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54)
- 2023(13672)
- 2022(11529)
- 2021(10841)
- 2020(8961)
- 2019(20563)
- 2018(20668)
- 2017(39646)
- 2016(21753)
- 2015(24426)
- 2014(24544)
- 2013(23919)
- 2012(21765)
- 2011(19251)
- 2010(19138)
- 2009(17386)
- 2008(16624)
- 2007(14371)
- 2006(12713)
- 2005(11032)
- 学科
- 济(85275)
- 经济(85177)
- 管理(58983)
- 业(55200)
- 企(44767)
- 企业(44767)
- 方法(36561)
- 数学(30663)
- 数学方法(30309)
- 农(25226)
- 中国(23399)
- 业经(20465)
- 地方(19592)
- 财(19130)
- 学(18763)
- 农业(17048)
- 理论(15438)
- 贸(14736)
- 贸易(14727)
- 制(14314)
- 易(14218)
- 和(13451)
- 环境(13141)
- 技术(12545)
- 教育(12061)
- 务(11962)
- 财务(11893)
- 财务管理(11873)
- 划(11611)
- 银(11485)
- 机构
- 学院(299313)
- 大学(299285)
- 管理(118611)
- 济(112211)
- 经济(109465)
- 理学(102779)
- 理学院(101564)
- 管理学(99729)
- 研究(99304)
- 管理学院(99183)
- 中国(72532)
- 京(64760)
- 科学(63444)
- 财(50325)
- 所(49028)
- 农(46943)
- 中心(44920)
- 研究所(44867)
- 业大(44619)
- 江(43685)
- 范(43513)
- 师范(43121)
- 北京(41042)
- 财经(40740)
- 经(36933)
- 院(36658)
- 农业(36478)
- 州(36024)
- 师范大学(34989)
- 经济学(32358)
- 基金
- 项目(208747)
- 科学(163497)
- 研究(154911)
- 基金(149516)
- 家(129747)
- 国家(128601)
- 科学基金(110489)
- 社会(95965)
- 社会科(90556)
- 社会科学(90532)
- 省(81840)
- 基金项目(80736)
- 自然(71738)
- 教育(70790)
- 自然科(70014)
- 自然科学(69999)
- 划(68827)
- 自然科学基金(68706)
- 编号(65211)
- 资助(60530)
- 成果(52429)
- 重点(46211)
- 发(45022)
- 部(44947)
- 课题(44365)
- 创(42702)
- 创新(39708)
- 项目编号(39700)
- 科研(39437)
- 大学(38800)
共检索到4320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丽坤
文章将民族社区景观区分为景观文化资源和景观土地资源,拓展了旅游文化商品化讨论边界。研究以西双版纳近郊3个典型傣寨为案例,采用田野调查法追踪傣楼景观商品化过程,运用观察、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过程-事件"分析,以提炼社会机制解释。研究显示:近郊傣楼景观面临两个相互抑制的商品化市场,其一为景观文化商品化的旅游市场,其二为景观土地商品化的旅游替代市场;傣楼景观进入哪一个市场主要由比较利益决定。主要结论:(1)旅游商品化研究应跳出旅游市场的局限,采用更为整体性的分析视角,关注利益相关者的行动逻辑及博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许斌 周智生
山地多民族地区农业文化景观的演变与当地地理空间的复杂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密切相关。运用遥感、GIS技术,并结合田野调查,点面结合,分析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橡胶文化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受全球化的影响,西双版纳地区传统稻作文化正逐渐式微,因经济利益驱使导致橡胶种植面积急剧扩大,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这是橡胶文化景观兴起的主要空间演化机制。橡胶文化在给当地少数民族带来丰厚经济收入和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多样性的破坏,民族特色经济、文化的损害,民族发展互补性的减少以及民族经济共生关系的打破。民族感情和民族认同让位于经济利益,民族乡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民族共生关系受...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许斌 周智生
橡胶种植成为近年来云南边疆多民族地区的主导产业,其文化景观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通过选取西双版纳全州作为大研究区和其所辖的基诺山区为田野调查点,点面结合,研究分析了西双版纳橡胶文化景观兴起的时空特征及其对地区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西双版纳地区传统稻作文化受全球化的影响正逐渐式微,因经济利益驱使导致的橡胶林种植面积的急剧扩大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橡胶文化景观兴起的主要空间机制。橡胶种植在给少数民族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以及现代化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多样性的破坏、民族发展风险性增加、民族发展互补性减少、民族共生关系打破,民族感情和民族认同让位于经济利益,民族乡土社会结构受...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橡胶文化景观 全球化 民族关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丽坤
