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92)
2023(17297)
2022(14566)
2021(13457)
2020(11292)
2019(25203)
2018(25205)
2017(47807)
2016(26397)
2015(29459)
2014(28883)
2013(28091)
2012(25278)
2011(22663)
2010(22308)
2009(20322)
2008(19413)
2007(16735)
2006(14530)
2005(12599)
作者
(77514)
(64319)
(64211)
(60767)
(40760)
(30982)
(28798)
(25424)
(24478)
(22631)
(21764)
(21739)
(20447)
(20115)
(19809)
(19762)
(19583)
(19141)
(18426)
(18364)
(16333)
(15705)
(15643)
(14593)
(14507)
(14308)
(14138)
(14136)
(12939)
(12833)
学科
(98257)
经济(98142)
管理(70686)
(67420)
(54380)
企业(54380)
方法(43263)
数学(37416)
数学方法(36999)
(29602)
中国(27653)
(24709)
(24515)
业经(23279)
地方(22258)
农业(19859)
(19386)
贸易(19373)
(18802)
(17366)
环境(16369)
理论(15942)
(15597)
技术(15448)
(15070)
财务(14994)
财务管理(14972)
(14367)
银行(14283)
企业财务(14122)
机构
学院(361829)
大学(361438)
管理(138719)
(136342)
经济(133313)
研究(125648)
理学(120721)
理学院(119267)
管理学(116855)
管理学院(116228)
中国(91170)
科学(84324)
(77312)
(69466)
(64902)
业大(61461)
(60450)
研究所(60108)
中心(56125)
农业(54914)
(52495)
财经(48857)
(48704)
北京(48202)
师范(48097)
(46122)
(44499)
(42688)
经济学(40134)
技术(39676)
基金
项目(260138)
科学(202263)
基金(186996)
研究(182644)
(167323)
国家(165977)
科学基金(140265)
社会(113276)
社会科(107167)
社会科学(107139)
(102496)
基金项目(100172)
自然(94574)
自然科(92319)
自然科学(92288)
自然科学基金(90584)
(87539)
教育(82838)
资助(75799)
编号(74095)
重点(59386)
成果(58093)
(56004)
(55245)
(53803)
课题(51188)
科研(50544)
创新(50279)
计划(50148)
大学(46873)
期刊
(146577)
经济(146577)
研究(100464)
学报(68366)
中国(67177)
(63152)
科学(59873)
大学(49834)
管理(48310)
学学(47270)
(44099)
农业(43173)
教育(38810)
技术(28614)
(27271)
金融(27271)
业经(25993)
经济研究(23860)
(22480)
财经(22373)
问题(19546)
科技(19404)
(19087)
(19042)
图书(18675)
资源(18433)
业大(18347)
理论(16019)
商业(15976)
现代(15852)
共检索到5155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峰  吕慧华  许有鹏  
城镇化是人类改变地表最深刻、最剧烈的过程之一,针对平原区城镇化引起的洪涝加剧问题,以浙东沿海奉化江流域中下游平原为例,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地形图资料获取1990~2010年间下垫面特征信息,从土地利用类型、河网水系和地面高程3个方面,分析城镇化过程中平原河网地区下垫面特征变化及其对区域洪涝调蓄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平原区城镇化对下垫面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城镇不透水面的增加,径流系数的增大,同时城镇扩张过程中农田和水系转化为城镇用地,而后者具有相对较高的防洪标准,使得新建城区地面高程明显增大,河网调蓄能力亦呈不断减少趋势。洪涝模拟显示以上下垫面变化导致区域可调蓄洪涝的空间逐渐减少,洪涝风险程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峰  吕慧华  许有鹏  
针对平原区城镇化背景下水系减少及连通受阻等下垫面变化引起的洪涝加剧问题,综合考虑水系结构和水力特性等因素,建立满足行洪排涝需求的平原水系连通度量方法,并以浙东沿海平原河网区为例,分析了城镇化下平原水系特征变化及其对河网连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20a来研究区水系数量和结构复杂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衰减,河网密度和水面率分别减少20%和30%左右,水系尤其是低等级河道的减少导致河网结构趋于骨干化;2河网连通度受水面率等数量特征和水系空间连接结构的共同影响,在水系数量持续减少情况下,整个河网连通度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说明了骨干河道工程对水系空间结构特征的优化,可缓解水系减弱对河网连通的负面效应;3建立的河网连通度方法合理反映了水系数量和结构变化下的河网连通度演变规律,以及水系变化下区域排涝能力的空间差异特征,具有操作性强特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柳艳  许有鹏  余铭婧  
为探讨近年来城镇化快速发展等对太湖流域腹部地区平原河网水系的影响,选取城镇化快速发展且城镇化程度很高的武澄锡虞区为例开展了研究。以1960年代、1980年代和2003年水系为基础,依据河道宽度对水系分级,并从河流地貌学角度定量分析了河网密度、水面率、河网复杂度、河网结构稳定度、分维数等结构特征及长时间序列的水位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水系要素基本上都在减小;不同等级的河流长度和河湖面积除一级河流面积增加外,均呈减少趋势。河网密度、水面率、分维数均变小,河网复杂度、河网结构稳定度下降,河网演化趋于主干化、单一化,河湖连通性下降。城镇化前后变化显著,且1980年代以来变化加快。同时城镇化背景下的水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孟慧芳  许有鹏  徐光来  张兴奇  
