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036)
- 2023(21755)
- 2022(18246)
- 2021(16851)
- 2020(14165)
- 2019(32197)
- 2018(31773)
- 2017(60863)
- 2016(33506)
- 2015(37644)
- 2014(37825)
- 2013(37292)
- 2012(34110)
- 2011(30818)
- 2010(30795)
- 2009(28591)
- 2008(27811)
- 2007(24776)
- 2006(21810)
- 2005(19233)
- 学科
- 济(146209)
- 经济(146051)
- 管理(93884)
- 业(88743)
- 企(72336)
- 企业(72336)
- 方法(61857)
- 数学(53971)
- 数学方法(53291)
- 农(38390)
- 中国(37759)
- 财(33933)
- 学(32762)
- 业经(31390)
- 地方(31373)
- 农业(25881)
- 制(24561)
- 贸(24530)
- 贸易(24517)
- 易(23726)
- 理论(21933)
- 环境(21213)
- 务(21119)
- 财务(21032)
- 财务管理(20982)
- 和(20938)
- 银(19876)
- 技术(19863)
- 企业财务(19829)
- 银行(19786)
- 机构
- 大学(482896)
- 学院(482808)
- 济(194727)
- 经济(190455)
- 管理(183697)
- 研究(166928)
- 理学(159170)
- 理学院(157296)
- 管理学(154208)
- 管理学院(153351)
- 中国(121447)
- 科学(107183)
- 京(102758)
- 农(88604)
- 财(86293)
- 所(85976)
- 研究所(78802)
- 业大(77827)
- 中心(75018)
- 江(71736)
- 农业(69926)
- 财经(69560)
- 北京(64255)
- 范(63214)
- 经(63134)
- 师范(62466)
- 院(60346)
- 经济学(59121)
- 州(57548)
- 经济学院(53070)
- 基金
- 项目(331039)
- 科学(257534)
- 基金(238208)
- 研究(233630)
- 家(210976)
- 国家(209252)
- 科学基金(177558)
- 社会(146512)
- 社会科(138709)
- 社会科学(138669)
- 省(130633)
- 基金项目(126224)
- 自然(117779)
- 自然科(115030)
- 自然科学(114994)
- 自然科学基金(112892)
- 划(110355)
- 教育(107573)
- 资助(98110)
- 编号(94338)
- 成果(75819)
- 重点(74949)
- 部(71300)
- 发(71153)
- 创(67850)
- 课题(65964)
- 科研(63928)
- 创新(63465)
- 计划(62304)
- 大学(60558)
- 期刊
- 济(214768)
- 经济(214768)
- 研究(138320)
- 中国(88843)
- 学报(85991)
- 农(81013)
- 科学(75085)
- 财(66566)
- 管理(66342)
- 大学(63470)
- 学学(60335)
- 农业(54711)
- 教育(48665)
- 技术(41990)
- 融(38943)
- 金融(38943)
- 经济研究(35001)
- 业经(34640)
- 财经(34099)
- 经(29328)
- 问题(29218)
- 业(28223)
- 版(24703)
- 技术经济(24071)
- 科技(23263)
- 图书(22848)
- 统计(22587)
- 业大(22190)
- 商业(21450)
- 理论(21436)
共检索到7022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俊梁 史欢欢 林影 毛丹
在汇总已有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资本、技术水平、消费水平和产业结构共6个中介因素构建了含有8个潜变量、21个观测变量的PLS—结构方程模型。然后,以长三角城市群2010—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SmartPLS3.0工具对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和影响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模型的运行结果,得到以下研究结论: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主要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资本、技术水平和消费水平这5个中介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的影响效应,其效应程度依次为0.162、0.145、0.145、0.097、0.313,贡献度依次为18.8%、16.8%、16.8%、11.3%、36.3%;城镇化通过产业结构这一中介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故认为产业结构这一因素在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研究中的中介作用并不明显。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城镇化 经济增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龚志冬 黄健元
基于系统理论,在城镇化质量评价中引入耦合协调度,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了2006-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状况;并建立VAR模型,应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动态分析了耦合协调度与城镇化质量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发展存在时空收敛效应,凸显了部分地区城镇化质量提升"滞缓"的潜在问题;与自身冲击相比,耦合协调度对城镇化质量的最大正向效应出现期数晚、持续时间长,且贡献程度逐期提高。据此认为,注重系统间的均衡发展关系对保持城镇化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何庆 刘雨婧
城镇化质量和规模是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两个方面,二者发展的时空错位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矛盾。文章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对2009年—2019年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进行综合测度,通过泰尔系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空间重叠性、空间错位指数及空间回归模型探究其时空格局、错位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城镇化水平由“规模驱动”转向“质量驱动”,其变化取决于中低水平城市数量的替变转移上;随时间维度变化,城镇化质量提高显著,内部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规模内部差异扩大,规模结构不合理现象有所突显。2)空间分布上:城镇化质量始终以中水平地区为主,高水平地区不断增加,低水平地区持续减少;城镇化规模始终保持“中部凸起”的分布格局,中等规模城市逐渐取代了小规模城市,成为区域主导的城镇化规模类型。3)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空间错位: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且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现象主要由小部分城市的不匹配造成的。4)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均GDP、每万居民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对空间错位指数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均GDP和土地城镇化率对空间错位指数贡献最大,其他因素不显著。
关键词:
城镇化 时空错位 影响因素 长三角城市群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何庆 刘雨婧
城镇化质量和规模是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两个方面,二者发展的时空错位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矛盾。文章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对2009年—2019年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进行综合测度,通过泰尔系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空间重叠性、空间错位指数及空间回归模型探究其时空格局、错位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城镇化水平由“规模驱动”转向“质量驱动”,其变化取决于中低水平城市数量的替变转移上;随时间维度变化,城镇化质量提高显著,内部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规模内部差异扩大,规模结构不合理现象有所突显。2)空间分布上:城镇化质量始终以中水平地区为主,高水平地区不断增加,低水平地区持续减少;城镇化规模始终保持“中部凸起”的分布格局,中等规模城市逐渐取代了小规模城市,成为区域主导的城镇化规模类型。3)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空间错位: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且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现象主要由小部分城市的不匹配造成的。4)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均GDP、每万居民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对空间错位指数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均GDP和土地城镇化率对空间错位指数贡献最大,其他因素不显著。
关键词:
城镇化 时空错位 影响因素 长三角城市群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健
人口在产业和城镇之间的均衡发展程度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尤为重要。长三角城市群已成为国内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因此,文章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对人口在产业和城镇之间的均衡发展程度进行了测度,并探讨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而提出了人口在产业和城镇之间均衡发展的路径和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健
人口在产业和城镇之间的均衡发展程度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尤为重要。长三角城市群已成为国内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因此,文章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对人口在产业和城镇之间的均衡发展程度进行了测度,并探讨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而提出了人口在产业和城镇之间均衡发展的路径和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盛皓炜 王如忠