旅游发展会对民族社区的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却鲜有研究将民族旅游的独特影响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整体影响中剥离出来、辨清机制。文章用西双版纳三个旅游发展阶段不同的典型傣寨构成"自然实验",对傣寨文化逐层逐项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研究表明:(1)三傣寨物质文化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演绎,但精神文化内核都得以传承。(2)物质文化和部分制度文化的变迁主要源于整体社会现代化进程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挤压。(3)在外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整体推力把某些民族文化特质推离传统的当代,民族社区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反而是把其拉回原形的拉力。(4)在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越 赵振斌
景观变化是国内外地理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但现有研究方法对景观变化所带来社会效应的解释能力还相对欠缺。论文以丽江市束河古镇为案例地,采用了一种地理分析与社会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通过PPGIS和半结构访谈进行调查,共获得300套访谈问卷与填图以及景观变化感知空间点数据1 614个,基于质性分析和空间分析揭示案例地居民复杂感知内容及其空间特征。文章主要探讨了在社区景观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居民感知的景观变化类型、空间格局以及感知景观变化与实际物质景观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1)通过访谈调查获得的感知景观变化内容复杂,但存在环境变化、农田房屋利用变化、生活空间变化、经济变化的主体结构;2)感知景观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呈斑状或带状分布,与社区主要景观节点、居住空间、生产和生活资源的分布位置相关联;3)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和利用形态变化对感知变化的影响同等重要,利用方式改变所承载的社会构成变化为解释景观变化社会效应提供了依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金瑾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小城市建设从外貌到文化都存在缺乏自身独特性,并呈现"同质化"的现象。打破中小城市在景观建设中照抄大城市、盲目跟风的做法,从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将中小城市的地域人文景观建设提高到城市形象设计的层面上来,能有效地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文化产业一体化,实现城市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 景观建设 地域文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肖琼
"十一五"期间,我国民族旅游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大亮点,有力地带动了周围乡村及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民族旅游社区文化生态环境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十二五"时期,尤其是在我国城镇化日趋明显的总体形势下,民族旅游社区如何应对内外部压力,有效保护与传承自身优秀传统文化,以促进民族旅游社区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本文从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旅游社区文化生态环境这一研究对象入手,重点对其文化生态环境困境成因及其保护机制展开探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炆佳 钱俊希 朱竑
现代人体验异种民族文化风情的渴求,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节庆作为民族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正随着目的地的开发而逐渐被商品化。文章引入角色、认同等相关概念,选取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泼水广场作为微观研究场所,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展现了傣族园"天天泼水节"表演者在旅游场域中的角色认同与管理过程。研究表明,在民族节庆商品化过程中,"天天泼水节"的剧班成员自身具有"东道主(当地居民)"和"表演者"双重角色,表演者自身存在基于物质空间生产和基于展演内容的角色内冲突。同时,表演者与游客之间还存在"表演者"和"观众"的角色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洁
中国民族村寨旅游景观系统的开发存在景观异化、缺乏系统性研究等诸多问题,以云南大槟榔花腰傣村寨为例,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实证分析,对民族村寨旅游景观系统的开发目标、开发内容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
民族村寨 旅游景观系统 开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潘秋玲
语言变化是衡量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的基础上,以西安为例,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就旅游开发对目的地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产生这些效应的原因和空间特征。研究发现,旅游开发导致了目的地当地方言的淡化,外来方言的渗入以及外语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①土语景观萎缩,普通话景观扩张,形成新语言占据土语空间和两者并存的现象;②目的地语言景观更趋多元化,空间上形成了以旅游区为主体的粤方言渗透区;③外语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与方言相互交融,形成中外语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钢