河流连通性对流域水文过程特征、水环境条件以及河湖蓄泄能力等有较大影响。平原河网地区是河流高度发育并受到城市化等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的区域,并且区域内水系结构破坏、河流连通受阻已成为洪涝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通过对现有的河流连通评价方法的分析,尝试建立基于水流阻力与水文过程的平原河网河流连通性评价方法,并以鄞东南平原河网为例开展了应用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的河流连通性比1990年的明显减小。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几种河流连通性评价方法可以看出,基于水流阻力与水文过程的河流连通性评价方法能较好的评价平原河网区河流连通性,评价结果优于其他方法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可为平原河网区河流连通性定量评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爱娟  刘敏  万素琴  刘安国  
利用1961~2008年湖北省双季稻区常规气象站资料,统计计算了双季稻产区在早晚稻生长季的降水量、暴雨量、暴雨日数以及洪涝发生次数,揭示了近50a来双季稻区降水及洪涝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湖北省双季稻区在早晚稻生长季的降水量都有弱的增加趋势,尤其是鄂东北局部和江汉平原南部;在水稻抽穗扬花至成熟期间,早稻暴雨量大部有不显著的增加趋势,而晚稻则大部为弱减少趋势。早稻生长季内洪涝的发生次数总体呈增加趋势,局部地区严重洪涝发生次数加大;晚稻生长季洪涝总次数有略减少趋势,重度以上洪涝发生很少,但呈略增加趋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渠  罗伟华  程炳岩  孙卫国  邓爱娟  
根据三峡库区及其周围35个气象站1961年-2010年的逐日降雨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了50年来三峡库区暴雨日数、暴雨强度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过去50年间,三峡库区年均暴雨日数为3.4天,存在2.3年和5年尺度的周期振荡;暴雨强度为72.9mm,具有9.6年尺度的变化周期。7月的暴雨日数最多且强度最强。在20世纪80年代暴雨日数与强度为正距平,在21世纪最初10年,暴雨日数显著减少,暴雨强度增加。三峡库区暴雨日数呈盆地和谷地少、山区多的空间分布,东南部是暴雨日数与持续性暴雨的多发带;暴雨强度东南部较高,西南部低。三峡库区夏季暴雨与洪涝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暴雨对洪...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力  
近十几年来,我国小城镇的规模与数量随着地方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小城镇作为农村商品流通和城乡交换的集散中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基地,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相应地,关于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问题也正逐步受到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其中,小城镇洪涝灾害及其防洪除涝减灾体系的研究被视为保障小城镇经济持续发展并以此带动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而在全面、综合减灾工作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贤  尚钊仪  车越  
针对我国目前对平原区河流连通综合评价指标和实例研究的不足,本文从形态、结构、功能三个方面,分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面,定义了河流连通指数RCI,并以上海浦东片部分选区为例,结合Arc GIS软件及Ward开发的欧式平方距离聚类分析法,分析河流连通总体特征及差异,讨论城镇化影响下的河流连通空间分异特征及分区方案。结果表明:区域RCI整体为一般连通,形态连通基本为较差或不连通,结构连通50%以上为非常连通,功能连通50%以上为一般连通或较连通,各个指标层得分存在明显差异;聚类为四个集群,依据河流连通性和城镇化特征将区域划分为:形态提升区、功能恢复区、形态恢复区、连通提升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金华  曹广忠  王志宝  
在分析1990年以来我国各省(区)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速度差异的基础上,按城镇化进程特征将各省(区)划分为四种类型,并采用面板数据分析1990年—2005年各类型省(区)的城镇化影响因素及其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型省(区)的影响作用程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非农就业比重对各类省(区)城镇化水平都有显著影响;对外贸易规模仅对城镇化水平高的两类省(区)的城镇化影响显著,但是推动作用比较小;教育水平对城镇化水平较低的两类省(区)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显著。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春雅  刘菲菲  
本文采用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规模实地调查数据,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稻农洪涝适应性工程措施采用行为,利用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大部分稻农会采取适应性工程措施应对洪涝灾害,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农机排涝和开沟清渠。影响稻农洪涝适应性工程措施采用行为的因素包括年龄、文化水平、气候变化感知、家庭兼业程度、亲戚数量等稻农自身因素,还包括地形、土壤、水稻类型及村经济水平、水利设施状况、信息获取及政府政策的支持等外部环境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勇  张韶月  柳林  王先伟  黄华兵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然而,近年来频发的城市洪涝给智慧城市的管理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暴雨洪涝模拟是城市防洪减灾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智慧城市风险应急管理中重要的决策支持依据。