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82)
- 2023(7664)
- 2022(5800)
- 2021(5387)
- 2020(4438)
- 2019(9752)
- 2018(10011)
- 2017(19218)
- 2016(10708)
- 2015(12045)
- 2014(12111)
- 2013(11980)
- 2012(11008)
- 2011(9995)
- 2010(10270)
- 2009(9671)
- 2008(9794)
- 2007(9265)
- 2006(8634)
- 2005(7939)
- 学科
- 济(48189)
- 经济(48127)
- 农(45487)
- 业(36264)
- 农业(30134)
- 管理(23249)
- 业经(16597)
- 企(15813)
- 企业(15813)
- 中国(14921)
- 方法(14137)
- 数学(11963)
- 数学方法(11773)
- 发(11250)
- 地方(11139)
- 制(10727)
- 农业经济(10209)
- 发展(9759)
- 展(9743)
- 学(9422)
- 村(9231)
- 农村(9218)
- 财(8716)
- 体(8460)
- 策(8408)
- 土地(7898)
- 收入(7460)
- 人口(7409)
- 贸(7337)
- 贸易(7329)
- 机构
- 学院(157304)
- 大学(153352)
- 济(65612)
- 经济(64220)
- 研究(56639)
- 管理(56569)
- 农(51103)
- 理学(48441)
- 理学院(47922)
- 管理学(46787)
- 管理学院(46539)
- 中国(45127)
- 农业(38809)
- 科学(35340)
- 京(32999)
- 业大(31550)
- 所(29894)
- 财(27686)
- 中心(27313)
- 研究所(26846)
- 江(26480)
- 农业大学(23812)
- 范(21826)
- 师范(21617)
- 财经(21267)
- 省(20992)
- 州(20265)
- 北京(20242)
- 经(19338)
- 业(19322)
- 基金
- 项目(100949)
- 科学(78820)
- 研究(75564)
- 基金(72187)
- 家(63420)
- 国家(62715)
- 科学基金(52727)
- 社会(48580)
- 社会科(45383)
- 社会科学(45372)
- 省(40813)
- 基金项目(38097)
- 划(32823)
- 教育(32803)
- 编号(32495)
- 自然(32274)
- 自然科(31516)
- 自然科学(31508)
- 自然科学基金(30918)
- 农(29495)
- 资助(28541)
- 成果(26373)
- 发(23423)
- 重点(22355)
- 部(22265)
- 课题(21556)
- 国家社会(20233)
- 创(20106)
- 业(19617)
- 性(19503)
共检索到2503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汪军 许秀川
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和心理要件。构建川渝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务工农民归属感的系统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年龄与农民进城务工期间的归属感呈显著负相关;受教育水平、进城务工期间的工作稳定程度、务工期间城镇总体满意程度等对农民的归属感有显著正向影响。增强农民工归属感应从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与水平、增强城镇化进程稳定性、打破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民工信息处理与评价能力和改善城镇务工农民的生活条件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城镇化进程 农民工进城 农民工返乡创业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瑞琴 肖忠意
基于2015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微观数据,从城市归属感视角切入,聚焦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家庭消费与储蓄行为的决策机制。研究发现,提升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可增加其家庭消费支出并降低其家庭储蓄规模,但农民工家庭的消费储蓄决策却存在明显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差异性。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消费不确定性会与城市归属感形成显著的交互作用,并对进城农民工家庭储蓄决策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通过提高农民工城市归属感释放消费潜力的思路,应该充分降低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
农民工 城市归属感 消费 储蓄 不确定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云锋 刘涛 徐小溪
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城市融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难题。本文从"场域—惯习"视角分析失地农民在交往场域、文化场域与参与场域中的城市融入困难,发现失地农民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由于交往场域缺失、文化场域融合困难以及参与场域行为障碍所导致的失地农民社区归属感不强,是影响其城市融入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协助失地农民通过交往场域的构建、文化场域的改进与参与场域的创新,重构社区公共场域来促进其城市融入。
关键词:
公共场域 社区归属感 失地农民 城市融入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才国伟 张学志
本文利用2008年珠三角九城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对农民工城市定居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是其定居决策的关键影响因素。农民工的归属感与工资收入、家庭教育、居住条件等显著正相关,与打工时间、年龄、收入缺口、是否存在劳动者权益侵犯等显著负相关。而农民工是否购买保险、是否加入工会、是否接受职业培训等不会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及定居决策。这说明我国的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工会制度、职业培训政策等并未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利益,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关键词:
农民工 城市归属感 定居决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曹前满
地域社会转型依附于经济转型,具有阶段性特征和特定时代内容。开发区是特定经济结构背景下作为体制改革试验的特定政策的空间载体,演化成为地域经济开发的增长极。开发区具有载体性、功能性与主体性特征,与地域发展有着多重结构关系,正因此,开发区发展也呈现多重发展困局。基于此,从主体与载体视角分析开发区的性质界定的困惑;从利益归属的视角探讨开发区的等级权限合法性争议;从功能与结构视角分析了开发区的"产城融合"路径困惑;从功能与主体职能视角分析开发区行政区化的合理性困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曹前满
地域社会转型依附于经济转型,具有阶段性特征和特定时代内容。开发区是特定经济结构背景下作为体制改革试验的特定政策的空间载体,演化成为地域经济开发的增长极。开发区具有载体性、功能性与主体性特征,与地域发展有着多重结构关系,正因此,开发区发展也呈现多重发展困局。基于此,从主体与载体视角分析开发区的性质界定的困惑;从利益归属的视角探讨开发区的等级权限合法性争议;从功能与结构视角分析了开发区的"产城融合"路径困惑;从功能与主体职能视角分析开发区行政区化的合理性困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欣 胡曼曼 于学文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社区作为基本的社会单元,是农民工融入城市提升归属感最为重要的通道。社交网络是建立维持与他人联系的重要方式,直接决定了农民工社区融入状况。本文基于沈阳市530份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系统探究社交网络对沈阳市农民工社区归属感的影响。结果认为:社交网络及其中的互动频率、关系强度、互惠交换均对沈阳市农民工的社区归属感有显著正向影响。
