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05)
- 2023(14417)
- 2022(11679)
- 2021(10604)
- 2020(8930)
- 2019(20175)
- 2018(19986)
- 2017(38198)
- 2016(21487)
- 2015(24181)
- 2014(24260)
- 2013(23901)
- 2012(22149)
- 2011(19952)
- 2010(20239)
- 2009(19021)
- 2008(19121)
- 2007(17858)
- 2006(15836)
- 2005(14176)
- 学科
- 济(90456)
- 经济(90354)
- 业(63069)
- 管理(55254)
- 农(48123)
- 企(41518)
- 企业(41518)
- 方法(37443)
- 数学(32984)
- 数学方法(32636)
- 农业(31518)
- 中国(25667)
- 业经(24059)
- 财(21408)
- 学(19668)
- 地方(18527)
- 制(17898)
- 贸(17708)
- 贸易(17702)
- 易(17245)
- 发(14200)
- 银(13874)
- 银行(13804)
- 行(13104)
- 技术(12913)
- 体(12751)
- 融(12734)
- 金融(12731)
- 策(12547)
- 环境(12538)
- 机构
- 学院(316458)
- 大学(314096)
- 济(127652)
- 经济(124988)
- 管理(115088)
- 研究(110133)
- 理学(99599)
- 理学院(98424)
- 管理学(96508)
- 管理学院(95952)
- 中国(83222)
- 农(81885)
- 科学(72276)
- 京(66250)
- 农业(64114)
- 业大(59043)
- 所(58845)
- 财(55773)
- 研究所(53750)
- 中心(51613)
- 江(49667)
- 财经(44502)
- 范(41602)
- 师范(41046)
- 北京(40797)
- 农业大学(40546)
- 经(40473)
- 经济学(38811)
- 州(38742)
- 院(37871)
- 基金
- 项目(211779)
- 科学(163824)
- 基金(151788)
- 研究(148659)
- 家(135618)
- 国家(134378)
- 科学基金(112389)
- 社会(94160)
- 社会科(88775)
- 社会科学(88743)
- 省(84999)
- 基金项目(80978)
- 自然(73474)
- 自然科(71781)
- 自然科学(71754)
- 划(71081)
- 自然科学基金(70490)
- 教育(67403)
- 资助(60786)
- 编号(60487)
- 成果(48645)
- 重点(48031)
- 发(46797)
- 部(46075)
- 创(43574)
- 农(42678)
- 课题(41611)
- 科研(41041)
- 计划(40881)
- 创新(40775)
- 期刊
- 济(145604)
- 经济(145604)
- 研究(86626)
- 农(82506)
- 中国(64666)
- 学报(61921)
- 农业(55357)
- 科学(52876)
- 大学(45765)
- 学学(43663)
- 财(42407)
- 管理(37295)
- 教育(31296)
- 融(30433)
- 金融(30433)
- 业经(29403)
- 业(27756)
- 技术(25426)
- 财经(21838)
- 经济研究(21638)
- 问题(21103)
- 版(19670)
- 经(18788)
- 业大(17703)
- 世界(15987)
- 技术经济(15869)
- 农业大学(15463)
- 农村(15432)
- 村(15432)
- 科技(15167)
共检索到4687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丹 汪少良 张藕香
本文在对安徽省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多项Logistic模型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培训状况、保险状况、居住地到城镇的距离等因素对失地农民再就业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年龄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具有负向影响;土地补偿款的理性消费对失地农民再就业中的自主创业人员具有正向影响,而非理性消费则相反。最后,文章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禹四明
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民转型和城市化进程,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路线,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有利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失地农民群体规模越来越大,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迫在眉睫。在转变观念、创新理念的基础上,还权赋能,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既是解决好失地农民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城镇化 失地农民 再就业 社会保障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浩 陈雪春 谢勇
本文分析了城镇化土地征用背景下失地农民的职业层次分化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长三角地区858个失地农民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征地后,失地农民群体不仅经历了就业模式转型,且在职业层次方面也呈现出进一步分化特征,其中处于职业低层与高层之间失地农民就业发展差距有所拉大;而运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显示,人力资本是造成失地农民群体职业分化的核心因素,相比而言,低人力资本水平构成了征地后农民获取高层次职业的主要障碍,此外,征地用途、补偿方式等征地因素对失地农民职业行为也构成一定的影响。文章认为,新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要将促进区域就业增长和民生福利改善作为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在土地...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聂鑫 汪晗 张安录
本文以阿玛蒂亚·森的可行性能力理论为分析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影响失地农民多维福祉的因素。研究表明:在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失地农民福祉的直接影响因素依次为:补偿公平(0.50)、工作状态(0.47)、居住状态(0.11)、健康状态(0.03)、社会参与支持(0.00)。综合考虑各因素与失地农民福祉状态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后,其排序为:工作状态(0.88)、补偿公平(0.50)、居住状态(0.26)、社会参与支持(0.16)和健康状态(0.03)。其中,工作状态和补偿公平是影响失地农民多维福祉水平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关键词:
福祉 可行性能力 失地农民 结构方程模型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晓瑞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失地农民逐步增加,面临着再就业的挑战,职业教育培训成为失地农民适应新环境的重要途径,而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还存在失地农民培训意识不足、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主体单一等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从强化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强化企业参与责任感等方面着手,进一步优化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
