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21)
- 2023(12131)
- 2022(9522)
- 2021(8717)
- 2020(6792)
- 2019(15262)
- 2018(15042)
- 2017(28301)
- 2016(15006)
- 2015(17198)
- 2014(17157)
- 2013(16990)
- 2012(15868)
- 2011(14682)
- 2010(14620)
- 2009(13721)
- 2008(13336)
- 2007(11909)
- 2006(11176)
- 2005(10486)
- 学科
- 济(89151)
- 经济(89071)
- 管理(37294)
- 业(34350)
- 方法(28257)
- 中国(25681)
- 数学(24986)
- 数学方法(24811)
- 企(24441)
- 企业(24441)
- 农(21917)
- 地方(21441)
- 业经(17840)
- 学(16643)
- 农业(15028)
- 贸(14665)
- 贸易(14654)
- 易(14234)
- 财(14232)
- 地方经济(13702)
- 制(13577)
- 发(12941)
- 环境(12244)
- 融(12119)
- 金融(12116)
- 银(11750)
- 银行(11727)
- 行(11401)
- 和(11012)
- 体(10720)
- 机构
- 大学(231158)
- 学院(228831)
- 济(111770)
- 经济(109980)
- 研究(90645)
- 管理(79488)
- 中国(69302)
- 理学(67339)
- 理学院(66482)
- 管理学(65408)
- 管理学院(64983)
- 科学(51506)
- 京(49805)
- 财(48537)
- 所(46075)
- 研究所(41780)
- 中心(38574)
- 财经(38529)
- 经济学(37930)
- 农(36986)
- 经(35238)
- 江(34548)
- 经济学院(33966)
- 院(32242)
- 北京(32152)
- 范(31487)
- 师范(31227)
- 业大(29667)
- 农业(28505)
- 财经大学(28451)
- 基金
- 项目(146792)
- 科学(116729)
- 研究(109315)
- 基金(109041)
- 家(95664)
- 国家(94945)
- 科学基金(79932)
- 社会(74388)
- 社会科(70571)
- 社会科学(70553)
- 基金项目(55859)
- 省(53551)
- 教育(48422)
- 自然(47156)
- 自然科(46069)
- 自然科学(46053)
- 划(46045)
- 自然科学基金(45279)
- 资助(44162)
- 编号(41809)
- 成果(35446)
- 发(34678)
- 重点(34067)
- 部(33748)
- 国家社会(33099)
- 中国(30770)
- 课题(30129)
- 创(29646)
- 教育部(29122)
- 发展(28885)
- 期刊
- 济(132640)
- 经济(132640)
- 研究(77375)
- 中国(47499)
- 农(36113)
- 学报(35436)
- 财(35247)
- 科学(33754)
- 管理(31374)
- 大学(27346)
- 学学(25429)
- 农业(24567)
- 经济研究(23247)
- 融(23114)
- 金融(23114)
- 教育(21583)
- 财经(20610)
- 技术(18722)
- 业经(18228)
- 经(18105)
- 问题(17903)
- 贸(16011)
- 世界(15314)
- 国际(14610)
- 业(13069)
- 技术经济(12676)
- 统计(11365)
- 经济问题(11023)
- 图书(10808)
- 现代(10426)
共检索到3638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郑鑫
本文使用产业数据和城乡就业数据,对中国城镇经济总量和乡村经济总量进行了粗略的估算。计算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初期城镇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及乡村经济,城镇经济比重曾出现连续下降;从1991年开始,城镇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相应地,城镇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在此基础上,本文使用一个包含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等不同城镇化变量的广义生产函数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近年来土地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提高,而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下降。鉴于中国人口城镇化的潜力要远大于土地城镇化,未来必须尽快在相关的制度创新上取得突破,从而提高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城镇化为经济平稳增长做出应...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李秀敏 赵晓旭 朱艳艳
中国城镇化率的地区差异较大,东部较高,西部较低,中部居中;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区的城镇化率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提高幅度的地区差异也较明显,东部地区提高幅度较大,西部地区提高幅度较小,中部地区提高幅度居中。各地区城镇化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显著的;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中,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部,同经济发展水平的顺序恰好相反。因此,继续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展 崔雪
基于劳动工作时间,从多维度构建劳动数据的中国经济行业生产率数据库,分析人力资本在1978-2018年的变动情况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且运用两部门模型将人力资本积累分解为教育效应和劳动再配置效应以探索人力资本的增长来源。结果发现,中国人力资本在1978-2018年增长了2.4倍,每年上升2.2%,其中1.5%来自教育效应,0.6%来自行业间的劳动再配置效应,受教育水平提升是人力资本增加的最主要来源。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年均贡献0.3%。为了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政府一方面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努力消除限制劳动力跨行业流动的障碍,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任保平
"有增长而无发展"造成了经济增长人本原则的缺失。经济增长质量分析是一种规范分析方法,需要建立其价值判断,这一价值判断的核心是人本原则。经济增长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本身的发展。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要求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和最高目标。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就必须确立经济增长的人本原则,而人本原则的实现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施以充分就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政策和确立以"富民"为目标的经济增长道路,以人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经济增长质量 人的发展 人本原则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范红忠 陈攀
基于中国省年面板数据,研究了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表现出的差异。对总体样本的研究表明: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在控制了内生性、替换解释变量的情况下,结果依旧非常显著。时间维度上,基于移动截面回归的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随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说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空间维度上,基于分样本的研究表明:城镇化对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呈现中部最强、西部次之、东部最弱的局面,也暗示了地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范红忠 陈攀