本文首先分析了智慧城市以及智慧水务的内涵,探讨了智慧城市发展和管理对于城市洪涝模拟新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智慧城市发展给城市洪涝模型带来的新的数据支撑;面向智慧城市应急管理决策,对比分析了3种现有的水文模型方法,认为在智慧城市大数据和技术的支持下,基于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模型是未来城市洪涝模拟的主流发展方向。最后,探讨了建立城市洪涝模型的建模机制、尺度、基础数据库的建立、更新和管理、地表与地下管网模拟并重等关键问题,分析认为精细化、与RS和GIS技术融合、注重时空过程和智慧服务是智慧城市背景下城市洪涝模拟发展的必然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玉刚  焦华富  韩会然  
根据区域城镇化内涵和省际边缘区特点,从人口、经济、生活方式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运用熵值法,分析了2000—2009年皖浙省际边缘区宁国市城镇化水平发展变化趋势,发现近10年来宁国市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以经济和基础设施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浙江块状经济传导和波及效应的反映,基础设施的快速完善表现为对前期滞后状态的一种补偿性异速增长,人口城镇化不明显,是其边缘区位对人口集聚引力弱的反映。进一步分析得出:边界效应作用力是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独有的基础动力;主导动力中的政府行政力是最重要的内生动力;周边中心城市和毗邻城市强烈的相互作用是辅助动力;最后构建了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的动力系统模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熊兴  江源  任斐鹏  董满宇  田育红  雷一鸣  
论文以东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00、2009年3期遥感影像,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景观指标,分析了近20 a东莞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对水体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近20 a东莞市土地利用结构由农业用地、林地为主向城市建设用地为主迅速转变,耕地、园地、林地比例由1990年的23.56%、13.39%和28.73%下降为2009年的11.35%、3.26%和17.39%,与此同时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则由20.21%增加为53.62%,此外,2000—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程度较1990—2000年更为剧烈;②东莞市农业用地面积逐年降低,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减少58.3...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芦佳玉  延军平  曹永旺  
利用西南地区98个气象站连续完整的日降水序列数据,整合降水强度、持续性指数及等级指数形成降水指数体系并研究该区域降水及洪涝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1961~2015年,西南地区年降水量(PRCPTOT)与极端降水量(R95PTOT)都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分布形态;持续降水日数(CWD)则表现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区域多年平均PRCPTOT、R95PTOT、CWD分别以-13.12 mm/10 a、1.34 mm/10 a、-0.29 d/10 a的速率变化。(2)西南地区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形态。(3)西南地区洪涝强度指数呈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分布特征;降水总量越多的地区,洪涝强度反而越低,主要由于单站洪涝强度表征的是降水的波动情况,降水量越多波动越不明显。21世纪以来,该地区洪涝等级以重级为主,2010年以来连续多年出现特重级洪涝。此外,洪涝强度越大,区域性年度灾害等级越高。该研究对于掌握西南地区极端气候变化规律,从而服务于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庆  杨慧敏  李小建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影响着区域城乡聚落规模的变化和空间分布状况。基于1972—2015年豫东平原地区的聚落斑块数据,运用城市/乡村位序—规模法则、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欠发达平原农区聚落斑块规模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研究时段内豫东平原聚落呈现出斑块总面积、平均斑块面积逐渐增加,斑块数量逐渐减少的特点。(2)研究区域内城镇聚落规模增长较快,其规模分布的齐夫指数逐渐上升,且1995—2015年拟合指数上升幅度较大,位次靠前的城镇聚落在体系中的优势更为凸显。(3)区域乡村聚落符合负指数位序—规模分布特征。模拟结果显示,1972年以来,其拟合曲线斜率逐步变大,说明较大的乡村聚落稳步增长,较小的聚落不断减小。(4)区域内规模相对较大的聚落斑块多集中分布在交通节点上。(5)对不同规模等级聚落到县/区中心所在地邻近距离的分析发现,同一年份不同等级聚落到县/区中心的平均邻近距离从Ⅰ级到Ⅴ级聚落逐渐增加,说明研究时段内小规模聚落与中心的空间联系弱于较大规模聚落;不同年份同一等级聚落到县/区中心的平均邻近距离从Ⅰ级到Ⅴ级聚落则有所下降,说明较大规模聚落与中心的空间联系逐渐增强。在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豫东平原地区城镇聚落、乡村聚落规模变化特征的分析,对合理规划城乡聚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