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72)
2023(19335)
2022(16237)
2021(14897)
2020(12589)
2019(28441)
2018(28047)
2017(54271)
2016(29657)
2015(33171)
2014(32940)
2013(32160)
2012(28892)
2011(25862)
2010(25601)
2009(23117)
2008(22229)
2007(19247)
2006(16586)
2005(14067)
作者
(86314)
(71996)
(71515)
(67909)
(45573)
(34667)
(32263)
(28444)
(27411)
(25392)
(24344)
(24203)
(22870)
(22519)
(22369)
(22016)
(21700)
(21595)
(20690)
(20593)
(18036)
(17595)
(17419)
(16380)
(16212)
(15894)
(15811)
(15782)
(14473)
(14462)
学科
(118701)
经济(118574)
管理(83851)
(79264)
(65371)
企业(65371)
方法(56667)
数学(50077)
数学方法(49295)
(32160)
中国(30825)
(28383)
业经(26533)
(26097)
地方(25172)
农业(21633)
(20940)
贸易(20931)
(20321)
理论(19581)
环境(19349)
(19203)
技术(18572)
(18126)
财务(18036)
财务管理(18004)
(17846)
企业财务(17025)
(16498)
(16071)
机构
学院(415475)
大学(414844)
管理(163043)
(160845)
经济(157461)
理学(143356)
理学院(141729)
管理学(138610)
管理学院(137876)
研究(136585)
中国(98305)
科学(89736)
(87133)
(74783)
(70155)
(68668)
业大(68523)
研究所(63604)
中心(62138)
农业(59164)
(59093)
财经(57917)
(54147)
北京(53646)
师范(53483)
(52925)
(50053)
经济学(48867)
(47755)
技术(45335)
基金
项目(299475)
科学(234859)
基金(217461)
研究(210411)
(192986)
国家(191444)
科学基金(163955)
社会(132563)
社会科(125712)
社会科学(125678)
(118197)
基金项目(115344)
自然(110116)
自然科(107636)
自然科学(107608)
自然科学基金(105623)
(100092)
教育(98005)
资助(89781)
编号(84488)
重点(67706)
成果(65878)
(64632)
(63690)
(62339)
课题(58446)
创新(58238)
科研(58114)
计划(56569)
教育部(54936)
期刊
(164240)
经济(164240)
研究(111340)
学报(74250)
中国(72844)
(67459)
科学(65332)
管理(57586)
大学(55443)
学学(52754)
(52058)
农业(46325)
教育(44154)
技术(36629)
(30137)
金融(30137)
业经(28555)
经济研究(27205)
财经(27005)
(24052)
(23137)
问题(21940)
科技(21300)
(21237)
业大(20164)
统计(19836)
图书(19556)
技术经济(19443)
资源(18950)
商业(18621)
共检索到5747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洪涛  尚进  蒲学吉  
将我国各省按地域分组,构建STIRPAT时滞效应模型,分析城镇化对区域CO_2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区域:城镇化发展模式与CO_2排放量变动情况存在差异;城镇化对CO_2排放量产生正向影响;城镇化对CO_2排放量的影响存在滞后性且滞后效应大于当期影响;按照CO_2排放驱动力类型可分为城镇化驱动型区域和人口驱动型区域。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胡雷  王军锋  
基于城镇化的区域差异性,选用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城镇化和市场化对CO2排放的影响。结果发现,从整体样本来看,城镇化对CO2排放具有正向作用,但城镇化与CO2排放之间不存在倒U型关系;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对CO2排放具有不同的影响,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对CO2排放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对CO2排放有显著影响;市场化对CO2排放的影响呈现负向作用,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会拉低城镇化导致的CO2排放水平。同时,研究还发现市场化程度不同的地区,城镇化过程对CO2排放的影响不同,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城镇化与CO2排放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关系;中等程度市场化地区的城镇化对CO2排放存在正向作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束克东  李影  
基于2001—2016年我国省市面板数据,运用STIRPAT模型探讨了城镇化进程中人均收入与CO_2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城镇化与我国CO_2排放存在负相关,CO_2排放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对各省份以收入不同水平进行分组研究,发现人均收入、城镇化水平与CO_2排放的弹性系数显示出很大差异。高收入组中,城镇化与CO_2排放存在正相关,而较低收入组中,城镇化与CO_2排放存在负相关。在较低收入组中,人均收入对CO_2排放的弹性系数要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弹性系数高达1.7298。因此,在较低收入群体中,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将带来更多的CO_2排放。减少地区CO_2排放不仅需要缩小收入差距,还需合理布局城镇化发展,倡导低碳生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龙志和  陈青青  
