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40)
2023(10376)
2022(8012)
2021(7118)
2020(5618)
2019(12238)
2018(11869)
2017(22503)
2016(12385)
2015(13467)
2014(13301)
2013(12704)
2012(11069)
2011(9680)
2010(9438)
2009(8745)
2008(8682)
2007(7866)
2006(7049)
2005(5989)
作者
(36999)
(31084)
(30785)
(29240)
(19410)
(14984)
(13970)
(12104)
(12003)
(10718)
(10574)
(10333)
(9978)
(9573)
(9557)
(9473)
(9433)
(9172)
(8867)
(8860)
(7829)
(7553)
(7502)
(7058)
(6994)
(6835)
(6824)
(6710)
(6207)
(6157)
学科
(50277)
经济(50110)
管理(35572)
(34953)
(28422)
企业(28422)
方法(21202)
(17200)
数学(16979)
数学方法(16864)
中国(16566)
业经(14704)
(13592)
农业(11359)
(10718)
地方(9671)
(9173)
贸易(9171)
(8927)
(8848)
理论(8754)
(8461)
财务(8447)
财务管理(8437)
(8160)
(8038)
产业(7732)
企业财务(7731)
环境(7693)
技术(7510)
机构
大学(176346)
学院(175628)
(71392)
经济(70063)
管理(65570)
研究(60911)
理学(57709)
理学院(57051)
管理学(55997)
管理学院(55697)
中国(43484)
科学(39253)
(38093)
(36220)
(31509)
业大(31307)
(30977)
农业(30094)
研究所(28613)
中心(27237)
(26126)
财经(25742)
(23550)
(23044)
师范(22696)
经济学(22433)
北京(21801)
(21637)
农业大学(20516)
经济学院(20367)
基金
项目(126090)
科学(99475)
基金(93063)
研究(87028)
(84000)
国家(83262)
科学基金(70671)
社会(60074)
社会科(55918)
社会科学(55897)
基金项目(49438)
(49181)
自然(45687)
自然科(44707)
自然科学(44691)
自然科学基金(43951)
(41884)
教育(39699)
资助(35516)
编号(33389)
重点(28796)
(27246)
(27041)
(26385)
成果(26064)
国家社会(25668)
创新(24649)
科研(24463)
计划(24004)
课题(23144)
期刊
(76146)
经济(76146)
研究(47772)
学报(35829)
(35765)
中国(33965)
科学(30665)
大学(26743)
学学(25536)
(24885)
农业(23803)
管理(22376)
教育(17237)
业经(13267)
(13127)
金融(13127)
经济研究(12997)
财经(12878)
技术(12583)
(12216)
(11111)
(11071)
问题(10632)
业大(10244)
农业大学(8947)
科技(8853)
商业(8196)
技术经济(7980)
(7551)
现代(7446)
共检索到2495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章羽  
1.制度与文化因素。制度从两方面作用于城镇化社会成本。第一,不好的制度加剧城镇化的社会成本。制度经济学认为,好的制度可以节省社会成本,而不好的制度则可能增加社会成本。"有些制度——诸如那些限制进入的规则,要求进行无用检查的规则,提高信息成本或让产权变得更不安全的制度——实际上提高了交易费用。"农民工社会融合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户籍制度及其附着其上的二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章羽  
城镇化社会成本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成本,它关系到城镇化的效率、质量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城镇化社会成本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外部性、弹性和不确定性、内在关联性等特征。城镇化社会成本包含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社会摩擦成本、社会管理成本以及环境生态成本等多种形态。在制度、文化、社会政策以及历史等因素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中,我们能够寻找到城镇化社会成本的生成逻辑。认清城镇化社会成本的生成逻辑和演变规律,构建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成本分摊机制,优化社会成本治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理性选择。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袁梦  杨华  
推进县域城镇化,是加快推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县域社会具有产业去工业化、生活高消费性和社会强阶层性的特点,使进城农民家庭面临低收入高支出的结构压力,农民家庭不得不采取“半工半耕半陪”的家计模式、“城县乡三栖”的居住格局、阶段性进城的家庭流动方式和二次城镇化的发展规划,家庭劳动力和资源配置更加刚性。分析表明,当前县域城镇化形塑出消耗型城乡三元结构,导致县域空间风险聚集,农民城镇化压力增加,呈现不稳定特征。因此,需要适当调整城镇化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系统布局,发挥县域的“稳定器”功能,坚持渐进式城镇化道路,为中国现代化转型提供稳定的基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文峰  郭纹廷  
文章认为,我国农村社会是文化网络社会,农村社会的发展以及农民的生活是依赖于农村社会文化网络体系的,城镇化对农村社会生活提出了挑战,使农村社会文化网络失去了平衡。农村基层组织是社会文化网络中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对农村文化网络能够起到维护和修补作用。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发展困难重重,国家应从制度上保障和支持各类基层组织的发展,为农村社会文化网络的平衡与稳定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促进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高宏伟  李阳  王金桃  
将城镇化发展问题置于政府和市场构成的二维平面内解释,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一项传统已经常态化。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有关讨论也难以避免走上述思维习惯,这种视阈忽视了社会力量在城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问题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理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应从政府与市场的平面化思维中解放出来,把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力量结合起来,以合理边界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理性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苏素  高少鹏  