关键词:
社区归属感 社交网络 农民工 社区居民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侦 王承璐
笔者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探究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与购房意愿的关系及其代际差异。两项问卷结果表明,农民工将在城市购买住房作为其获得社会认同的重要方面;同时,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与购房意愿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这种关系又存在年代差异,农民工年龄越小,在城市购房的意愿越强。本研究结果对更好地认识转型过程中农民工的认同困境、帮助政府思考城镇住房政策、更有效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感知价值 农民工 城市归属感 购房意愿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平利 杨忠宝
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概念没有统一认同,并且由于研究目的差异,研究结论也存在差异,对城市归属感的变量处理也不同。归纳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内涵,通过调查数据评估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基本状况,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有正向显著影响,收入水平感知、公共服务水平、当地人际交往水平、本地市民角色认同、当地方言技能水平等因素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都有显著正向影响。可以通过培训来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提高社区对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农民工方言技能培养等方式促进农民工与当地居民交流,在社会网络关系层面加强互动,从而提高农民工城市归属感。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冯婧
本文基于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1)数据,检验了隐性因子对农民工归属感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将农民工归属感分为地域归属感和群体归属感分别进行探讨,并针对农民工在打工城市地域归属感明显高于群体归属感的现状,试图找到能够提高农民工群体归属感的因素。通过研究发现,与显性因子相比,隐性因子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农民工的群体归属感。由于地域归属感的强势与群体归属感的弱势会造成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的不稳定与不和谐,通过隐性因子调节平衡农民工群体归属感和地域归属感,使农民工更好融入城市群体,对在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侦 王承璐
笔者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探究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与购房意愿的关系及其代际差异。两项问卷结果表明,农民工将在城市购买住房作为其获得社会认同的重要方面;同时,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与购房意愿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这种关系又存在年代差异,农民工年龄越小,在城市购房的意愿越强。本研究结果对更好地认识转型过程中农民工的认同困境、帮助政府思考城镇住房政策、更有效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感知价值 农民工 城市归属感 购房意愿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长虹在企业文化的推进上,以员工为原点全面推进员工关系建设,即从员工与企业之间打造同创共享、从员工与管理者之间营造风雨同舟、从员工与员工之间构建和谐共振、从员工与社会之间倡行文明道德。通过对员工医食住行及心理的关爱,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
员工关系 和谐共振 企业文化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禹四明
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民转型和城市化进程,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路线,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有利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失地农民群体规模越来越大,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迫在眉睫。在转变观念、创新理念的基础上,还权赋能,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既是解决好失地农民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城镇化 失地农民 再就业 社会保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璇 张绍学 冉崇生
据国家建设部2005年公布的数字,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是41.8%。相比欧美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时间较短、变化迅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另一方面,“圈地热”导致了大量失地农民的产生。因征地引发的一系列上访、暴力冲突事件已占全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65%以上。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事关社会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当前社会各界对政府责任充满渴望与期待。本文旨在探讨在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时,政府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应当采取何种措施来保障失地农民的正当权益并将之引至和谐社会发展的主流构架中来。
关键词:
失地农民 政府责任 和谐社会建设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孔祥智 王志强
当前对失地农民的补偿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补偿标准低,并且大部分农民只得到部分补偿;当前实行的货币安置方式实际上等于不安置;征地工作缺乏透明度,农民没有知情权,更没有发言权。因此,必须对现行土地征用和补偿制度进行改革,要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通过修改相关法律使其物权化;严格执行公益性建设用地国家征用制度,缩小征地范围;全面建立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取得制度;彻底改革征地补偿费用计算和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关键词:
城镇化 失地农民 征地 征地补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