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577)
2023(20943)
2022(17397)
2021(15893)
2020(13427)
2019(30250)
2018(30127)
2017(57441)
2016(31443)
2015(35017)
2014(34854)
2013(34700)
2012(32025)
2011(28966)
2010(29149)
2009(27263)
2008(26857)
2007(24290)
2006(22006)
2005(19627)
作者
(95033)
(79498)
(78972)
(74958)
(50598)
(38053)
(35491)
(31169)
(30343)
(28591)
(27280)
(26802)
(25671)
(25422)
(24737)
(24209)
(23433)
(23421)
(22928)
(22893)
(20113)
(19920)
(19490)
(18406)
(18032)
(17739)
(17695)
(17610)
(16191)
(15802)
学科
(145685)
经济(145509)
(107378)
管理(97243)
(88491)
企业(88491)
方法(57058)
(50399)
数学(46630)
数学方法(46142)
业经(38213)
(35834)
中国(35651)
农业(33463)
(31035)
地方(30726)
(26028)
(23806)
财务(23730)
财务管理(23700)
(23378)
贸易(23365)
(22758)
(22602)
理论(22531)
企业财务(22485)
环境(22479)
技术(22311)
(20766)
(20268)
机构
学院(461597)
大学(458793)
(191697)
经济(187857)
管理(178550)
研究(159934)
理学(153786)
理学院(152034)
管理学(149339)
管理学院(148526)
中国(120532)
科学(100992)
(98103)
(93225)
(85058)
(82732)
研究所(75477)
业大(75334)
(73228)
农业(72465)
中心(71469)
财经(67971)
(61740)
北京(61064)
(58941)
师范(58272)
经济学(57713)
(57028)
(55869)
经济学院(51795)
基金
项目(309918)
科学(242560)
基金(224576)
研究(221570)
(198156)
国家(196403)
科学基金(167190)
社会(141434)
社会科(133690)
社会科学(133652)
(122576)
基金项目(119171)
自然(109350)
自然科(106773)
自然科学(106740)
自然科学基金(104830)
(102218)
教育(99433)
资助(91683)
编号(88871)
成果(71179)
重点(69817)
(67658)
(67291)
(65168)
课题(61294)
创新(60549)
科研(59119)
国家社会(58235)
(56944)
期刊
(224296)
经济(224296)
研究(134268)
(89345)
中国(88264)
学报(79899)
科学(72158)
管理(68392)
(65649)
农业(59945)
大学(59729)
学学(57103)
教育(42470)
(42097)
金融(42097)
业经(39377)
技术(39212)
经济研究(34494)
财经(34099)
(31397)
问题(29470)
(29367)
技术经济(24764)
(23893)
科技(22462)
世界(21988)
现代(21692)
商业(21170)
业大(21149)
资源(20837)
共检索到6904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耿亮   彭灵通   魏玻   安彧  
基于区域一体化视角,使用长江经济带2000—2020年面板数据,多维度构建城镇化和农业碳排放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指标赋权,采用偏最小二乘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二者的影响机制和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城镇化主导类型呈现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生态环境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发展趋势。(2)农业碳排放空间差异显著,等级演变明显,唯安徽省和上海市一直处于最高级和最低级。(3)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城镇化是影响农业碳排放的四个重要维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教育经费、万元GDP能耗等7项指标是极重要因素。(4)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耦合关系呈增长态势,耦合度从磨合转向高水平耦合,耦合协调度由勉强协调发展为良好协调,说明二者共振性良好,趋于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耿亮   彭灵通   魏玻   安彧  
基于区域一体化视角,使用长江经济带2000—2020年面板数据,多维度构建城镇化和农业碳排放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指标赋权,采用偏最小二乘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二者的影响机制和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城镇化主导类型呈现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生态环境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发展趋势。(2)农业碳排放空间差异显著,等级演变明显,唯安徽省和上海市一直处于最高级和最低级。(3)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城镇化是影响农业碳排放的四个重要维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教育经费、万元GDP能耗等7项指标是极重要因素。(4)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耦合关系呈增长态势,耦合度从磨合转向高水平耦合,耦合协调度由勉强协调发展为良好协调,说明二者共振性良好,趋于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陆远权  张源  
文章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基本公共服务系统和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利用Moran's I测度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效应,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总体基本公共服务系统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也仅由濒临失调过渡到勉强协调等级。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最高,上海属于良好协调,江苏和浙江属于初级协调,上游地区的贵州和云南耦合协调度最低,属于濒临失调。在城市层面,大致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长江经济带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并且具有一定的区域异质性;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耦合协调度以“H-H”集聚和“L-L”集聚为主,“L-L”集聚区范围逐渐缩小。(3)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负向影响,对外开放程度、政府能力、金融发展水平对其具有正向影响,在上、中、下游地区,这种驱动作用存在差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谢守红  吴社丽  
