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27)
- 2023(11370)
- 2022(8773)
- 2021(7556)
- 2020(6058)
- 2019(13185)
- 2018(12662)
- 2017(23527)
- 2016(13020)
- 2015(14284)
- 2014(14057)
- 2013(13665)
- 2012(12284)
- 2011(10885)
- 2010(10612)
- 2009(9677)
- 2008(9249)
- 2007(8263)
- 2006(7357)
- 2005(6690)
- 学科
- 济(53669)
- 经济(53593)
- 管理(38267)
- 业(36411)
- 企(27432)
- 企业(27432)
- 方法(22315)
- 数学(19806)
- 数学方法(19653)
- 农(17583)
- 中国(17220)
- 财(13944)
- 业经(13464)
- 农业(12243)
- 学(11522)
- 贸(11010)
- 贸易(11000)
- 地方(10769)
- 易(10680)
- 制(9609)
- 环境(8608)
- 产业(8457)
- 发(8291)
- 银(8058)
- 务(8048)
- 财务(8031)
- 财务管理(8016)
- 银行(8013)
- 技术(7951)
- 融(7760)
- 机构
- 大学(188722)
- 学院(187386)
- 济(78362)
- 经济(76960)
- 管理(69729)
- 研究(68552)
- 理学(61068)
- 理学院(60378)
- 管理学(59224)
- 管理学院(58930)
- 中国(50278)
- 科学(44264)
- 农(42124)
- 京(39977)
- 所(35657)
- 业大(34088)
- 财(33877)
- 农业(33614)
- 研究所(32889)
- 中心(30442)
- 江(28144)
- 财经(27505)
- 院(25246)
- 经(25206)
- 北京(24657)
- 经济学(24463)
- 范(23640)
- 师范(23220)
- 经济学院(22223)
- 农业大学(22197)
- 基金
- 项目(134671)
- 科学(105920)
- 基金(99565)
- 家(90991)
- 研究(90563)
- 国家(90259)
- 科学基金(76056)
- 社会(60512)
- 社会科(57455)
- 社会科学(57439)
- 基金项目(52527)
- 省(52225)
- 自然(50828)
- 自然科(49714)
- 自然科学(49695)
- 自然科学基金(48844)
- 划(44854)
- 教育(40856)
- 资助(39283)
- 编号(33805)
- 重点(31032)
- 发(29554)
- 部(29097)
- 创(27929)
- 计划(26685)
- 科研(26425)
- 国家社会(26347)
- 创新(26254)
- 成果(25456)
- 教育部(24300)
共检索到2727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吕连菊 阚大学
运用空间纠正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分析了我国城镇化水平、速度和质量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速度、质量和能源消费数量、能源利用效率均存在空间自相关,城镇化水平、速度的提高导致能源消费数量增加;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未显著降低能源消费数量,城镇化水平、速度的提高不利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但提升作用较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吕连菊 阚大学
运用空间纠正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分析了我国城镇化水平、速度和质量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速度、质量和能源消费数量、能源利用效率均存在空间自相关,城镇化水平、速度的提高导致能源消费数量增加;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未显著降低能源消费数量,城镇化水平、速度的提高不利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但提升作用较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晓瑞 孙涛
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考虑生活能源消费惯性特征基础的同时,把居民收入水平作为门槛变量,通过建立动态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不同城镇化指标对生活能源消费非线性的动态门槛效应。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均对人均生活能源消费存在非线性的动态收入门槛效应,但收入门槛值不同;当居民收入水平跨过门槛值时,人口城镇化对人均生活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有所增强,但空间城镇化对人均生活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却有所减弱;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化对人均生活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强于中西部地区,但东部地区空间城镇化对人均生活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弱于中西部地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振红 王黎明 盛科荣
文章利用我国30个省市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P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城镇化和金融发展对能源消费具有长期的正向影响效应,但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为负;前期能源消费对当期能源消费具有同向作用,且影响很大,说明能源消费具有不可逆性;能源消费的波动主要受城镇化和金融发展的影响,城镇化率和金融相关率对能源消费波动的贡献率分别为34.8%和29.3%;能源消费对金融发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能源消费对城镇化具有负向影响。
关键词:
金融发展 城镇化 能源消费 PVAR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金华 曹广忠 王志宝
在分析1990年以来我国各省(区)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速度差异的基础上,按城镇化进程特征将各省(区)划分为四种类型,并采用面板数据分析1990年—2005年各类型省(区)的城镇化影响因素及其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型省(区)的影响作用程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非农就业比重对各类省(区)城镇化水平都有显著影响;对外贸易规模仅对城镇化水平高的两类省(区)的城镇化影响显著,但是推动作用比较小;教育水平对城镇化水平较低的两类省(区)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显著。
关键词:
省(区) 城镇化 类型 影响因素 中国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乐勤
运用因素分解模型,测算了城镇化进程对能源消费的贡献份额。基于增量视角,采用曲线回归的最佳拟合优度分析方法,构造了城镇化与能源消费函数关系式。运用Logistic模型,对安徽省未来城镇化演进趋势进行了预测。依据城镇化与能源消费耦合关系及城镇化水平预测值,估算了城镇化演进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前景。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节能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执行产业节能政策;推进建筑及交通节能;培植公众绿色消费意识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谢利平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当前中国城镇化达到了53.73%,由于城镇化还具有相当大的空间,因此很多学者担心城镇化会带来能源消费的大量提升,影响能源安全。本文通过详实的数据和分析,说明了中国的能源消费最大的决定因素不是城镇化,而是工业化,工业和其中的制造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导因素,决定了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和变动,城镇化并不会带来能源消耗的大幅上升,工业化的结构变动才是能源消费的主导因素。因此,城镇化战略并不会影响我国的能源安全,甚至能够促使能源效率的提升提高我国能源消费的质量,使中国的能源消费集约化。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工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并进行结构升级,从而降低能源消费强度,缓解能源供求...
