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50)
- 2023(18222)
- 2022(15350)
- 2021(14153)
- 2020(12009)
- 2019(27190)
- 2018(27023)
- 2017(52231)
- 2016(28501)
- 2015(32018)
- 2014(31837)
- 2013(31109)
- 2012(27921)
- 2011(24847)
- 2010(24611)
- 2009(22348)
- 2008(21345)
- 2007(18469)
- 2006(15905)
- 2005(13447)
- 学科
- 济(111441)
- 经济(111317)
- 管理(80859)
- 业(77569)
- 企(63950)
- 企业(63950)
- 方法(54987)
- 数学(48538)
- 数学方法(47761)
- 农(31159)
- 中国(29213)
- 财(27488)
- 业经(25460)
- 学(24148)
- 地方(21435)
- 农业(20925)
- 贸(19993)
- 贸易(19984)
- 易(19394)
- 理论(19029)
- 制(18390)
- 技术(17864)
- 务(17602)
- 财务(17512)
- 财务管理(17480)
- 环境(17220)
- 和(16942)
- 企业财务(16533)
- 银(15381)
- 银行(15314)
- 机构
- 学院(398972)
- 大学(398304)
- 管理(157910)
- 济(154334)
- 经济(151121)
- 理学(138769)
- 理学院(137245)
- 管理学(134216)
- 管理学院(133526)
- 研究(129542)
- 中国(93586)
- 科学(84552)
- 京(83671)
- 农(71148)
- 财(67422)
- 业大(65779)
- 所(64804)
- 研究所(59942)
- 中心(59012)
- 江(56292)
- 农业(56282)
- 财经(55658)
- 北京(51664)
- 范(51540)
- 师范(50904)
- 经(50826)
- 院(47339)
- 经济学(46386)
- 州(45568)
- 技术(43479)
- 基金
- 项目(285992)
- 科学(223865)
- 基金(207443)
- 研究(201607)
- 家(183666)
- 国家(182173)
- 科学基金(156135)
- 社会(126430)
- 社会科(119843)
- 社会科学(119810)
- 省(112693)
- 基金项目(110090)
- 自然(104954)
- 自然科(102606)
- 自然科学(102578)
- 自然科学基金(100695)
- 划(95254)
- 教育(93917)
- 资助(85870)
- 编号(81518)
- 重点(64212)
- 成果(63402)
- 部(61757)
- 发(60252)
- 创(59563)
- 课题(55958)
- 创新(55601)
- 科研(55457)
- 计划(53770)
- 大学(52696)
- 期刊
- 济(159217)
- 经济(159217)
- 研究(107292)
- 学报(70328)
- 中国(69341)
- 农(64285)
- 科学(61841)
- 管理(56056)
- 大学(52757)
- 学学(50154)
- 财(50015)
- 农业(44097)
- 教育(42276)
- 技术(35468)
- 融(28763)
- 金融(28763)
- 业经(27877)
- 经济研究(26475)
- 财经(25835)
- 业(22965)
- 经(22066)
- 问题(20993)
- 科技(20340)
- 版(20224)
- 业大(19126)
- 图书(18993)
- 统计(18916)
- 技术经济(18861)
- 商业(18400)
- 策(17644)
共检索到5519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吕连菊 阚大学
运用PSTR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结果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对城镇化能源消费效应的影响均具有双门限的非对称特征,处于外体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与较低的省份,城镇化的能源消费效应较小,该结论也适用于经济开放程度这一转换变量;其他转换变量对城镇化的能源消费效应影响均只存在一个位置参数,并将各省份分为高低两个体制,高体制中产业结构水平较高,城镇化降低能源消费总量;高体制中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较高,城镇化的能源消费效应较大,在技术进步明显、环境规制严格和人力资本水平高的省份,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降低作用越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贺小莉 赵坚 潘浩然
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0-2012年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平滑转换(PSTR)模型研究了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间的非线性关系;选取滞后城镇化率、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作为阈值变量,使用工具变量法估计模型,其主要实证研究结果为:除低水平的人均能源消费量情况外,三个非线性模型都显示城镇化和经济增长间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会下降,而随着第三产业比重和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增加,该弹性会增加;弹性数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增加趋势,到2010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文章最后分析了不同
关键词:
城镇化 经济增长 PSTR模型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宋炜
本文在标准平滑转换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转换参数,利用2000~2014年间中国工业层面的数据估计了城镇化、能源消费对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效应。研究发现:当能源消费系数高于0.0587时,城镇化、能源消费对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之间表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变化。城镇化率每提高1%,会导致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7.5667%;而能源消费每提高1%,则会导致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1.2132%。进一步纳入城乡收入差距因素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本文的结论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只有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善于利用城镇化效应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才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贺小莉 潘浩然
本文基于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0-201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平滑转换(PSTR)模型,研究了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间的非线性关系。不同于现有的研究,文中选取人均GDP、能源强度、资本形成总额作为阈值变量,并对其进行比较,发现资本形成总额为最优阈值变量,这一结论显示出现阶段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中资本投入量的重要作用;同时使用工具变量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三个非线性模型都显示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②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能源消费量将会增加,人均GDP达到13 000元左右时,能源消费量对收入水平较敏感,能源消费弹性分别为0.473 1和0.394...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PSTR模型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咬亮 程凯
本文首次采用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在非线性的框架下对我国30个省份2000~2015年的财险需求变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增长是影响财险需求的关键因素,在不同的城镇化变化过程中,经济增长对财险需求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影响;同时,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差异也是造成不同省份保险需求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说明要促进不同区域保险业的平衡发展需要兼顾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此外,固定资产投资在不同城镇化阶段对财险需求均有正影响,而利率水平和通货膨胀率对财险需求的影响并不显著。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促进保险业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封福育 赵梦楠
在当前我国内需不振、农村居民消费低迷的背景下,探讨货币政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笔者首先基于动态优化理论,构建了货币政策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模型,而后利用我国各省份1990—2012年的经验数据,建立平滑转换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货币政策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非线性和非对称性特征。当实际利率低于阈值时,货币政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较小,反之则反;当实际利率在阈值附近时,货币政策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在高低两个机制之间平滑转换,且机制转换速度非常快。最后,笔者提出: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媛媛 李瑞晶 金浩
