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678)
- 2023(19606)
- 2022(16519)
- 2021(15242)
- 2020(13127)
- 2019(29994)
- 2018(30061)
- 2017(58170)
- 2016(31758)
- 2015(35831)
- 2014(35849)
- 2013(35921)
- 2012(32931)
- 2011(29543)
- 2010(29921)
- 2009(28089)
- 2008(28024)
- 2007(25542)
- 2006(22683)
- 2005(20412)
- 学科
- 济(134696)
- 经济(134535)
- 业(110158)
- 管理(97772)
- 企(91046)
- 企业(91046)
- 方法(59514)
- 农(50735)
- 数学(48864)
- 数学方法(48338)
- 财(38812)
- 业经(37010)
- 中国(35985)
- 农业(33474)
- 学(27371)
- 制(26925)
- 地方(26253)
- 务(26046)
- 财务(25964)
- 财务管理(25917)
- 企业财务(24571)
- 贸(24050)
- 贸易(24037)
- 易(23308)
- 理论(23293)
- 和(22489)
- 技术(22451)
- 策(20081)
- 划(19589)
- 银(19570)
- 机构
- 学院(460792)
- 大学(459352)
- 济(187495)
- 经济(183498)
- 管理(181308)
- 理学(155741)
- 理学院(154060)
- 研究(153401)
- 管理学(151488)
- 管理学院(150655)
- 中国(117375)
- 京(98161)
- 科学(95349)
- 农(88520)
- 财(86438)
- 所(78823)
- 业大(72150)
- 江(71287)
- 研究所(71222)
- 中心(70158)
- 农业(68578)
- 财经(68515)
- 经(62138)
- 北京(61865)
- 范(59641)
- 师范(59095)
- 州(56550)
- 经济学(56037)
- 院(54580)
- 经济学院(50568)
- 基金
- 项目(303943)
- 科学(238247)
- 研究(222621)
- 基金(219557)
- 家(190826)
- 国家(189123)
- 科学基金(162135)
- 社会(140283)
- 社会科(132495)
- 社会科学(132455)
- 省(119923)
- 基金项目(116642)
- 自然(104866)
- 自然科(102402)
- 自然科学(102372)
- 教育(101407)
- 自然科学基金(100536)
- 划(99658)
- 编号(91981)
- 资助(89531)
- 成果(74907)
- 重点(67577)
- 部(66961)
- 发(65332)
- 创(63904)
- 课题(62488)
- 创新(59263)
- 科研(58014)
- 国家社会(57099)
- 教育部(57029)
- 期刊
- 济(215835)
- 经济(215835)
- 研究(135365)
- 中国(91745)
- 农(85380)
- 学报(74608)
- 财(69183)
- 科学(68421)
- 管理(67822)
- 农业(57312)
- 大学(56580)
- 学学(53297)
- 教育(48393)
- 融(42209)
- 金融(42209)
- 技术(40414)
- 业经(38760)
- 财经(34136)
- 经济研究(32626)
- 业(30757)
- 经(29251)
- 问题(28964)
- 技术经济(24452)
- 版(23618)
- 图书(22456)
- 科技(21513)
- 理论(21479)
- 现代(21468)
- 商业(21088)
- 世界(20791)
共检索到6914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燕 解运亮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所有发展中国家一样,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主题。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高,耕地面积少,这样一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镇化进程必然与西方国家经历过的城市化进程不同,其重点是把农村的发展纳入到城镇化体系中,这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力流向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历史条件、现状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对我国现阶段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做了深刻分析,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力 城镇化 就地转移方式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崔占峰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思想并不是西方发展经济学家的专利。在《资本论》中有许多马克思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重要论述,将这些思想按照逻辑一致和马克思的研究传统组织起来,可以建立一个马克思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研究的初步理论体系。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体系,既有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有利于夯实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中指导性地位的基础。
关键词:
马克思 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就业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晓华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能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所以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中央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进步,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善,城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有很多局限性。因此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
关键词:
城镇化进程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对策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刘丽
从“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入手,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性进行探讨,认为:制度创新、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加快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等都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力 农村工业化 制度创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吴晓华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现代化进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从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进程却仍十分缓慢,两者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的结果,又反映在近几年来前者速度的大幅度回落。因此,必须校正这种不协调,使之相互促进,开创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传江 张辉 黄云平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与东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有增无减 ,但是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而且大量过剩、非农产业规模较小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 ,是最根本的差距所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与东部地区相比呈现显著不同的特征 ,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同城镇化进程的互动关系与东部地区也不尽相同。为此中西部地区需要 :(1)推进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小城镇“三位一体”的发展 ;(2 )构建农民退出新型机制 ,打造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3)完善城市群带 ,增强城市辐射能力 ,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和产业体系 ;(4 )推进城市建设、城市经营管理市场化与资本化
关键词:
中西部地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薛骏
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之一。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只有确立城镇化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小城镇建设,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小城镇建设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
城市化 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东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由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持续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劳动力的产业和空间上的转移,使得劳力资源得以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总产出,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志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并逐步实现健康城镇化。健康城镇化应该是社会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本文以健康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为切入点,分析对转移剩余劳动力具有影响的因素,进而提出转移剩余劳动力的策略。
关键词:
健康城镇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李斌 吴书胜 朱业
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构建包含农业技术进步、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内的计量模型,利用1998-2012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形成的"推力"和新型城镇化形成的"拉力"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有显著作用,农业技术进步的"推力"由大到小依次为西部、东部和中部,而城镇化的"拉力"由大到小依次为中部、西部和东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潘烜
运用动态均衡分析方法,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搜寻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性因素,并采用2003-2006年国家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建立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外出从业收入与费用、农业产出与投入、转移者个性特征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性影响。由此可见,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因素。要应对"民工荒",关键是要满足农民工的物质需求,给予农民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该研究对于揭示"民工荒"的成因,保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平稳、持续地向城镇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