关键词:
城镇化 工业化 能源消费 能源效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盈之 王秋彤
文章通过建立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体系,测度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并采用面板门槛模型,从体现能源消费优化视角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费结构出发,检验了能源消费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表明:能源消费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能源利用效率存在单一门槛,能源消费结构则存在三重门槛,跨越门槛值后,能源消费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显著提升;同时当前能源消费对新型城镇化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研究结论对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佟金萍 赵明明 马剑锋 杨足膺
文章借助Kaya恒等式与LMDI分解法,构建了包括人口规模、人口城镇化、居民消费、消费抑制因子及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模型,分别从全国和东中西三大区域层面就居民消费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消费是能源消耗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不同地区居民消费效应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全国范围内居民消费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为显著正效应,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居民消费对能源消耗的促进作用最大,但会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而逐渐减弱,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但中西部地区会随着居民消费的提升而不断增强。消费抑制因子对能源消耗增长具有抑制效应,人口规模的促进作用较小,技术进步是能源消耗下降的主要因素,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能够缓解能源消耗的增长。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居民消费 能源消耗 因素分解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蕾 魏后凯
随着城镇化的大力推进,中国城镇化、工业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已经发生新的变化。而目前对城镇化与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①没有考虑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过高估计了城镇化的作用;②没有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的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导致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工业化和能源消费之间关系呈现的不同特征;③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证方法尚需要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固定效应面板模型,估计了反映不同区域能源消费水平长期趋势的均衡方程。结果显示,在全国层面,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净效应为正,并且城镇化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分区域情况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净效...
关键词:
城镇化 工业化 能源消费 中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石洪景
通过选取福建省2003—2015年的数据,运用描述统计、回归分析等方法实证分析城镇化对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2003—2015年,福建省的城镇化率远远高于全国的城镇化率,生活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国的增长速度,城镇化与生活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城镇化对生活能源消费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这种影响会受到居民消费水平的调节作用而有所减弱。因此,在充分发挥城镇化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作用的同时,需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着手调控生活能源消费以减少碳排放,并合理确定城镇化的规模与增长速度。
关键词:
生活能源消费 城镇化 实证分析 福建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严翔 成长春 贾亦真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空间与人口的交互发展对能源消费的融合传导机制,并基于向量形式的Kaya拓展模型与"多项连乘和加总"的LMDI改进形式,对中国1998—2015年间的能耗总量变化进行因素分解。研究显示:城镇化对生产端能耗的拉动效应远大于生活端;传统能源驱动型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技术进步缓解了能源压力;近些年除消费支出以外的其他经济单元,因粗放型"三高"发展模式的改善,较居民消费具有能耗比较优势;居民消费效应仍是间接能耗提升的主导因素,城乡居民消费行为趋同对生活能耗波动的正向贡献日趋增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吕连菊 阚大学
运用PSTR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结果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对城镇化能源消费效应的影响均具有双门限的非对称特征,处于外体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与较低的省份,城镇化的能源消费效应较小,该结论也适用于经济开放程度这一转换变量;其他转换变量对城镇化的能源消费效应影响均只存在一个位置参数,并将各省份分为高低两个体制,高体制中产业结构水平较高,城镇化降低能源消费总量;高体制中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较高,城镇化的能源消费效应较大,在技术进步明显、环境规制严格和人力资本水平高的省份,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降低作用越大。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郭文 孙涛
本文通过引入城镇化及居民消费等因素拓展LMDI模型,解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动为碳排放因子、能源强度、消费抑制因子、城镇化、居民消费和人口规模六大效应,并探讨上述六种效应变动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率及其作用机理。然后,选择中国30个省份,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口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及其分解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 2012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增加42.1167亿吨,消费抑制因子效应、城镇化效应、居民消费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呈现为正效应,而碳排放因子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整体上呈现为负效应,并且居民消费效应对碳排放量变动的影响最大。人口城镇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碳排放量变动的主要人口因素。较之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人口规模效应明显较高,但其能源强度效应则相反,中部地区碳排放因子效应明显高于东、西部地区。现阶段,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教育结构和人口职业结构变动减缓了中国碳排放量的增长,而人口城乡结构、区域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变动的影响方向则相反,最后,人口性别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变动无显著地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简新华 黄锟
根据对中国城镇化情况的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研究,本文发现,从总体上讲,中国城镇化水平是滞后的,这种滞后不仅仅表现为滞后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或非农化进程,也表现为滞后于国外同等发展水平国家或同样发展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中国城镇化目前的速度基本合适,不慢也不太快。通过定性分析和运用时间序列预测法,估计中国城镇化还将保持较快发展的趋势,城镇化率仍将以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推进,在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