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13)
- 2023(10699)
- 2022(8334)
- 2021(6928)
- 2020(5496)
- 2019(12023)
- 2018(11686)
- 2017(22157)
- 2016(12225)
- 2015(13248)
- 2014(13032)
- 2013(12552)
- 2012(11084)
- 2011(9858)
- 2010(9443)
- 2009(8149)
- 2008(7768)
- 2007(6795)
- 2006(6057)
- 2005(5325)
- 学科
- 济(52369)
- 经济(52312)
- 管理(37060)
- 业(34381)
- 企(25931)
- 企业(25931)
- 方法(22468)
- 数学(20374)
- 数学方法(20235)
- 农(16740)
- 中国(15528)
- 环境(13725)
- 业经(12971)
- 财(12924)
- 学(11694)
- 农业(11688)
- 地方(9960)
- 贸(9652)
- 贸易(9650)
- 易(9401)
- 划(8775)
- 发(8630)
- 制(8390)
- 产业(8343)
- 技术(8145)
- 务(7822)
- 财务(7806)
- 财务管理(7799)
- 银(7561)
- 银行(7516)
- 机构
- 大学(174574)
- 学院(174350)
- 济(74225)
- 经济(73027)
- 管理(66162)
- 研究(60664)
- 理学(58526)
- 理学院(57911)
- 管理学(56861)
- 管理学院(56590)
- 中国(43478)
- 科学(39335)
- 农(39059)
- 京(35701)
- 业大(32646)
- 财(31073)
- 农业(31047)
- 所(30788)
- 研究所(28666)
- 中心(27254)
- 财经(25836)
- 江(25123)
- 经济学(23972)
- 经(23807)
- 院(21971)
- 经济学院(21956)
- 北京(21345)
- 农业大学(21226)
- 范(21156)
- 师范(20789)
- 基金
- 项目(129078)
- 科学(102188)
- 基金(96312)
- 家(87549)
- 研究(87001)
- 国家(86879)
- 科学基金(73896)
- 社会(59339)
- 社会科(56507)
- 社会科学(56490)
- 基金项目(51539)
- 省(50794)
- 自然(48957)
- 自然科(47881)
- 自然科学(47865)
- 自然科学基金(47063)
- 划(43191)
- 教育(38945)
- 资助(37276)
- 编号(31923)
- 重点(29787)
- 发(28529)
- 部(27849)
- 创(27391)
- 国家社会(26056)
- 创新(25820)
- 计划(25750)
- 科研(25430)
- 业(23621)
- 教育部(23460)
共检索到2401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婕 魏玮
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并运用产出距离函数建立以资本、劳动力和能源为投入要素,以GDP和CO2排放为产出要素的随机前沿模型,分别测度全国30个省区1995-2010年期间全要素CO2的排放效率。在此基础上,从城镇化水平、要素禀赋、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技术因素等五个维度出发,运用Tobit面板模型对影响全要素碳减排效率的因素及其显著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表明,从全国层面看,城镇化率、资本深化程度与全要素碳减排效率均呈非线性影响关系,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资本的逐步深化,碳减排效率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能源密集度本身对碳减排效率无显著作用,但对城镇化水平促进碳减排效率提高有放大效应;人口规模...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佛关 郎永建
在对城镇化、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它们彼此的关系进行文献梳理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1999-2013年31个省区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运用2013年31个省区市代表城镇化水平的数据,对1999-2013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值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0.06%以上,说明城镇化的进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深刻认识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力推动城镇化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莎莎 张东辉 陈汝影
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和异质型特征两个角度,分别构建了中介效应和交互效应模型,分析了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实现全要素生产率(TFP)驱动的有效路径。结果显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程度可间接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Tech)产生显著促进效应,而对技术效率(Effch)影响不显著;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分别结合初级人力资本和中级人力资本水平将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产生负的交互效应,结合高级人力资本水平将产生正的交互效应;随着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初级人力资本和中级人力资本水平的下降以及高级人力资本水平的上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将会显著提高,进而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衡量人力资本,亦存在显著中介效应,但其显著低估了人力资本对TFP的促进程度。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方湖柳 杜颖
本文根据河北、河南、山东3省9个县(市、区)734个有效样本的调研数据,通过计量分析发现:61%的农民倾向于到小城镇和县城/县级市定居,选择到地级市、省城和大城市的仅占39%,这与"最优城镇规模"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根据"逐个递进、依次参照"方法构建多元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以小城镇为参照类型,户主年龄40岁及以上、有外出务工经历、认为宅基地归集体或国家所有、领到房屋所有权证的农户更偏好于小城镇,而领到宅基地使用证的农户则更偏好于县城/县级市;以县城/县级市为参照类型,户主年龄40岁及以上、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伟 朱启贵 李汉文
本文基于生产理论的CO2减排效率的因素分解模型,对影响我国CO2减排效率的因素进行分解,分析能源使用和CO2排放两种技术的进步与效率对我国30个省区CO2减排效率的影响,并运用环境方向性距离函数建立以资本、劳动力和能源为投入要素,以GDP和CO2排放为产出的分别基于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的DEA模型,分别测度全国30个省区1995—2010年期间全要素CO2的减排效率。在此基础上,对我国30个省区的全要素CO2减排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发现,1995—2010年间,在全国30个省区中,能源使用和碳排放的技术因素对CO2减排效率和CO2减排效率的变化率有较强的正影响,现阶段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倩妮 王川 马天平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的碳减排行动是应对气候变化与保障经济高质量运行的重要实践。文章利用1998—2020年我国30个省会(首府)城市的数据,实证分析碳减排对气候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的调节效应,并着力探究其传导路径与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积极的碳减排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缓解极端气温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不利影响。从地区异质性来看,在经济欠发达城市或创新能力强的城市调节作用更显著。考虑经济活动的空间相关性时,碳减排的调节作用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崔宇明 代斌 王萍萍
文章从城镇化角度研究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选取1986~2011年中国省际数据,采用非参数DEA方法测算各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运用面板门槛模型估计,检验不同城镇化条件下,集聚效应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非线性关联。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促进效果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强。在城镇化背景下,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渠道主要是促进技术进步,对于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集聚 城镇化 门槛效应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涛 王波 李嘉梁