新型城镇化的金融生态支持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金融生态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更离不开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提升。基于2005—2014年我国30省、市、自治区的均衡面板数据,采用双重门限模型,对金融生态系统耦合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作用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生态系统耦合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只有金融生态系统耦合度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才会发挥对新型城镇化的提升作用,并且随着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增加,这种正向提升作用有所增强。最后,针对金融生态耦合程度处在不同区制的省市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综合提升金融生态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支持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袁悦
文章运用中国31个省(区、市) 1993—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PSTR模型实证研究了金融业发展对实体经济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金融业发展对实体经济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门槛”效应,“门槛值”为15.01%,当金融业占GDP比重低于“门槛值”时,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高于“门槛值”时,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断减弱。文章建议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金融业快速健康发展,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避免泡沫化和“脱实向虚”。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袁悦
文章运用中国31个省(区、市) 1993—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PSTR模型实证研究了金融业发展对实体经济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金融业发展对实体经济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门槛”效应,“门槛值”为15.01%,当金融业占GDP比重低于“门槛值”时,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高于“门槛值”时,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断减弱。文章建议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金融业快速健康发展,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避免泡沫化和“脱实向虚”。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郑子龙
本文基于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利用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讨论信息化发展对城镇化进程的动态机制影响。研究发现,信息化对城镇化进程整体呈促进作用,在不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及人力资本投资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呈现倒U型结构的影响,超过特定的阈值后,对城镇化的影响效应逐步减弱。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各省应充分利用"信息化红利",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促进产业聚集与人口聚集。
关键词:
城镇化 信息化 门限回归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毅祥 刘贽源 宋博伟 高尚 任思雨
为了正确认识可再生能源消费与新型城市化之间的关联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选取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香港、澳门、台湾)的面板数据,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算,并构建动态面板门限模型以分析可再生能源消费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非线性影响。研究表明:(1)整体上,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出从东部地区向东北、中、西部地区递减的发展态势,区域发展梯级格局明显。(2)可再生能源消费能显著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3)可再生能源消费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非线性影响。具体而言,以绿色投资、环境规制和外商直接投资为门限变量,跨越门限值后可再生能源消费对新型城镇化的正向效应逐渐增强。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新型城镇化 门限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琦 张竞娴 梁松
基于空间滞后模型(SLM)测算了我国2004—2016年30个省份的能源强度和城镇化水平,并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两方面构建了三种空间权重矩阵,分析了城镇化对我国不同区域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能源强度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呈现正相关关系;在我国四个区域中,城镇化水平与能源强度均表现为负相关关系,中部地区影响程度最强,西部和东北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弱。
关键词:
城镇化 能源强度 空间滞后模型 区域差异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杨友才 李顺 牛晓童
本文在测算2001—2019年我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基础上,利用PSTR模型分析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并研究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出非线性特征:当汇率较低时汇率贬值的促进作用较弱,而当汇率较高时该作用较强。(2)实际有效汇率贬值通过国际贸易、FDI和居民消费三种主要渠道影响经济增长,其中,国际贸易和居民消费发挥正向中介效应,而FDI表现为负向效应。且相较于低汇率水平而言,高汇率水平下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强,而FDI和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较弱。(3)从区域差异性来看,汇率贬值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强于中西部地区;从具体影响渠道来看,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国际贸易在汇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具有更强的中介效应,而FDI和消费的中介效应则较弱。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孙海波 焦翠红 林秀梅
本文构建面板平滑转换模型,运用我国2003—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人力资本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不仅支持人力资本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U"型关系的存在,还表明人力资本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的门限效应。当前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省份已进入人力资本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影响阶段,而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尚未跨越经济发展水平的临界值,人力资本集聚并不利于这些省份产业结构改善。进一步,为克服由人力资本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双向因果关系带来的内生性问题,本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重新进行检验,发现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孙海波 焦翠红 林秀梅
本文构建面板平滑转换模型,运用我国2003—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人力资本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不仅支持人力资本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U"型关系的存在,还表明人力资本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的门限效应。当前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省份已进入人力资本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影响阶段,而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尚未跨越经济发展水平的临界值,人力资本集聚并不利于这些省份产业结构改善。进一步,为克服由人力资本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双向因果关系带来的内生性问题,本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重新进行检验,发现所得结果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结果相一致,表明本文结论具有很好的稳健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