[目的]试图结合青山沟镇的自然环境和满族文化,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设计满族特色小城镇旅游景观规划。[方法]针对满族特色小城镇建设采用文献法列举国内学者既有研究成果,鉴于其未能从满族特色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建立满族特色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系统,文章以青山沟镇为例,在分析青山沟镇发展现状、景观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找出该地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制定规划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具体解决策略。[结果]研究发现,创造满族特色的旅游景观规划必须将满族文化贯穿到城镇的整体景观规划当中;注重文化的时代性;注重文化和自然资源的结合
关键词:
满族特色 小城镇 旅游景观规划 青山沟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钢
[目的]试图结合青山沟镇的自然环境和满族文化,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设计满族特色小城镇旅游景观规划。[方法]针对满族特色小城镇建设采用文献法列举国内学者既有研究成果,鉴于其未能从满族特色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建立满族特色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系统,文章以青山沟镇为例,在分析青山沟镇发展现状、景观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找出该地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制定规划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具体解决策略。[结果]研究发现,创造满族特色的旅游景观规划必须将满族文化贯穿到城镇的整体景观规划当中;注重文化的时代性;注重文化和自然资源的结合;注重公众参与,只有通过各方面的配合才能达到全面的、真正的满族特色。[结论]通过民族特色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将青山沟镇的旅游模式由地区资源导向性转变为产品导向性,可以科学有效地建构满族特色旅游景观品牌,为促进具有满族特色的旅游景观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满族特色 小城镇 旅游景观规划 青山沟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瑛 于华友
随着城镇景观越来越现代化,城镇个性也在消泯,四川旅游城镇也是如此。本文在分析四川旅游城镇景观构筑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特色构筑措施。
关键词:
旅游 城镇景观 特色 构筑 尊重 注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郁成 邵鸿
中国实行的住房商品化政策将使中国社区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新的社区关系将使原有的旅游服务转变为社区化服务。社区化旅游服务为新的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良好条件。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不再单纯依赖于旅游资源 ,而要依靠旅游从业人员的创意。
关键词:
住房商品化 旅游 社区化 服务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陈丽坤
本文从空间的社会本体论出发,突破现有研究中常见的国家-市场、市场-社会或国家-社会二元关系分析,综合国家-市场-社会三者的动态关系,扎根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景洪城的田野调查资料,对整体社会转型期我国民族旅游空间变迁的特征及其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景洪傣族旅游空间在分布模式、地理区位、文化符号、投资规模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2)国家在旅游空间变迁中居于主导地位,市场的作用日益增强,本土社会在逐渐后退,但这不能简化为权力与资本合谋入侵社会的单向过程。(3)国家面对市场时存在依靠市场发展经济和发展经济为了社会的双重目标张力;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全面参与的政府意志与部分原住民主动退出的个人意志之间的冲突;市场与社会的关系从全面嵌入趋向解绑,但市场既不应该也不能够完全脱嵌于社会。由此本文提出:(1)对于财政资金匮乏的民族旅游地,市场资本在民族旅游空间中呈现出好恶交织的两面性,关键在于建立国家-市场-社会的动态平衡协商机制。(2)当前需积极调整市场-社会关系,预防本土社会从旅游空间中或主动,或被动的持续撤退,其中,原住民主动隐退的现象需得到足够关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结构变迁探析——以西安鼓楼回族聚居区为例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旅游产品设计研究——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都市近郊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策略研究——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
民族旅游社区化与民族社区旅游化研究
城市民族旅游社区的外部认同研究——以西安回坊伊斯兰传统社区为例
城镇化发展与近郊集体土地流转模式探寻——以西安高新区为例
遗产商品化理论视角下旅游型乡村的中产化进程研究——以福建一都镇为例
权力“属性-结构”视角下民族旅游社区精英的变迁特征及机制研究
旅游商业化“家空间”的代际权力关系与领域构建——西双版纳傣族园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