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91)
2023(8022)
2022(6201)
2021(5520)
2020(4633)
2019(10404)
2018(10370)
2017(20971)
2016(11286)
2015(13006)
2014(13198)
2013(12965)
2012(12056)
2011(10904)
2010(10915)
2009(10016)
2008(9911)
2007(8879)
2006(7973)
2005(7112)
作者
(32883)
(27804)
(27660)
(26391)
(17968)
(13138)
(12542)
(10832)
(10646)
(9968)
(9635)
(9506)
(8916)
(8855)
(8851)
(8580)
(8135)
(8068)
(8037)
(8027)
(7089)
(6930)
(6831)
(6454)
(6351)
(6244)
(6225)
(5938)
(5584)
(5528)
学科
(58023)
经济(57944)
(34351)
管理(33595)
方法(29034)
(26596)
企业(26596)
数学(26236)
数学方法(26084)
(16263)
中国(15830)
(14375)
业经(12209)
农业(11254)
地方(11180)
(9655)
贸易(9652)
(9643)
(9624)
(9239)
(8364)
金融(8362)
(8036)
银行(8014)
(7857)
财务(7842)
财务管理(7823)
(7666)
企业财务(7600)
(7595)
机构
大学(173489)
学院(171158)
(75066)
经济(73758)
管理(66101)
理学(58031)
理学院(57387)
研究(56937)
管理学(56390)
管理学院(56099)
中国(42538)
(35827)
(35381)
科学(33183)
财经(29032)
(28207)
(28140)
(26595)
(25792)
研究所(25649)
中心(25326)
经济学(24814)
业大(24131)
(22959)
师范(22735)
经济学院(22592)
农业(21914)
北京(21775)
财经大学(21771)
(20415)
基金
项目(115664)
科学(93339)
基金(87723)
研究(83161)
(76119)
国家(75484)
科学基金(65596)
社会(57078)
社会科(54180)
社会科学(54167)
基金项目(46245)
(43322)
自然(41583)
自然科(40711)
自然科学(40698)
自然科学基金(40016)
教育(39126)
(36799)
资助(35870)
编号(31918)
(27093)
成果(26027)
重点(25994)
国家社会(24548)
(24422)
教育部(23865)
(23532)
人文(22852)
课题(22285)
科研(22163)
期刊
(82132)
经济(82132)
研究(51131)
中国(31097)
学报(26728)
(25913)
(25725)
科学(25417)
管理(23776)
大学(20877)
学学(19800)
农业(16941)
(16771)
金融(16771)
教育(15873)
财经(15087)
经济研究(14410)
业经(13572)
(12893)
技术(12697)
问题(11353)
商业(9710)
(8788)
统计(8702)
(8633)
技术经济(8301)
(8269)
世界(7939)
(7762)
理论(7629)
共检索到2481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秀利  祝志勇  
伪城镇化是以经济为导向的生产要素的城镇化而非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从居民消费水平的角度可以考察城镇化的质量并判断城镇化的"真伪"。利用1978~2014年城镇化率和居民平均消费支出的时间序列,通过协整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及Granger因果检验后发现:居民消费与城镇化在长期中存在均衡关系;居民消费显著提高了城镇化率,但后者并未显著引起前者的提高,故两者是带动与被带动的单一关系而非相互促进的双向关系;且居民消费对城镇化率的作用存在滞后效应。这表明我国当前的城镇化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伪城镇化特征。为此,应将要素城镇化转变为人本身的城镇化,在推进人口城市化的同时必须兼顾农业部门的发展,减少地方政府的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范兆媛  周少甫  
文章构建了新型城镇化的指标,基于2004—2015年的30个省域数据,利用短面板动态空间误差模型的QMLE估计方法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消费水平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差异,对东西部的影响显著且对东部影响更大;老龄化对消费率存在显著的负的影响且对中西部的影响显著,但对东部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苏丽  
本文在城镇化、市民化待遇及居民消费倾向视角下,详细分析市民化待遇对城镇化与居民消费倾向的作用,通过构建相关模型,实证分析了三者关系,并得到相关结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红平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推行城镇化建设以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近年来我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方向。本文在结合城镇化理论和居民消费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城镇化水平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较高的城镇化水平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并且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超过对城镇居民的影响。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在短期内加快,最终增长趋势将趋于平稳。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上创利  李兆鑫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激发了居民的消费潜力,进而改变了居民的消费结构。本文选取我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型城镇化与消费结构的关系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显著拉动作用;第二,收入、环境与产业结构对居民消费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收入对各类型的消费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环境对消费结构升级作用影响不大,产业结构对教育文化娱乐的消费支出作用显著;第三,新型城镇化通过收入、环境、产业结构这三类中间渠道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但均促进居民消费。因此,研究新型城镇化影响消费结构的机理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忠杰  凌雪  
