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300)
2023(20853)
2022(17654)
2021(16281)
2020(13894)
2019(31622)
2018(31406)
2017(60116)
2016(33393)
2015(37711)
2014(37820)
2013(37205)
2012(33915)
2011(30576)
2010(30724)
2009(28184)
2008(27637)
2007(24663)
2006(21322)
2005(18585)
作者
(100228)
(83661)
(83189)
(79188)
(52974)
(40479)
(37845)
(33051)
(31628)
(29767)
(28285)
(28180)
(26746)
(26412)
(26050)
(25865)
(25692)
(24987)
(24083)
(23961)
(21151)
(20623)
(20412)
(19022)
(18814)
(18659)
(18539)
(18513)
(17022)
(16775)
学科
(133744)
经济(133597)
管理(93953)
(89629)
(73885)
企业(73885)
方法(63372)
数学(55607)
数学方法(54765)
(36756)
中国(34690)
(33239)
(30866)
业经(29487)
地方(28354)
农业(24501)
(24189)
贸易(24179)
(23422)
(23035)
理论(22295)
(21383)
财务(21285)
财务管理(21241)
(20532)
环境(20345)
技术(20248)
企业财务(20070)
(19163)
银行(19076)
机构
学院(478841)
大学(478603)
(183858)
管理(183606)
经济(179752)
研究(160935)
理学(160086)
理学院(158171)
管理学(154737)
管理学院(153882)
中国(116804)
科学(106307)
(101961)
(89157)
(83296)
(81741)
业大(79240)
研究所(76688)
中心(73197)
农业(70686)
(70627)
财经(66550)
北京(63503)
(63371)
师范(62590)
(60442)
(58505)
(56876)
经济学(55159)
技术(53229)
基金
项目(333745)
科学(259610)
基金(240029)
研究(233731)
(213276)
国家(211555)
科学基金(179486)
社会(144766)
社会科(137107)
社会科学(137066)
(132348)
基金项目(127257)
自然(121003)
自然科(118212)
自然科学(118176)
自然科学基金(116010)
(112253)
教育(109050)
资助(99862)
编号(94649)
成果(75731)
重点(75706)
(71860)
(70946)
(68657)
课题(66322)
科研(64912)
创新(64193)
计划(63861)
大学(61080)
期刊
(194291)
经济(194291)
研究(129888)
学报(87125)
中国(86691)
(80561)
科学(75849)
管理(64616)
大学(64057)
(62551)
学学(60741)
农业(54779)
教育(51374)
技术(42051)
(36356)
金融(36356)
业经(32940)
财经(31494)
经济研究(31397)
(28979)
(26919)
问题(26097)
(25141)
科技(23852)
图书(23549)
统计(23265)
业大(22995)
技术经济(22926)
资源(21705)
(21506)
共检索到6775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琦  张竞娴  梁松  
基于空间滞后模型(SLM)测算了我国2004—2016年30个省份的能源强度和城镇化水平,并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两方面构建了三种空间权重矩阵,分析了城镇化对我国不同区域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能源强度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呈现正相关关系;在我国四个区域中,城镇化水平与能源强度均表现为负相关关系,中部地区影响程度最强,西部和东北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弱。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叶阿忠  陈生明  冯烽  
针对已有文献研究城镇化时忽视的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效应以及经济增长对人口城镇化的非线性关系的问题,文章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利用半参数空间滞后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服务业的发展大力推动了我国区域人口城镇化发展,且它的影响强度明显高于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服务业集聚效应对该省的人口城镇化具有促进作用,第二产业集聚对该省的人口城镇化的作用不显著。(2)经济欠发达地区(云贵川等)的经济增长对人口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较小。而多数位于中部和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福建、广州等)的经济增长显著促进了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然而,在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浙江)的经济增长对人口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少甫  王亚南  
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作为横截面单元,将全国分为三个部分,利用各横截面单元2000~2011年组成的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工业化、城镇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在东部地区,提高城镇化水平能有效降低能源强度,而就全国范围和中西部地区而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阻碍了能源强度的降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能源强度的上升。根据得出的结论,文章还对降低能源强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吕连菊  阚大学  
运用PSTR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结果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对城镇化能源消费效应的影响均具有双门限的非对称特征,处于外体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与较低的省份,城镇化的能源消费效应较小,该结论也适用于经济开放程度这一转换变量;其他转换变量对城镇化的能源消费效应影响均只存在一个位置参数,并将各省份分为高低两个体制,高体制中产业结构水平较高,城镇化降低能源消费总量;高体制中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较高,城镇化的能源消费效应较大,在技术进步明显、环境规制严格和人力资本水平高的省份,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降低作用越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宋雅楠  
本文在中国对亚洲主要国家的经贸关系和货币合作不断强化的背景下,通过1999-2012年的周度时间序列数据,并以人民币汇改及区域货币合作安排推进为时点,运用动态滞后分布模型分1999.1-2005.7、2005.7-2009.12和2010.1-2012.3三个区间实证分析人民币及其他世界货币对亚洲主要国家货币波动产生的长期影响效应及其变化。通过比较,发现美元对亚洲主要货币的影响下降,澳元影响则显著增强,日元对亚洲货币的影响逐渐衰退,而人民币对亚洲货币的影响较为有限,而这种影响关系主要来源于双边经贸关系的紧密程度,并在此基础上为人民币进一步区域化提出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富民  
揭示农业供给侧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是制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基础。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城镇化发展对农业供给侧结构变动的影响,并基于分布滞后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将通过影响农产品消费需求结构和农业生产要素稀缺程度,对农业供给侧结构变动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如果滞后效应持续时间太长,将导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因此,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经营环境,减轻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滞后性,促进农产品供需双方互动协调,加强农业生产者之间分工协作。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鹏飞  彭虎锋  