文章选取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发展模型研究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都不高,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长江经济带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稳步上升,经历了从濒临失调到勉强协调再到初级协调的转变;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发展度差异明显,下游地区明显高于中游和上游地区,下游地区处于初级协调状态,中游和上游地区长江经济带处于濒临失调状态;上海和贵州的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超前于新型城镇化水平,其余各省市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滞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正柱  王俊龙  
构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和关联度模型,对2010-2017年我国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态势和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协调发展等级类型主要为低度协调和中度协调两类,多数城市呈现为城镇化滞后型,表明制约沿线城市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城镇化发展程度较低;同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呈现由下游城市沿中上游城市下降的空间差异特征,空间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因子对生态环境发展指数影响较大,生态环境压力和状态因子对城镇化发展指数的影响较为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宗兵  宗树伟  苏聪文  陈钲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分别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及其动力因素。结果表明:①从综合水平看,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突出,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②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江经济带总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东部处于中级协调阶段,中部和西部处于勉强协调阶段。③从相对发展度来看,长江经济带总体和中部为低水平的同步发展型,东部为生态文明建设滞后型,西部为新型城镇化滞后型。④从动力因素来看,动力开发不充分问题突出,且地区间的主要动力差异显著。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宾  于法稳  
文章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耦合协调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但是增长幅度不大,且协调性差,整体处在初级耦合协调区间;在空间维度上,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由东至西逐渐衰减,且省际差距有增加趋势,东部省(市)为良好耦合协调,中部多数省(市)为初级或中级耦合协调,部分西部地区(贵州省和云南省)处于濒临失调衰退区间;2005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滞后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2016年除上海、江苏、浙江属于生态环境滞后型外,其余省(市)均为城镇化滞后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维祥  王敏吉  郑金辉  刘程军  
基于城镇化以及绿色化内涵,构建城镇化与绿色化评价指标体系,使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刻画了2005~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增强,但绿色化滞后于城镇化,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较低,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呈现空间集聚态势,长江下游城市为热点区域,具有空间锁定特征,而冷点区域则发生空间迁移,最终形成“热点大、冷点小”的空间格局;(3)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的各影响因素按驱动力由大到小依次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教育投入、固定资产投资、政府管理、信息化程度,且各因素驱动性呈现空间异质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华飞   章雷敏   郑新宇  
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优化相互影响,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份2014—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分别测算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综合指数,并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探究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各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均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且存在“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2014—2019年,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从0.563 0上升到0.698 7,由“勉强协调”发展为“初级协调”水平。(3)时间上,两者间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具有非均衡性特征,2014—2017年提升较快,2017—2019年提升趋缓;空间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逐级递减且较为明显的区域块状集聚特征,区域间差距在缩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华飞   章雷敏   郑新宇  
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优化相互影响,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份2014—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分别测算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综合指数,并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探究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各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均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且存在“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2014—2019年,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从0.563 0上升到0.698 7,由“勉强协调”发展为“初级协调”水平。(3)时间上,两者间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具有非均衡性特征,2014—2017年提升较快,2017—2019年提升趋缓;空间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逐级递减且较为明显的区域块状集聚特征,区域间差距在缩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兆峰  汪倩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旅游业的低碳发展模式对中国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助"自下而上"法测算旅游业碳排放量,并以新型城镇化水平为门槛依赖变量,采用面板门槛模型,探究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对旅游业碳排放影响的阶段性特征以及不同门槛区间新型城镇化对旅游业碳排放影响的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碳排放之间呈显著的"N"型曲线关系。