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61)
2023(7344)
2022(5486)
2021(4678)
2020(3600)
2019(8193)
2018(8004)
2017(14973)
2016(8506)
2015(9530)
2014(9795)
2013(9205)
2012(8013)
2011(7070)
2010(7262)
2009(6499)
2008(6491)
2007(6165)
2006(5600)
2005(5162)
作者
(24209)
(20036)
(19813)
(19129)
(12768)
(9637)
(9147)
(7859)
(7743)
(7161)
(6882)
(6703)
(6518)
(6458)
(6279)
(6192)
(5999)
(5973)
(5850)
(5760)
(5185)
(4931)
(4930)
(4583)
(4563)
(4527)
(4521)
(4496)
(4117)
(4055)
学科
(36397)
经济(36368)
管理(26506)
(26468)
(22338)
企业(22338)
中国(13078)
(11883)
方法(11791)
业经(10861)
地方(10147)
数学(9662)
数学方法(9504)
(8428)
农业(8161)
(7455)
(6986)
(6216)
(6158)
发展(6100)
(6085)
技术(5754)
理论(5675)
(5576)
产业(5502)
(5487)
(5377)
贸易(5367)
环境(5328)
(5198)
机构
学院(118782)
大学(117158)
(47208)
管理(46614)
经济(46057)
研究(41193)
理学(39554)
理学院(39128)
管理学(38464)
管理学院(38238)
中国(30544)
(25449)
科学(24710)
(21518)
(20170)
(19714)
(19178)
中心(18395)
研究所(18210)
(16920)
师范(16784)
业大(16608)
财经(16526)
北京(15931)
(15767)
(15369)
(14851)
农业(14619)
技术(13508)
经济学(13368)
基金
项目(78644)
科学(62183)
研究(59326)
基金(55073)
(47651)
国家(47249)
科学基金(40790)
社会(37889)
社会科(35965)
社会科学(35951)
(32145)
基金项目(28309)
教育(27326)
(26463)
自然(24963)
编号(24954)
自然科(24380)
自然科学(24374)
自然科学基金(23914)
资助(21863)
成果(20201)
(18281)
课题(18228)
重点(18034)
(16568)
(15930)
国家社会(15445)
发展(14981)
项目编号(14934)
创新(14881)
期刊
(57040)
经济(57040)
研究(35784)
中国(28242)
(18674)
管理(18522)
教育(17078)
(16772)
科学(16305)
学报(15958)
农业(12693)
大学(12532)
技术(12047)
学学(11561)
业经(10499)
(10100)
金融(10100)
经济研究(8688)
财经(7704)
问题(7479)
(7205)
(6670)
图书(6376)
技术经济(6332)
现代(6271)
统计(5918)
资源(5820)
商业(5750)
(5738)
(5635)
共检索到1847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苏红键  
明晰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和状况,是推进和实现高质量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质量是指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城市之间、人地之间的结构关系,高质量城镇化则是指城乡融合发展、城市内部融合、城市体系优化、人地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利用四个维度八个指标对2013年以来我国总体城镇化质量和各省份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总体城镇化质量不断改善,各省份城镇化质量呈现显著的地方特征,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标与城镇化率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推进高质量城镇化,应针对各地城乡发展差距的不同特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市民化和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促进城市内部融合;推进各地中心城市带动省域城市包容性发展,促进城市体系优化;创新推进按照常住人口配置建设用地,促进人地协调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郭冠男   张晓旭  
县城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部署了一系列支持县城城镇化的重要制度和工作,各地呈现多个类型的县城城镇化发展形态。下一步,应尊重县城发展规律、人口流动趋势和产业变迁态势,精准定位、分类施策、特色发展、突出重点,走出一条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滨  
文章选择"五大发展理念"为维度的38个指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定基极差熵值法对2001—2016年间中国30个省份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基于测度结果,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ESDA)方法从整体及局部分析五大区域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同时采用泰尔指数及其空间分解探究这种时空差异的成因。结果表明:样本期间我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五大区域发展趋势一致,但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且增速较快,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发展水平接近的省份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五大区域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逐年递增,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大,是形成这种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海英  
城镇化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分析和评价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并据此提出建议和措施,对提高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加快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据国家规划构建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不平衡问题,这种不平衡既体现在民族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也体现在民族地区内部省区之间以及民族省区自身的新型城镇化要素之间。民族省区要立足实际,充分认识自身在新型城镇化不同维度上的优势和短板,在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措施,缩小区域差距和要素差距,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史育龙  郭巍  
城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趋势,碳排放是伴随城镇化发展不可忽视的副产物。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和经济等要素的集聚,对碳排放量有一定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推动作用和抑制作用,其共同塑造了城镇化和碳排放的动态关系。伴随工业化实现城镇化的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与化石能源消耗相关联的碳排放达峰过程。论文通过回顾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31个已实现碳达峰的高收入国家发展历程,分析典型城镇化模式下的碳排放特征差异,梳理国家层面碳排放水平与城镇化进程存在的相关规律,对比分析国际经验对我国的经验启示,以城镇化视角提出对我国碳达峰工作的对策建议,发挥城镇化促进低碳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我国各地科学制订2030年前碳达峰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史育龙  郭巍  
城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趋势,碳排放是伴随城镇化发展不可忽视的副产物。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和经济等要素的集聚,对碳排放量有一定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推动作用和抑制作用,其共同塑造了城镇化和碳排放的动态关系。伴随工业化实现城镇化的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与化石能源消耗相关联的碳排放达峰过程。论文通过回顾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31个已实现碳达峰的高收入国家发展历程,分析典型城镇化模式下的碳排放特征差异,梳理国家层面碳排放水平与城镇化进程存在的相关规律,对比分析国际经验对我国的经验启示,以城镇化视角提出对我国碳达峰工作的对策建议,发挥城镇化促进低碳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我国各地科学制订2030年前碳达峰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胡祖才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实施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我国城镇化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一、"十三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5年来,各部门各地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新型城镇化制度和政策体系全面确立,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汪少贤  
