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94)
2023(7101)
2022(5037)
2021(4446)
2020(3391)
2019(7430)
2018(7442)
2017(14072)
2016(7772)
2015(8737)
2014(8741)
2013(8223)
2012(7260)
2011(6366)
2010(6598)
2009(6029)
2008(5740)
2007(5335)
2006(4860)
2005(4614)
作者
(21528)
(18275)
(17927)
(17331)
(11289)
(8479)
(8106)
(6943)
(6935)
(6307)
(6202)
(5959)
(5817)
(5719)
(5624)
(5619)
(5358)
(5286)
(5279)
(5270)
(4568)
(4415)
(4405)
(4207)
(4111)
(4098)
(4086)
(3961)
(3651)
(3619)
学科
(30736)
经济(30701)
(19132)
管理(17869)
(13573)
中国(12914)
(12623)
企业(12623)
农业(9720)
业经(9629)
方法(8149)
地方(8105)
(7089)
(6746)
贸易(6743)
(6587)
(6572)
金融(6570)
(6504)
(6452)
数学(6320)
数学方法(6243)
发展(6158)
(6141)
(5778)
银行(5763)
(5549)
产业(5414)
理论(5006)
(5004)
机构
学院(106836)
大学(104661)
(44474)
经济(43474)
研究(39807)
管理(36605)
理学(30468)
理学院(30142)
中国(29966)
管理学(29603)
管理学院(29422)
科学(23056)
(22630)
(20673)
(20013)
(19511)
研究所(18040)
中心(17755)
(17318)
财经(15880)
业大(15389)
(15115)
农业(15043)
师范(14976)
(14746)
(14477)
北京(14334)
经济学(14128)
(13771)
经济学院(12698)
基金
项目(69655)
科学(54368)
研究(54017)
基金(48533)
(42668)
国家(42284)
科学基金(35193)
社会(34579)
社会科(32691)
社会科学(32684)
(27584)
基金项目(24962)
教育(24291)
(23403)
编号(22993)
自然(20271)
自然科(19768)
自然科学(19758)
自然科学基金(19363)
成果(19233)
资助(18598)
(16986)
课题(16741)
重点(16291)
(14899)
国家社会(14618)
(14420)
(14163)
(13940)
发展(13864)
期刊
(55224)
经济(55224)
研究(33923)
中国(24721)
(20934)
学报(16354)
科学(15052)
(14784)
教育(14760)
农业(14198)
管理(13722)
大学(12784)
学学(12002)
(11903)
金融(11903)
业经(9664)
技术(9213)
经济研究(8559)
国际(8401)
问题(7990)
(7501)
财经(7420)
(7326)
(6520)
世界(6253)
现代(5523)
(5504)
职业(4931)
(4879)
论坛(4879)
共检索到1708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周小平  柴铎  
基于社会总产品供需关系并延续诺瑟姆"S"曲线理论思路,建立"四维"理论分析模型,总结出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产业发展与消费需求两大动力和城市底层人群的生存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两大阻力的共同作用下,城镇化呈现出螺旋式发展态势。解决中国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应从产业升级、城镇消费需求增长、农民工生存条件和城镇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着手。
[期刊] 改革  [作者] 麦尔旦·吐尔孙  王雅鹏  
通过对我国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在城镇化率水平、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度、产业结构及产业就业结构等方面的比较,得出如下启示: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经阶段,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之路;新型城镇化能加快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是城乡互补、良性互动的基础;要促进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逐步改善城乡发展与空间分布失衡的现状;要注重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城乡发展规模与要素结构失衡的矛盾;要强调循序渐进,力求城镇化与生态平衡建设的同步发展;要以新型城镇化战略为契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兴志  李少林  
能源供给侧改革对于推动"新常态"下中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和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性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能源供给侧改革的迫切性,随后在参照美、英、日等国能源供给侧改革的时机把握、工具选择与效应波及等经验的基础上,分别对中国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实践进行综合评价,最后从改革切入点、着力点和落脚点等关键环节进行合理化的国际政策移植,为"新常态"下中国能源供给侧改革找寻系统性的理论依据与动力保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史育龙  郭巍  
城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趋势,碳排放是伴随城镇化发展不可忽视的副产物。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和经济等要素的集聚,对碳排放量有一定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推动作用和抑制作用,其共同塑造了城镇化和碳排放的动态关系。伴随工业化实现城镇化的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与化石能源消耗相关联的碳排放达峰过程。论文通过回顾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31个已实现碳达峰的高收入国家发展历程,分析典型城镇化模式下的碳排放特征差异,梳理国家层面碳排放水平与城镇化进程存在的相关规律,对比分析国际经验对我国的经验启示,以城镇化视角提出对我国碳达峰工作的对策建议,发挥城镇化促进低碳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我国各地科学制订2030年前碳达峰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史育龙  郭巍  