关键词:
失地农民 职业教育 培训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浩 陈雪春
本文基于就业模式、非农职业层次、非农收入水平以及养老保障类型等多维度构筑了失地农民就业分化的统计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对长三角地区858户失地农民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征地后,农民就业状况发生显著变化,总体上失地农民的短期非农收入和养老保障水平得到了一定改善,其中对中低层农民的改善效应尤为明显,但在就业模式和非农职业层次方面呈现出显著分化态势,未来可能导致失地农民在长期收入及保障水平的差距扩大,进而诱发群体分化的风险;进一步运用R-Q模型分析显示,人力资本是造成失地农民群体就业分化的核心因素,而征地用途、补偿方式等征地因素对失地农民就业行为演化也构成了一定影响。本文认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晓辉 刘亚荣 赵延安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通过对241名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发现失地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受到家庭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制度、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状况、社会支持网络、乡土情结及身份认同的影响,而身份认同在家庭经济收入和乡土情结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发挥了积极的中介效应。市民身份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和缓解因经济收入低、乡土情结浓厚对生活满意度的消极影响。建议城镇化建设中应注重提供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保障,并从心理层面推进失地农民的市民身份认同。
关键词:
失地农民 美好生活 身份认同 城镇化建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俊华
郊区城镇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期间面临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困难,从借鉴国外失业保险立法、完善本国制度建设,建立社区就业服务与引导机制前置机构,赋予基层法院确定失地农民案例的确定权,从而在郊区城镇化的整个过程中贯穿就业保障,不啻为不断改善民生,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科学举措。
关键词:
郊区城镇化 失地农民 就业保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璇 张绍学 冉崇生
据国家建设部2005年公布的数字,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是41.8%。相比欧美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时间较短、变化迅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另一方面,“圈地热”导致了大量失地农民的产生。因征地引发的一系列上访、暴力冲突事件已占全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65%以上。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事关社会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当前社会各界对政府责任充满渴望与期待。本文旨在探讨在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时,政府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应当采取何种措施来保障失地农民的正当权益并将之引至和谐社会发展的主流构架中来。
关键词:
失地农民 政府责任 和谐社会建设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孔祥智 王志强
当前对失地农民的补偿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补偿标准低,并且大部分农民只得到部分补偿;当前实行的货币安置方式实际上等于不安置;征地工作缺乏透明度,农民没有知情权,更没有发言权。因此,必须对现行土地征用和补偿制度进行改革,要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通过修改相关法律使其物权化;严格执行公益性建设用地国家征用制度,缩小征地范围;全面建立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取得制度;彻底改革征地补偿费用计算和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关键词:
城镇化 失地农民 征地 征地补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万志昂
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在国家城市化战略大力推进的历史进程中,失地农民是这一社会变迁的代价承受者和利益关注者。在这一进程中,政府不仅需要给予失地农民经济方面的民生关怀,更要妥善构建旨在关怀失地农民的文化民生体系,从文化和心理方面帮助失地农民顺利地实现居所、身份和观念上的转变,以确保城镇化的顺利推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白玉冬
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诸多问题,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基金、养老保障风险基金,配套养老保障的法律法规,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提高他们参保的思想意识,构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对失地农民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统筹城乡发展、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弘扬社会的公平正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城镇化 失地农民 养老保障 探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雷兰 于晓燕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失地农民权益受到侵害的现状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以及现实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确保失地农民的权益,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
城镇化 失地农民 权益保障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马林靖 王燕 苑佳佳
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是其市民化的关键。对天津4个"宅基地换房"试点镇的调研表明,"换房农民"换房后虽然平均收入有所增加,但支出的增长更快,净收入有减少的趋势;而其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2012年有50.67%的劳动力没有工作,有36.44%的家庭依靠政府补贴生活。对政府行为与"换房农民"就业的博弈分析表明,一次性货币补偿过多或提供的失业保障过多,都会降低"换房农民"的就业意愿,而政府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则可促进"换房农民"的就业。因此,政府应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构建失地农民多渠道安置体系;完善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