文章基于281个中国地级市2015—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人力资本匹配、新型城镇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匹配、新型城镇化均正向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本匹配在新型城镇化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中介作用,即新型城镇化建设可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匹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不同地区与不同规模的城市,人力资本匹配、新型城镇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为此,应加速推进人力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采取多元措施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出台差异化人力资本匹配措施,进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明华  
发展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未来趋势,符合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要求。然而,新型城镇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误区,与人本观念存在认识上的差异,需要以我国城乡发展差异为基础,吸取过去城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转变思想观念,统筹规划,强调新市民文化与价值观的转变,从城市功能空间分布、城镇化绿色发展以及发展特色城镇化建设道路等各方面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我国高质量发展转型注入市场活力、消费活力和城乡推动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伟  
绿色产业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和“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战略任务。近年来,绿色理念在各级规划中的细化为绿色产业推动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新发展格局构建为绿色产业推动城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绿色产业推动城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助力,但也面临人才供给不充分、整合资金资源转向城镇绿色产业发展政策供给不足等挑战。为加快绿色产业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步伐,应通过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来推进绿色产业分工合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绿色产业新模式,推进“大工业”发展、调整优化绿色产业结构,培养绿色产业人才,培育城镇化绿色新产业新业态、以5G等信息化技术赋能城镇化智慧治理。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春玲  刘秋玲  
县域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纽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与着力点,实现县域新型城镇化在合理利用空间与资源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生的经济形态,在促进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推动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缩小城乡间差距、合理规划空间、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利于实现县域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雪  
文章首先基于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内涵,从产业、绿色、社会、空间和生活五个维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改进的熵值法测度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及分维度水平,并对时空格局进行分析,最后借助Dagum基尼系数法和Kernel密度估计进一步探究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来源及绝对差异的动态演进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并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2)各维度水平在研究期内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其中生活城镇化水平提升最快。(3)全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不断缩小,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间差异最大,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间差异最小。(4)全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右拖尾和两极分化现象逐渐弱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杜宏茹  唐钰婷  张紫芸  
干旱区城镇受自然地理格局影响而带有鲜明的绿洲特色,表现出规模小、团块状布局、首位度高等地域性特征,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约束明显,中心城市集聚带动下的多中心、组群式发展是干旱区绿洲城镇化的主要路径。干旱区绿洲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安全韧性、创新活力、宜居宜业、特色鲜明、多元融合的质量提升过程,是绿洲城市绿色、活力、宜居、人文、融合建设的有机统一。推进干旱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应结合边疆和多民族区域发展目标,补齐城镇发展短板,并在关键瓶颈问题上有所突破:(1)增强中心城市集聚带动作用,依托绿洲城镇组群,推动绿洲城镇网络优化;(2)促进产业集聚,推进北疆产业集群和南疆民生型产业发展,激发城市创新活力;(3)强化开放型城镇功能,发挥纵深配置的边境城镇体系的组织协作;(4)加快南疆就近城镇化布局建设;(5)提高绿洲城镇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红艳   张晓骏   徐良培   孙植华  
文章使用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度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并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探讨数字金融对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异质性检验来看,覆盖广度的促进作用最大,在中西部地区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可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保平  巩羽浩  
基于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机理,分别构建了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了黄河流域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首先,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镇化指数和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呈现增长趋势,城镇化进程和高质量发展状况总体向好,但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其次,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在空间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基本格局,且各省区耦合协调度类型推动进程之间存在更为明显的阶梯状差异。最后,黄河流域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驱动因素影响力从弱到强现依次为外力驱动、政府推动、创新驱动、内源驱动。基于对黄河流域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研究,结合驱动因素分析,从外力驱动、内源驱动、创新驱动、政府推动四个方面为黄河流域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提出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