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82)
2023(14347)
2022(11762)
2021(10560)
2020(8960)
2019(20252)
2018(19962)
2017(37906)
2016(21274)
2015(23777)
2014(23784)
2013(23394)
2012(21477)
2011(19326)
2010(19171)
2009(17672)
2008(17358)
2007(15659)
2006(13713)
2005(12018)
作者
(65255)
(54747)
(54560)
(51828)
(34370)
(26564)
(24692)
(21643)
(20678)
(19257)
(18590)
(18358)
(17572)
(17136)
(17009)
(16932)
(16874)
(16140)
(15713)
(15679)
(13976)
(13320)
(13320)
(12494)
(12381)
(12253)
(12058)
(12007)
(11109)
(11069)
学科
(85885)
经济(85800)
管理(56624)
(54149)
(41328)
企业(41328)
方法(37459)
数学(33114)
数学方法(32811)
(28071)
中国(23257)
地方(21246)
(20689)
(20656)
业经(19941)
农业(18948)
环境(16679)
(16461)
贸易(16456)
(15940)
(14773)
(13013)
技术(12312)
(12247)
财务(12222)
财务管理(12192)
(12091)
(12023)
(12013)
金融(12010)
机构
学院(303345)
大学(302948)
(119284)
经济(116669)
管理(111257)
研究(107027)
理学(96713)
理学院(95453)
管理学(93614)
管理学院(93066)
中国(78028)
科学(72134)
(66408)
(64451)
(56635)
业大(54584)
农业(52739)
研究所(52346)
(51936)
中心(49440)
(47243)
财经(41861)
(41154)
师范(40610)
北京(39521)
(38390)
(37960)
(37015)
经济学(36523)
(36305)
基金
项目(212879)
科学(165181)
基金(152525)
研究(147247)
(137217)
国家(136070)
科学基金(114027)
社会(92805)
社会科(87783)
社会科学(87752)
(86650)
基金项目(82347)
自然(76239)
自然科(74334)
自然科学(74308)
自然科学基金(72973)
(72618)
教育(66754)
资助(60642)
编号(58452)
重点(49260)
(47161)
成果(45848)
(45292)
(43905)
计划(42307)
科研(41638)
创新(41173)
课题(41101)
国家社会(38368)
期刊
(129695)
经济(129695)
研究(81004)
(60524)
学报(59798)
中国(58098)
科学(51331)
大学(43013)
学学(40869)
农业(40766)
(40011)
管理(36291)
教育(28504)
(24257)
金融(24257)
技术(23857)
业经(22899)
(22335)
经济研究(20266)
财经(19856)
问题(18269)
(17483)
(17047)
资源(17014)
业大(16038)
科技(15402)
技术经济(14386)
图书(14120)
商业(13549)
农业大学(13447)
共检索到4368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雪萍  李丹青  
以快速城镇化的安徽省为例,在计算出该省1995~2013年生态足迹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其动态变化,并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方法、STIRPAT模型研究了影响生态足迹的因素。结果表明:从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来看,该省1995~201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均较大,且呈不断上升态势,安徽省的城镇化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从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来看,人口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技术因素均对生态足迹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技术进步对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人口总数的增加、三大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消费增加均会造成生态足迹增加;城镇化的影响最大,城镇化率每提升1%,人均生态足迹就会上升0.210 ...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云兰  李声明  
文章以快速城镇化的广西为例,从生态足迹的角度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道路。2005—2014年广西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均呈扩大趋势,表明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超载,发展不可持续。生态足迹中高污染能源消耗占比最大。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发现,对广西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GDP。因此,建议广西在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要培养居民节约型消费意识,构建产业集约化发展道路,注重新型清洁能源开发推广,提高土地资源生态承载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冲  吴玲  
在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2002~2011年间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分析模型,并通过对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多个因素的分析,构建了以安徽省城镇化比率为因变量,以安徽省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工业增加值、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SPSS16.0软件对安徽省城镇化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滕瀚  黄洪雷  
选取安徽省颍上县188名户籍转入城镇街道的青年农民和188名户籍仍在乡村的青年农民,对他们进行道德意识的跨群体比较研究,并以此研究城镇化进程中青年农民道德意识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城镇化进程中青年农民道德意识仍处于积极状态,没有出现道德意识滑坡现象;城镇化对青年农民公共道德意识的影响是复杂的、多重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玉刚  焦华富  韩会然  
根据区域城镇化内涵和省际边缘区特点,从人口、经济、生活方式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运用熵值法,分析了2000—2009年皖浙省际边缘区宁国市城镇化水平发展变化趋势,发现近10年来宁国市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以经济和基础设施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浙江块状经济传导和波及效应的反映,基础设施的快速完善表现为对前期滞后状态的一种补偿性异速增长,人口城镇化不明显,是其边缘区位对人口集聚引力弱的反映。进一步分析得出:边界效应作用力是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独有的基础动力;主导动力中的政府行政力是最重要的内生动力;周边中心城市和毗邻城市强烈的相互作用是辅助动力;最后构建了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的动力系统模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珂  程久苗  费罗成  洪德和  
