负。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俊  王九位  
乡村旅游业发展有利于美化城镇环境,也有利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区域经济的增长。以河南省嵩县为例,利用协整方法分析乡村旅游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对河南省嵩县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乡村旅游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都对河南省嵩县经济增长有着正向影响,且乡村旅游业发展拉动河南省嵩县经济增长的效应比新型城镇化的拉动效应要大,同时,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更加明显,而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比较明显。今后嵩县应着力于促进乡村旅游业开发,注重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促进三大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以推动嵩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炜  马承伟  杨晓东  
采用实地调查法对沁阳市村镇建设用地的现状进行了现场踏勘 ,并结合GB5 0 188— 93《村镇规划标准》 ,利用定性判定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沁阳市村镇建设用地的潜力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 ,沁阳市村镇建设用地的内部潜力为 86 1 6hm2 ,城区建设用地潜力为 16 6 0hm2 ,闲散地的潜力为 2 2 5 7hm2 ,建设用地潜力合计为12 5 3 3hm2 。提出了村镇建设用地整理的途径 :可以通过撤乡并镇、迁村并点 ,调整村镇等级结构 ,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率 ,为村镇建设提供大量用地 ;可以通过改造村镇内部的闲置土地 ,盘活建设用地存量 ;通过乡镇企业进入工业园区 ,非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江苏  王晓蕊  苗长虹  刘佳骏  
在回顾已有城镇化质量以及协调度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新近的城镇化质量分段函数评价模型,对河南省18地市2001—2010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动态评价,采用协调度模型对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状况进行评价,主要结论为:1各地市城镇化质量指数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指数和基础设施指数的持续增长,而生活质量指数、社会发展指数、城乡统筹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波动变率较大,反映出城镇化质量"重形式轻内涵"。2各地市的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处于稳步上升态势,至2007年,河南省所有地市全部摆脱弱度失调,进入不同层次的协调发展阶段。3各地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的地域差异较大。郑州、洛阳、平顶山、鹤壁、焦作、三门峡、济源七地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度较高,商丘、周口、驻马店、濮阳等地市协调度较低。4当前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整体协调水平较低。高度协调、中度协调、低度协调、弱度协调的地市数量分别为1、6、7、4,低度协调和弱度协调的地市数量占全省地市数量较高。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红玲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城乡发展融合、消费结构升级、经济稳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构建适用于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与耦合协调度测算其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的权重及二者的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划分其耦合与协调阶段类型。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超前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郑州、许昌与洛阳新型城镇水平居于河南省前列,周口、南阳、驻马店与商丘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名列前茅;河南省新型城镇化高值区集聚在以郑州为核心的区域,南部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明显高于北部地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处于中高水平拮抗耦合阶段,多数城市已达到高水平拮抗耦合,北部地区耦合强度远高于南部,三门峡—洛阳—焦作—新乡—鹤壁—濮阳的耦合高值区串联成片;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整体隶属于轻度失调,多数城市已达到濒临失调,中部、南部的协调发展水平高于北部。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红玲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阳敏  
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国家级贫困县固始近10年通过回归式产业转移实现了包容性城镇化与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内在逻辑在于伴随企业家回归家乡的产业回归家乡(回归式产业转移),其具有高速度、低成本,强动力、低障碍,大规模、低风险的典型特征,而深层机理则是亲情、乡情和非正式制度等成为回归式产业转移的重要拉动因素,使得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家在产业布局、产品创新和战略调整时,更注重与环境的和谐,与员工的和谐,与政府的和谐等,并积极参与地方事务,使得回归式产业转移成为欠发达地区实现缩小收入差距、平衡区域差距、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治理等包容性城镇化与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源动力和根本方法,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关...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岳花艳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2012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城镇化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其中提出,城镇化是中国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河南省作为农业和人口大省,其城镇化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存在着征地不规范、规划不科学、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等不少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本文对河南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瓶颈进行了深入剖析,从注重粮食安全、科学规划、加强城乡统筹等方面给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刚  
[目的]为了对河南省地级市新型城镇化效率差异进行准确把握,努力改善城镇化差异,促进城镇化之间合理发展,缩减城镇化之间的距离。[方法]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更加契合新型城镇化的投入产出指标,运用DEA方法计算河南省地级市新型城镇化效率,分析部分地级市新型城镇化DEA无效的原因。[结果](1)郑州市、鹤壁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周口市及济源市的新型城镇化效率是DEA有效的,驻马店市、商丘市及信阳市的规模效率虽然是DEA无效的,但是纯技术效率却是有效的;(2)平顶山市、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南阳市、开封市及洛阳市的新型城镇化效率是DEA无效的,并具体分析了DEA无效的原因;(3)部分城市新型城镇化效率DEA无效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资源分配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及资源消耗过多等,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对新型城镇化内涵认识不足、管理不当等造成的。[结论]在以上分析DEA的差异化基础之上,可以从地方政府管理、资源合理分配、节约资源及环境保护等角度入手,提升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并注重以人为本,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梦。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曹飞  
根据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和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性,构建了河南省城镇化和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度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城镇化总体发展方面呈现出多个城市处于较高水平,黄淮四市处于最低水平。土地利用效率指数呈现出郑州单极最高的情况。②河南省城镇发展和土地利用效率协调合理程度高的城市比例为很低,不合理的城市比重高达41%。③全省城镇化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度水平要比耦合协调度水平差。结合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地区分布情况,文章最后给出了差异化推进城镇化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