在测算我国1997~2007年间省级CO2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对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并以此建立面板数据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模型,研究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CO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考察期中全国和东部地区EKC曲线呈倒N型,中、西部地区CO2排放量则随人均GDP单增,工业比重及煤炭消费比重的降低都将导致CO2排放量的减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叶飞  周敏  
研究城镇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CO_2排放的影响效应,对于促进CO_2减排,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00-2014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基于独立效应和联动效应双重视角,在对城镇化"质量效应"与"扩张效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由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结构红利"而产生的"经济服务化"趋势,实证分析了城镇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CO_2排放的影响机理。结果发现:(1)独立效应视角下,中国城镇化尚处于发展阶段,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带来基础设施的扩建,最终导致城镇化的"扩张效应"占主导地位,"质量效应"的CO_2减排作用尚不明显,因此城镇化与CO_2排放存在正相关关系。产业结构高级化所带来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洪久  胡彦蓉  Robert Rieg  马卫民  
本文采用Kaya及其扩展模型将CO2排放影响因素划分为产业能源强度、生活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人均产出、人居收入和人口总数7个方面。根据1995~2009年江苏省一、二、三产业和居民生活部门的12种能源消费数据,利用LMDI模型分解计算出7个因素的CO2排放量和贡献值。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9年江苏省CO2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人均产出、人居收入和人口总数对CO2排放起到正向驱动作用,产业能源强度、生活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起到负向驱动作用,人均产出和产业能源强度分别是影响CO2排放的正向和负向主导因素。降低CO2排放量,需要通过提高产业能源强度、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艳梅  张红丽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家庭部门成为CO_2排放的重要增长点。本文在计算2000-2012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除港、澳、台、西藏外)家庭CO_2排放的基础上,构建面板模型分析了城市化对其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城市化发展促进了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家庭CO_2排放的增加,但是区域差异较大。城市化水平对家庭直接CO_2排放影响程度高的省份,集中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如上海、黑龙江和吉林等;城市化水平对家庭间接CO_2排放影响程度高的省份,集中在东部地区,如上海、北京、浙江和广东等;影响程度中等和低的省份主要交错分布在中国中部、西部地区,如宁夏、贵州以及安徽;2进一步从消费支出弹性视...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鸿武  王珂英  项本武  
基于1995-2010年中国29省的面板数据,运用STIRPAT模型研究了城市化对低、中、高收入组省份CO2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导致CO2排放量的增加;各省人均实际收入和CO2排放量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随着人均实际收入的上升,城市化对低、中、高收入省份CO2排放量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低收入组而言,城市化和CO2排放量之间呈U形变化关系,对中等收入组而言,城市化水平的上升会带来CO2排放量的单调增加;而对高收入组来说,城市化和CO2排放量之间存在倒U形变化关系。说明城市化水平的上升对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性与居民收入水平高低和经济发展阶段是密切相...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赵忠秀  闫云凤  裴建锁  
当前,国际生产分割快速发展,传统的生产者责任污染排放核算面临挑战,消费者责任核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实际上,一国内部地区间的生产分割程度较之国际更高,地区间贸易隐含碳研究却相对较少。数据可得性较差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文利用半官方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辅以海关数据,调整加工贸易影响;并基于改进的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了生产分割下地区间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而,提出拓展的"碳排放要素"HOV模型,预测隐含碳的净流向。模型证实,各区域"生产碳排放"与"消费碳排放"之差,等于各区域"隐含碳净流量",生产碳排放可由消费碳排放与隐含碳净流出加总得到。实证结果显示:京津区域、东部沿海区域等经济发达区域的消费碳排放大于生产碳排放,它们是隐含碳净流入地区;而东北区域、西南区域等地区是隐含碳净流出地区,即地区发展中高排放产业转移造成的污染转移多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表明地区间碳排放转移差异巨大,这增加了碳排放交易的难度和不确定性。2002年和2007年"碳排放要素"HOV模型的预测成功率分别为75%和89%,该结果与以往对于国家层面研究相比,理论与实证相符程度更高,说明一国内部各区域更接近HOV模型的经典假设。对各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解结果显示,多数地区的资本形成是消费碳排放的主因,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对2002年和2007年两个时点的比较发现,各地区的消费碳排放本地市场效应明显,但随着时间在逐步减弱,意味着地区环境政策的有效性需要考虑区际贸易。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乐勤  