(2)在新型城镇化的引导下,人均旅游消费、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企业固定资本存量对旅游业碳排放起显著抑制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成为推动旅游业碳排放的重要因素;环境规制有益于区域旅游业碳减排。(3)当新型城镇化水平低于0.319时,旅游业碳排放随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不断增加;当新型城镇化水平介于0.319与0.568之间时,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旅游业碳排放抑制作用较大;当新型城镇化水平超过0.568后,旅游业碳排放随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不断增加。因此,地区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还应从人均旅游消费,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等多个层面促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旅游业碳减排效应发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正柱  
文章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10—2016年各省市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城镇化子系统耦合协调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2010—2016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及其分维度总体上不高,但呈增长趋势;城镇化发展呈现东部区域大于中西部区域的空间特征。各省市协调发展度都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协调发展等级主要集中在低度协调类;协调发展总体上呈现东部区域大于中部区域大于西部区域空间格局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耀   朱英明   杜家禛  
基于2013—2021年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19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收敛模型等方法,比较分析两大区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和收敛性。研究发现:(1)两大区域的两系统耦合协调均由失调发展状态转变为协调发展状态,长江经济带两系统具有更高的耦合协调度和更快的增长速率,引领作用显著。(2)两大区域的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正逐渐减小,区域间的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鸿沟正逐渐缩小,两系统耦合协调正由区域非均衡发展向区域相对均衡发展转变。未来一段时间内两大区域的总体差异仍以区域内差异为主,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交叉重叠问题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总体差异的影响正在减弱。(3)两大区域的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存在显著的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长江经济带拥有较快的收敛速度,而黄河流域的收敛速度则相对较慢,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劳动力质量和对外开放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收敛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针对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不同特性,为两大区域提供差异化的提升路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伟新  许蒋鸿  王晓萱  嵇乐君  祁春节  
本文通过构建现代农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的AEE三维耦合发展系统,测算了长江经济带2000—2017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综合运用Moran’s I与Getis-Ord G指数评估了耦合协调度的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水平,并采用灰色GM(1,1)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18—2022年AEE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做出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11省AEE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区域子系统内部的发展差异较为明显。2)长江经济带AEE系统耦合协调类型以调和协调类和初级耦合协调类为主,处在中度协调向高度协调的过渡阶段;呈现下游高,中上游低的分布格局,中上游与下游的差距在逐步缩小。3)在不同的矩阵模式下,长江经济带AEE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间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形成了以浙江为核心的热点区和云南为核心的冷点区。4)预计未来5年(2018—2022年)长江经济带AEE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将会延续良性发展态势,但流域内各省份AEE系统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因此,依据各子系统特征及耦合关系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今后长江经济带农业现代化进程、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借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云  卢奕亨  
在厘清30个省份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探究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并分析其时空分异与趋势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20年新型城镇化水平以北京居首广西最末,相比2005年所有省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且以贵州增幅最大;2020年农业碳排放效率以天津居首山西最末,相比2005年除上海外的余下29个省份效率值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且以青海增幅最大。(2)2020年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耦合协调度以北京最高新疆最末;相比2005年,除上海外的29个省份耦合协调度都有显著提升,且其中27个省份实现了层级跨越。总体看,截至2020年,绝大多数省份的耦合协调等级达到了中级及以上水平。(3)在整个考察期内,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即高值省份通常与一个或多个高值省份相邻,而低值省份周边一般伴有一个或多个低值省份。同时,当前全国仍以低-低集聚为主,中西部省份的耦合协调度明显处于落后态势。(4)各省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在短时期内较难实现层级跨越;而在引入空间地理因素后,耦合协调等级的稳定性已有动摇趋势,且极易导致“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出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