文章利用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研究了城镇化等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的推移,省域居民消费率的差距在缩小,趋向于集中,并且省域居民消费率变化较为频繁,与省域城镇化率一直增加的趋势并不相同。(2)根据马尔科夫链的分析结果,相对于2000年的消费率,省域在2001—2016年的消费率存在下降的现象。(3)中国邻近省份之间的居民消费存在相互模仿和相互竞争,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的习惯效应,城镇化率与居民消费率之间存在"U"型的关系,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存在挤入效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和贸易依存度越高,居民消费率也越高。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汤春玲  马跃如  
运用Panel Data模型和方法,依据西部地区11个省区2000~2014年数据,考量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差异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居民消费需求有正向促进作用,城乡收入差距是导致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性原因所在。鉴此,应通过优化城镇布局和加大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吸引人口进入城镇,提升城镇化率,同时,缩小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提升西部地区城镇化质量。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书云  周凌瑶  
本文利用1978—2008年度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增加,农村居民消费的增加又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化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我国在继续坚持城镇化发展长期战略的同时应通过扩大消费来加速推进城镇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红萍  
本文基于2003-2016年我国31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城镇化、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城镇化整体上促进了居民消费,商贸流通业发展不能直接影响居民消费,需要与城镇化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正向促进作用;分区域回归结果表明,东西部地区城镇化促进了居民消费,中部地区城镇化抑制了居民消费,东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需要与城镇化相结合才能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而中部地区城镇化需要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在控制变量方面,城乡消费差距和总人口负担比抑制了居民消费,产业结构和城镇养老保险参与率显著促进了居民消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荣  
文章在向量自回归系统下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及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学工具,对1991~2011年间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工业化与城镇化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的推动作用并未充分发挥的结论,基于该发现提出了本文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红艳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加与财富增长将会促进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模式来看,居民收入、财富效应对推动城镇化发展有着较大的作用。当前新型城镇化能够通过城乡居民缩小收入差距来刺激居民消费,但是其效果并不凸显。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林秀清  
目前,加快城镇化建设对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以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城镇化对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实证分析了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支的关系,并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熊焰  邱文君  
文章利用岭回归分析法研究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消费的关系,并对1994至2010年湖北省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共图书馆总藏量、客运总量对城镇化率富有弹性;相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工业总产值、邮电业务总量、房地产总额中住宅建设投资等对城镇化缺乏弹性,其中房地产总额中住宅投资总额、教师总人数、医生数和医院床位数与城镇化率存在负相关;公共图书馆总藏量对城镇化率的影响最大,客运总量次之。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贾政军  
作为国家重大实施战略之一,新型城镇化直接关系到人口变动、产业结构调整等多层次社会变迁,必然会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本文基于2005-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新型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能够显著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且这一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带动作用更为显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提高居民收入预期、推进收入分配公平改革、改善居民消费习惯等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雷潇雨  龚六堂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包含多种类型消费者(城市市民、城市非市民及农民)和地方政府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城镇化对于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并选取全国176个城市2001年到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提高能够推动城市消费率的增长,但城镇化速度过快则会阻碍消费率增长。实证显示这一关系在我国不同地区间存在显著区别,中部城市比东部城市更容易通过扩大人口规模来提高城市生产能力和消费率增速,而东部城市只有通过提升农民工福利待遇,才能够促进消费率增长。进一步,本文还通过参数估计给出了我国城市人口集聚效应的产出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