本文以新时代的城镇化为基础,通过考察各产业要素的比较利益、政府作用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逻辑:市场手段通过影响要素比较利益影响城镇化进程,政府通过间接、直接、制度等多种手段影响城镇化进程。运用1981-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实证研究表明:要素比较利益、政府作用与城镇化进程具有短期轻微波动、长期均衡关系;市场效应比政府作用影响效果更为显著,市场效应、政府作用分别提高1%,城镇化水平将提高0.175%和0.148%:长期来看,市场效应发挥主导作用,短期来看,政府推动作用更为显著但持续性不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玉红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口集聚现象,与城镇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没有必然联系,后者取决于经济增长及其经济成果在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和农民工在社会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改善农民工生活条件为推进方向,一方面以经济持续增长为支撑,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应逐步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重点发展具有普惠性的教育事业,确保农民工与其他社会群体共享经济增长成果。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玉红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口集聚现象,与城镇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没有必然联系,后者取决于经济增长及其经济成果在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和农民工在社会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改善农民工生活条件为推进方向,一方面以经济持续增长为支撑,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应逐步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重点发展具有普惠性的教育事业,确保农民工与其他社会群体共享经济增长成果。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易昌良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人综合素养的提高、收入水平的上升以及选择自由度的拓展是人的城镇化的基本逻辑结构。但是,在认识局限与狭隘观念的作用下,人的城镇化不但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而且存在被异化的现象。人的城镇化的实现需要从内在的发展观念以及外在的体系建构两个层面考虑。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远军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是通过社会制度的改革创新与生产要素供给模式的重新调整,进一步完善和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增强财富创造能力,继而增加人民福祉的渐进过程。因此,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应以改善供给为前提,着力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奠定新的起点。从这一角度出发,如何为城镇化构筑稳固的金融支点,有赖于我们准确拿捏资本有效积累和资本报酬递减规律的结合点,积极构建激励约束相容的投融资机制和金融服务体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邓文勇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国家"十三五"时期的主要战略任务之一。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城镇化的主体对象"人"的素质,其中一个核心使命是使农村转移劳动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而职业教育作为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与新型城镇化存在着复杂的联动关系。从不同维度审视,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联动关系可呈现出"闭式循环""主体交互""层次耦合"等多元联动逻辑。为推动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应构建具有共生性质的生态关系、创建主体合作共治的治理模式和助力激发层次之间的耦合效应。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齐骥  
城镇化是"自然—社会双向互动"以及"被改造的自然—社会关系双向互动"构成的动态有机体,文化是城镇空间演进的黏合剂。文化治理视角下的城镇空间演进,是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两种逻辑下的生产、消费和流通。文化治理有效推进了从文化刚性到文化弹性、从文化规约到文化自觉的城镇空间重构,破解了传统城镇空间构成中各单元单打独斗、破坏城镇整体规划和宜居、宜业、宜文、宜游难以并行的时空障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经纬   曹海林  
近年农民家庭在家乡县城购房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的普遍趋势,极大加速了这一区域就近城镇化进程。从农民生活世界出发,这主要缘于有限的家庭支付能力、家庭本位与乡土之根、区域婚备竞赛、子女教育需求、县级政府引导等多重因素。进城之后,农民家庭总体目标的转变塑造出了新的“一家三制”家庭形态,包括撑开在城-县-乡之间的家庭结构、半工-半耕-伴读的家计分工及积累性-保障性-发展性并行的家庭秩序。“一家三制”是中西部地区农民家庭应对现代性压力产生的新实践,也使得进城农民成为了兼具县城和乡村两种要素的“县乡两栖者”。县乡两栖打破了“城”与“乡”的地域边界,具有助推更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的潜力,但也蕴藏着一定的家庭和社会危机。据此,建议将县乡两栖者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政策重点对象,通过渐进式城镇化政策、合理确定县域产业建设定位和目标、统筹县域公共服务空间布局等手段,为其发挥积极功能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经纬   曹海林  
近年农民家庭在家乡县城购房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的普遍趋势,极大加速了这一区域就近城镇化进程。从农民生活世界出发,这主要缘于有限的家庭支付能力、家庭本位与乡土之根、区域婚备竞赛、子女教育需求、县级政府引导等多重因素。进城之后,农民家庭总体目标的转变塑造出了新的“一家三制”家庭形态,包括撑开在城-县-乡之间的家庭结构、半工-半耕-伴读的家计分工及积累性-保障性-发展性并行的家庭秩序。“一家三制”是中西部地区农民家庭应对现代性压力产生的新实践,也使得进城农民成为了兼具县城和乡村两种要素的“县乡两栖者”。县乡两栖打破了“城”与“乡”的地域边界,具有助推更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的潜力,但也蕴藏着一定的家庭和社会危机。据此,建议将县乡两栖者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政策重点对象,通过渐进式城镇化政策、合理确定县域产业建设定位和目标、统筹县域公共服务空间布局等手段,为其发挥积极功能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文宗瑜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理解城镇化的本质并科学确定城镇化内涵,直接关系到城镇化的质量及经济社会效应。在某种意义上,城镇化不是简单地让农村居民迁移到城镇并住在城镇,关键是有步骤分阶段解决农村居民身份转换、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农村居民可以平等享受市民待遇的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