本文在分析数字经济对工业生态效率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12—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工业生态效率的作用特征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数字经济与工业生态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数字经济可通过自主创新间接影响工业生态效率,数字经济对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区域有所差异。这一结论为深入理解数字经济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吴福象 沈浩平
长三角城市群通过各种优质要素的集聚提高城市群要素空间集聚的外部经济性,进而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体系构造中,发挥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和"蒂伯特选择"机制的用脚投票功能,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和专业化,促进人才和产业的区际互动,助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谢福泉 胡锈腾 黄佳裕
城镇化和工业化相互依存,互动融合发展。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2001-2011年期间城镇化和工业化相关指标数据,首先利用变异系数构建协调发展度模型测定两者之间的协调水平;然后以协调发展度为解释变量,利用面板数据分析两者协调发展的影响指标;并进一步对城市进行协调分类,利用混合回归模型探究不同协调水平类型的影响指标。最后,结合实证结果提出区别类型、分类治理,人口、空间城镇化同步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重视环境资源保护等举措来推进两者间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 工业化 协调发展 面板数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涂建军 姜莉 徐桂萍 韩梦涛
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新型城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三个重要驱动力,而三者是否协同形成合力,首先需要厘清三者的交互关系。基于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探讨三者之间的互动机理。结果表明:(1)三者均存在沿自身发展轨迹惯性发展的自我路径依赖现象,科技创新的惯性"粘性"最大,新型城镇化最小;(2)相对于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更大,但新型城镇化倒逼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较小,而科技创新仅单向影响产业结构升级;(3)三者关系在不同地区表现各异,高水平新型城镇化地区已形成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型城镇化的协同互促机制,其中科技创新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最大;较高水平新型城镇化地区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对新型城镇化仅存在单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对新型城镇化的贡献最大;低水平新型城镇化地区三者互动关系尚不显著,仅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存在弱单向影响,且产业结构升级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存在滞后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正柱 李瑶瑶
文章以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2010—2019年区域市场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呈显著的空间自相关,而市场一体化空间相关性不显著,但也出现“极点”和“洼地”现象;长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显著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而本地区市场一体化进程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效果不明显,经济开放与人力资本都有效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且人力资本呈现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效应分解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对外开放和人力资本的直接效应都为正且显著,同时人力资本的间接效应为正且显著。长三角城市群要充分发挥市场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加速器”作用,提升地区整体经济实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菁 张毅
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定量测度2005—2018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效率;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时空格局及相对发展状态;通过构建Tobit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耦合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2)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38~0.72之间,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经历了“拮抗—磨合—协调”三个阶段,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研究阶段前期,发展水平多为新型城镇化超前,后期发展比例趋向均衡。(3)从驱动因素来看,资源聚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环境、社会促进能力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工业化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则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地区间的驱动因素差异较为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钱潇克 于乐荣
文章以变异系数法构建起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数,客观评价了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同时,基于所选城市的电商数据计算得出的城市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同所测出的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所选长三角城市的城镇化发展和电子商务发展具有协同发展关系。针对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发展和电子商务发展的相互影响路径,进行了分析说明,最后对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菁 张毅
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定量测度2005—2018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效率;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时空格局及相对发展状态;通过构建Tobit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耦合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2)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38~0.72之间,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经历了“拮抗—磨合—协调”三个阶段,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研究阶段前期,发展水平多为新型城镇化超前,后期发展比例趋向均衡。(3)从驱动因素来看,资源聚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环境、社会促进能力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工业化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则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地区间的驱动因素差异较为显著。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史桂芬 李真
文章基于2005-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数据,采用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人口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人口流动促进长三角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结果显示:我国长三角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口流动会改变地区劳动力规模和结构,重塑人口分配格局,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科技创新及增加居民消费三条路径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人口流动对长三角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户籍管制宽松、人口密度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及规模较大的城市更加明显。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国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人口流动 经济增长 城市群 机制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人才引进政策的经济增长及空间外溢效应——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内制造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一阶差分广义矩方法的分析
功能空间分工与城市群经济增长——基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对比分析
基于长三角城市群数据的城市群物流与经济动态耦合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基于动态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应用
长三角市场一体化经济增长效应及路径——基于长三角27个城市的考察
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发展耦合过程与机理
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比较研究
泛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空间特征与驱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