基于中国省年面板数据,研究了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表现出的差异。对总体样本的研究表明: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在控制了内生性、替换解释变量的情况下,结果依旧非常显著。时间维度上,基于移动截面回归的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随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说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空间维度上,基于分样本的研究表明:城镇化对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呈现中部最强、西部次之、东部最弱的局面,也暗示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静萍
本文利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探讨全球化经济活动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 ,全球化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国内投资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的推动力
关键词:
全球化经济活动 经济增长 协整分析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喻开志 黄楚蘅 喻继银
本文首先构建了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体系,将城镇化水平划分为人口、产业及卫生城镇化、居民消费城镇化、科学教育城镇化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四个因子;然后建立了个体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对各细分后的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产业以及卫生城镇化、居民消费城镇化、教育城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越高,经济增长越快;绝大多数省份居民消费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大;在加快城镇化的同时,东部地区应更加注重居民消费城镇化和科学教育城镇化,中部地区应更加注重居民消费城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而西部地区应更加注重居民消费城镇化和人口、产业以及卫生城镇化。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渠慎宁
目前,信息通信技术已被视为一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和"互联网+"的支柱性产业,有望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信息通信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本深化效应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两方面。本文将系统构建涉及信息通信技术资本的经济增长相关核算数据,同时,利用新经济增长理论建立信息通信技术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模型,并将其扩展为合乎中国国情的分析框架,以此测算信息通信技术资本深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信息通信技术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结论表明,1987—2010年信息通信技术资本投入对中国经
关键词:
ICT 经济增长 资本深化 技术外溢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渠慎宁
目前,信息通信技术已被视为一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和"互联网+"的支柱性产业,有望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信息通信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本深化效应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两方面。本文将系统构建涉及信息通信技术资本的经济增长相关核算数据,同时,利用新经济增长理论建立信息通信技术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模型,并将其扩展为合乎中国国情的分析框架,以此测算信息通信技术资本深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信息通信技术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结论表明,1987—2010年信息通信技术资本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大,而信息通信技术的技术外溢效应对经济增长贡献极大。可见,对中国这样技术后发的国家而言,"推广信息通信技术"比"发展信息通信技术产业本身"更有效。
关键词:
ICT 经济增长 资本深化 技术外溢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俊杰
运用卡尔多的需求分析方法,文章论述了对工业部门产品的需求对于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工业部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对于中国大规模劳动力转移和其他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是一个工业制造大国,但不是一个工业创造强国,中国工业化之路远没有完成。在劳动力转移未完成之时,工业(而不是服务业)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工业部门生产率仍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
工业部门 需求 中国经济增长 卡尔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鑫铖 谭鑫
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历来被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证分析所忽视。本文通过扩展传统的增长核算理论,将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投入要素纳入生产函数中,并利用中国1978—2009年数据对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自然资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每年拉动1.16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关键词:
自然资源 经济增长 贡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胡晓鹏
该文从理论分析入手,深入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贡献,系统地剖析了三次产业、内部若干行业、以及三次产业的要素贡献问题。分析结果表明,经历近2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向资本密集型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虽然资本投入与技术升级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一定的脱节现象,但产业的贡献能力以及产业要素的贡献能力依旧保持着较为理想的状态,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力量。
关键词:
产业 贡献力 经济增长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新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发展贡献的理论分析1.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贡献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与探讨,有关文献主要是从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的。我们知道,不管以任何方式增加一国的有效需求,都会弥补国内储蓄缺口,形成连带的产出乘数效应。...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绍媛
运用1997~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和GDP的统计数据,通过模型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服务贸易与GDP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尤其是服务出口额对于GDP的回归系数明显大于服务进口额和服务贸易总额,表明目前我国服务出口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于服务进口。
关键词:
服务贸易 服务出口 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