科学度量土地城镇化的空间变化,实现人口、土地、产业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推动中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运用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指数,探索分析安徽省土地城镇化的总体空间分布、空间分异格局及局部空间差异,借助R语言支持下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识别其驱动因素,为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协调区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结果显示:(1)安徽省土地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明显,以铜陵、合肥、马鞍山、蚌埠、黄山、芜湖、淮南及滁州等地市的部分市辖区为核心,构成的高值集聚斑块日益凸显;以安徽省农产品主产区为核心,向四周渐进式扩展的环绕式空间结构则为低值区;(2)省内土地城镇化水平存在空间关联性,局部空间分异显著;(3)土地城镇化受人口、产业、投资、产出等因素影响,影响强度呈区域差异特征,土地城镇化驱动类型可沿淮河分为以北地区的人口—投资驱动型及以南地区的人口—产业驱动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乐勤  陈素平  陈保平  张勇  
以安徽省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对1996-2011年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2015、2020年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96-2011年,安徽省土地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均呈上升态势;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由1996年的0.4958提升至2011年的0.6682,年均值为0.5442,处中度耦合协调状态;2015、2020年耦合协调度预测值分别达到0.6985、0.7821。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作者] 苟小菊; 许锐; 扶元广;  
将空间计量方法应用到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利用安徽省的市域面板数据建立空间滞后和误差模型,对所提出的6个理论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在相邻城市间存在空间相关性;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和居民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会抑制安徽省城镇化的发展.最后,对安徽省城镇化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柯木飞#硕士生  尹昌斌  江激宇  程磊磊  
该文采用了安徽省4个市16个县的210户农民对专业合作组织评价的调研数据,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民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人口数、是否合作组织成员、人均耕地面积、收入结构、经营农产品性质以及合作组织是否提供资金、技术服务等因素对农户满意度有积极的影响。为此,该文最后提出改善农户满意度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世进  司增绰  
流通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与其他产业关联度最高的产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就业能力,可引导其他产业转型升级,且与居民消费息息相关,与居民的吃穿住行紧密挂钩。城镇化为流通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空间基础,流通业为城镇化提供保障条件。流通产业规模、流通企业规模、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流通企业经营状况、流通业人均年销售额、流通业人均年末固定资产投资额、城镇人均总收入是影响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因素。而根据江苏省2000—2014年相关数据的研究显示,虽然苏南、苏中、苏北的情况略有差异,但江苏省及13个城市的城镇化与上述因素之间都存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世进  司增绰  
流通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与其他产业关联度最高的产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就业能力,可引导其他产业转型升级,且与居民消费息息相关,与居民的吃穿住行紧密挂钩。城镇化为流通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空间基础,流通业为城镇化提供保障条件。流通产业规模、流通企业规模、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流通企业经营状况、流通业人均年销售额、流通业人均年末固定资产投资额、城镇人均总收入是影响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因素。而根据江苏省2000—2014年相关数据的研究显示,虽然苏南、苏中、苏北的情况略有差异,但江苏省及13个城市的城镇化与上述因素之间都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不存在虚假回归的问题。政府与企业应继续提高流通业规模,提升流通企业竞争力,充分发挥流通业促进消费的功能,完善流通业内部结构,提高流通业投资规模。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伯娜  殷李松  贾敬全  
文章综合运用系统论、地理区位论、生态论等相关理论,通过开放式的空间计量建模技术构建实证模型,锁定研究城镇化的市-市、市-区、区-区就业状况,详细分析了安徽省城市化进程下的就业接收效应:市-市间的接收效应大小、正负效应、净效应、效应在市际间的来源;揭示了市-区、区-区间相应的接收情况;给出了市/区-区间交互效应的共生路径、竞争路径、抢夺路径、单边路径、空白路径。据此可指引各市/区间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协同合作,共同提升各市就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平,实现多边共赢。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奇中  
长期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各行其道,不同步、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工业化、城镇化质量,推动"四化"同步,就必须找准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切入口,加快政策和体制创新步伐,打通两者互动发展的阻碍,增强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整合和供给能力,实现两者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胡志强  
论文在分析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金融与城镇化发展两个综合评价模型探讨两者之间的协调匹配度。实证结果显示:近年来,安徽宣城市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呈现帕累托改进态势,但两者之间存在功能与时间上的不协调,显现出"城镇化滞后-金融滞后-城镇化滞后"态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沈宏超  洪功翔  
对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有助于了解城镇化质量的真实水平,有助于发现影响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文章在梳理、解读新型城镇化时代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人口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城乡统筹等6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安徽16个地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并依据指数值进行排序。结果表明,安徽16个地市在社会发展、人口发展两个维度的指数差异最为明显,社会发展指数最高的合肥市是排名最低宿州市的12倍,人口发展指数最高的铜陵市是排名最低亳州市的9.4倍;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值最高的是合肥市,最低的阜阳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在地理分布上存在着东部高而西部低的区域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