城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趋势,碳排放是伴随城镇化发展不可忽视的副产物。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和经济等要素的集聚,对碳排放量有一定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推动作用和抑制作用,其共同塑造了城镇化和碳排放的动态关系。伴随工业化实现城镇化的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与化石能源消耗相关联的碳排放达峰过程。论文通过回顾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31个已实现碳达峰的高收入国家发展历程,分析典型城镇化模式下的碳排放特征差异,梳理国家层面碳排放水平与城镇化进程存在的相关规律,对比分析国际经验对我国的经验启示,以城镇化视角提出对我国碳达峰工作的对策建议,发挥城镇化促进低碳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我国各地科学制订2030年前碳达峰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振  
国有企业是城镇化快速推进中的重要参与力量。在传统城镇化模式下,政府主导是典型特征,政府部门与国有企业合作是一种垂直合约的关系;新型城镇化模式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成为主流,国企则成为社会资本主导力量,政府与国企之间形成一种多元合作的新路径。国企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融资负债能力、可持续经营等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制度比较优势,应充分借鉴其在引入市场机制进行产业选择、探索建设用地市场交易新模式等方面的经验。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满财  黄慧微  张文秀  
新型城镇化是传统城镇化的新取向与新思维,对其动力机制与实施路径进行明确可以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方向性指引。传统发展理念下,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巨大困境,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内容是经济效益、产业创新、城乡协调及群众生活质量等。建设与发展新型城镇化,需要重视规划、统筹发展,在产业创新的前提下建立起城镇化推动经济进步的动力机制和实践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泰城  张小青  
城镇化滞后对中部地区经济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这是中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分析国内外城镇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中部地区的区域特点,探讨了推动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和机制,提出了中部地区城镇化建设可供选择的路径。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侯为民  李林鹏  
传统发展观下我国城镇化模式具有两大缺陷:一是以土地城镇化为内容的城镇化催生了房地产市场,并面临进一步发展的困境。二是以人口数量城镇化为内容的城镇化恶化了城市容纳和承载能力。在经济新常态下,城乡协调、产业创新、经济效益和居民生活质量成为新一轮城镇化的中心内容。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发挥耕地保护制度的倒逼作用,加强城镇化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在产业创新和民生事业发展基础上激发城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士杰  李勇刚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文章基于城镇化质量的内涵界定,以2000-2014年中部六省的相关数据为例,采用熵值法对其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的城镇化质量逐年增长,且呈趋同趋势。将城镇化动力因子分为行政力、市场力、外向力和内源力,多元线性回归与空间面板分析的结果表明,市场力是促进中部地区城镇化质量提升的真实动力。据此,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提出了综合解决准市民、市民、农民"三类人"的发展问题是未来中部六省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丽华  张卫国  
本文基于西欧国家、美国、日韩、拉美国家4种城镇化模式的经验及教训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国际经验对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提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路径选择。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应以包容性发展理念做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优化城市布局,以产业支撑城镇化协调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注重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推进制度改革以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石大千  
基于1995-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建立了面板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揭示了城镇化带动消费的四条路径。同时,方差分解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各中间变量对消费贡献度的强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庆春  
本文在剖析我国农村现状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 ,对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金兰  张秀娥  
城镇化可以有效带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合理规划城镇布局,传承历史文化特色,协同发展三次产业,加快推进制度改革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绿色城市,实现社会稳定和谐与经济可持续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