本文采用2003~2016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互联网-城镇化-农业生产率"分析框架,分析互联网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互联网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采用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在互联网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过程中,城镇化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即城镇化是互联网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路径;互联网通过城镇化路径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区域差异性,在粮食主产区和平衡区通过城镇化发展能够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主销区通过城镇化发展则可能抑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最后给出本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 城镇化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郑强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以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作为非期望产出和投入指标,采用非径向、非角度SBM模型和DEA-GML指数测算了我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构建了普通面板模型和以公共支出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模型,考察了城镇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样本期内我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区域差异明显;单独考虑城镇化时,城镇化显著驱动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考虑公共支出对城镇化的影响时,城镇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基于公共支出的门槛效应,即公共支出结构水平越高,城镇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郑强 冉光和
基于2003-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以改进熵值法拟合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作为非合意产出,采用非径向、非角度SBM模型和DEA-GML指数测算全要素生产率(TFP),并构建以城镇化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系统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母国TFP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OFDI对TFP的影响显著存在基于城镇化的双门槛效应,即当城镇化水平低于第一个门槛值时,OFDI对TFP的正效应不明显;当城镇化水平跨越第一个门槛值而未到达第二个门槛值时,OFDI显著驱动了TFP增长;当城镇化水平跨越第二个门槛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龚梦琪 刘海云 姜旭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双向FDI影响全要素减排效率的机制,进而运用系统GMM的方法检验了中国工业行业双向FDI对全要素减排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商直接投资(IFDI)和对外直接投资(OFDI)均会显著抑制工业行业的全要素减排效率,但二者的交互项会显著促进全要素减排效率的提高。(2)不同能源结构、所有制结构和要素密集度的行业,双向FDI对全要素减排效率的影响也有所不同,IFDI和OFDI会显著抑制不同能源结构组、高所有制结构组和不同要素密集组的全要素减排效率,但会显著促进低所有制结构组的全要素减排效率;从双向FDI的交互项系数来看,不同能源结构组、高所有制结构组和不同要素密集组的双向FDI呈互补效应,而低所有制结构组双向FDI呈替代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宫思羽 王博 余志刚
[目的]探索种业创新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联系,对推动我国各区域内种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先采用DEA模型测算2012—2020年30个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再利用联立方程模型检验种业创新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相互作用,并基于各省的要素禀赋分析两者间的作用机理。最后,分区域探讨其差异性。[结果](1)我国各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9%,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单轨驱动”。进一步分析种业创新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发现,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并依靠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双轨驱动”。(2)考察各省的要素禀赋发现,从省际特征来看,粮食主销区是发展种业创新的重点区域,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企业聚集有助于种业创新;从政策配套来看,政策支持到位、基础设施较好的省份,种业创新能力对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加明显。(3)四大区域内种业创新能力都是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推力,不同在于华北和西北地区种业创新能力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东北地区次之。[结论]应推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行动,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加强省际间种业创新交流,共同维护粮食安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周玲玲 于津平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低碳环保,碳减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样的环境政策将会对中国的贸易竞争力产生怎样的影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研究发现,从工业行业整体看,我国的贸易竞争力确实依赖于碳减排的低效率;提高碳减排效率对劳动密集型行业贸易竞争力的负面影响大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但对R&D强度高的行业而言,提高碳减排效率反而会提升贸易竞争力。
关键词:
制造业 竞争力 国际贸易 环境政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方芳 赵军 黄宏运 苏旭峰
本文利用卫星监测的数据构造夜间灯光复合指数表征城镇化水平,运用Superefficiency Ray Slacks-Based Measure(Super-RSBM)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测算2000—2021年我国农业低碳全要素生产率(TFP),实证检验城镇化对我国农业低碳TFP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考察紧凑集约型和规模扩张型两种城镇化推进模式对农业低碳TFP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从全国来看,城镇化推进与农业低碳TFP之间具有显著的U型关系,且邻近地区农业低碳TFP的提升对本地区产生示范效应;分区域来看,这种U型关系主要体现在农业适度发展区,而农业优化发展区的城镇化与农业低碳TFP之间呈现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表明农业优化发展区应发挥“领头羊”作用,带动适度发展区早日跨越U型曲线的拐点,实现城镇化带动农业绿色发展;紧凑集约型的城镇化深度推进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农业低碳TFP,而规模扩张型的城镇化广度推进模式降低了农业低碳TFP;农业低碳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效应、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是城镇化影响农业低碳TFP的主要途径。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胡建辉 李博 冯春阳
本文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与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方法测度了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30个省份2005—2013年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并就公共支出政策在城镇化作用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的影响效应与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单纯依靠规模化形式的城镇化发展对增进东西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不明显,但对中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却有积极作用;仅仅依靠扩大政府干预程度和规模对三大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无益处,而从结构安排上看,提高福利性公共支出占比对增进东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明显,但却明显有利于西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增加投资性领域的公共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