探索城镇化演进对碳排放影响最小的极限时刻,对制定碳减排规划及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碳源、碳汇两层面,对安徽省1995—2011年碳排放进行了测算;运用KAYA恒等式及因素分解模型,考察了城镇化发展产生的碳排放量;借鉴经济学边际理论及求导方法,构造了城镇化演进的边际碳排放变化率模型,并据此测算了研究时序边际碳排放变化率;借助Excel软件,通过作散点图并添加趋势线方法,对边际碳排放变化率变化趋势进行了刻画,采用二次函数求极值方法,对城镇化演进碳排放影响的极限时刻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1安徽省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2 182.39×104t增至2011年的10 120.20×104t,年均增幅1...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潘文卿  刘婷  王丰国  
本文运用LMDI方法,采用"三层完全分解法",对中国1997—2014年的CO_2排放总量进行分解,探讨了8大区域的CO_2排放特征及其对全国碳排放的贡献,并分析了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人均产出、人口结构及人口总量6大因素对CO_2排放的影响。文章基于CO_2排放增长与经济增长联系紧密的基本特征,分4个阶段考察了区域CO_2排放特征及各因素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8大区域中,京津和南部沿海地区对全国碳排放增长的贡献最小,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的贡献最大,西北地区的贡献呈上升趋势;在影响CO_2排放的因素中,人均产出的变动为主要助长性因素,能源强度的变化为主要抑制性因素,能源结构变动的助长性逐年减弱,并在近年成为抑制性因素;2007年之后,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也由助长性因素转为制约性因素。据此,本文提出了需要协调区域发展、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升级产业结构、改善能源使用的技术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潘文卿  刘婷  王丰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莉  王建军  
调整高耗能行业的结构,提高高耗能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路径之一,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文章围绕如何设计这一过程展开研究。首先构建了我国CO2排放量与人口因素、人均不变价格GDP、高耗能行业结构、高耗能行业能效和第三产业结构之间的STIRPAT关系模型,通过对1980~2012年期间的数据模拟得到长期均衡发展关系模型,最后通过设定不同的情景研究高耗能行业结构和能效变化对我国CO2排放峰值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第三产业结构、人口因素和人均不变价格GDP而言,我国高耗能行业结构和能效对CO2排放量的影响更大,我国在未来是有可能通过调整高耗能行业结构和提高高耗能能效在203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西龙  于渤  
本文利用DEA的方法从全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规模效率、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三个指标,然后基于1998-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工业规模效率及技术进步对CO2排放影响的程度及差异化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技术进步对单位GDP的CO2排放有抑制作用,而规模效率则与CO2排放呈正向关系,但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东中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对单位GDP的CO2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则对单位GDP的CO2排放起到了促进作用;东中部地区的规模效率对单位GDP CO2排放的影响程度要远小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与我国区域间技术进步与规模效率所属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贺春  高诚  
本文基于因素分解法的思路,构建CO2排放和能源消费分解扩展模型,深入挖潜影响我国CO2排放的各项驱动因素。同时,以2000-2009年间的统计数据为样本,从宏观层面探索碳排放总量与能源结构、能耗强度、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经济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等重要国民经济发展指标间的驱动关系。结果显示:CO2排放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而经济增长与能耗强度是其主要驱动因素;所构建模型对影响CO2排放有关因素的分解与量化效果较好,可为日后监控我国CO2排放水平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节能减排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