本文在分析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传导机制的基础上,运用我国1999—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变截距模型分析了城镇化的进程对于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所存在的区域性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提高可以有效提高农民收入,但是这种带动作用具有较大区域性差异。具体而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中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带动作用最大,东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最后。因此,城镇化的推动政策应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情况采取差异化的对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姜磊  季民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伴随而来则是每年能源消费量屡创新高,对能源生产和供给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采用能源消费总量作为环境压力的衡量指标,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将能源消费的空间效应纳入到STIRPAT模型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由于各个地区对能源产生的压力不同,因此利用局域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方法——空间变系数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开展研究。结果发现:采用GWR模型进行估计各个地区人口、社会富裕度和第二产业对能源的弹性是有差异性的。各个地区针对本地区能源产生压力的三个因素制定差异化的调控措施是有必要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维  姚程  苏梦颖  
理论分析表明,城镇化能通过人口集聚效应、知识技术溢出效应和节约交易费用这样三个方面来促进创新。为研究城镇化水平对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实施的影响,本文运用2013-2017年我国大陆30个省份(除西藏外)面板数据,考察城镇化水平对创新产出影响的地区差异性和空间依赖性。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对创新产出有显著的正影响,并且存在地区差异;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在促进本区域创新产出提高的同时,会对邻近地区创新产出产生一定的负影响;在城镇化过程中,本区域创新产出的提高对周边区域创新产出的提高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此外,创新产出对创新本身也具有自激励效应。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广海  赵韦舒  
本文基于我国2005—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我国城镇化与旅游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测度我国城镇化与旅游化水平的动态变化趋势与空间演化特征,并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对城镇化与旅游化的动态关系、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全国看,我国城镇化和旅游化呈现依赖自身发展的惯性现象,城镇化的发展惯性大于旅游化;城镇化对旅游化具有正向积极影响,且该影响存在滞后效应,而旅游化对城镇化却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城镇化对旅游化的影响程度大于旅游化对城镇化的影响程度。从东部、中部和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丽莉  张明凡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文章基于动力机制的视角,运用31个省(市、自治区)2008至2012年5个连续年度的横截面数据和Eviews6.0,以市场化程度、产业发展、比较利益、开放水平等四个动力因子的相应指标作为自变量,对因变量——城镇化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城镇化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晶晶  
利用中国2005-2013年省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影响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城镇化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第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还可以通过空间外溢效应的发挥推动周边地区城镇化进程。第三,市场潜能以及政府支出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第四,细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存在差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空间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随后分别为金融服务业集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集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集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集聚。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晶晶  
利用中国2005-2013年省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影响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城镇化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第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还可以通过空间外溢效应的发挥推动周边地区城镇化进程。第三,市场潜能以及政府支出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第四,细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存在差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空间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随后分别为金融服务业集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远  徐俐俐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节能降耗的关键。文章利用2004—2013年新疆15个地州市面板数据,建立静态面板及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工业化、城镇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的累积效应与路径依赖,工业化水平提升有助于降低能源利用强度,在天山北部地区尤为显著;(2)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的建设投入在短期内更多地体现为能源消耗规模迅速扩大,长期可能存在的集聚效应进而降低单位能耗的机制尚未发挥;(3)通过长期城镇化发展形成的集聚效应促进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进而降低能源强度的路径存在,且作用效果大于通过工业化发展促进经济水平提升进而降低能源强度这一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远  徐俐俐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节能降耗的关键。文章利用2004—2013年新疆15个地州市面板数据,建立静态面板及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工业化、城镇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的累积效应与路径依赖,工业化水平提升有助于降低能源利用强度,在天山北部地区尤为显著;(2)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的建设投入在短期内更多地体现为能源消耗规模迅速扩大,长期可能存在的集聚效应进而降低单位能耗的机制尚未发挥;(3)通过长期城镇化发展形成的集聚效应促进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进而降低能源强度的路径存在,且作用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