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73)
2023(12321)
2022(9945)
2021(9010)
2020(7293)
2019(16293)
2018(15666)
2017(29571)
2016(15612)
2015(17269)
2014(16735)
2013(16507)
2012(14868)
2011(13463)
2010(12967)
2009(12033)
2008(11699)
2007(10256)
2006(9170)
2005(8090)
作者
(45551)
(38361)
(38283)
(36183)
(24154)
(18477)
(16999)
(14971)
(14745)
(13320)
(13179)
(12594)
(12149)
(12116)
(11917)
(11721)
(11331)
(11140)
(11096)
(10887)
(9476)
(9273)
(9176)
(8712)
(8699)
(8547)
(8305)
(8078)
(7657)
(7618)
学科
(70426)
经济(70233)
(42933)
管理(40942)
(30808)
企业(30808)
方法(30375)
数学(26040)
数学方法(25923)
(24270)
中国(24208)
业经(16954)
农业(16843)
(16649)
(15610)
贸易(15603)
(15308)
(12748)
(12693)
地方(11958)
(10762)
银行(10723)
环境(10721)
(10541)
(10328)
(10281)
金融(10279)
收入(9837)
(9773)
产业(9624)
机构
大学(228738)
学院(225541)
(104861)
经济(103375)
管理(84540)
研究(84180)
理学(74171)
理学院(73330)
管理学(72231)
管理学院(71835)
中国(63477)
科学(49937)
(47558)
(45211)
(44320)
(42092)
研究所(38843)
财经(37110)
中心(36862)
业大(35658)
经济学(35018)
农业(34804)
(34316)
经济学院(31861)
(30801)
北京(29838)
(29776)
(28457)
师范(28101)
财经大学(27989)
基金
项目(159574)
科学(127501)
基金(121544)
研究(111724)
(109126)
国家(108253)
科学基金(91865)
社会(79434)
社会科(74534)
社会科学(74514)
基金项目(63980)
(57993)
自然(57821)
自然科(56613)
自然科学(56593)
自然科学基金(55680)
(50435)
教育(49636)
资助(48019)
编号(40704)
(36808)
重点(36345)
国家社会(35368)
(34650)
(33296)
成果(32070)
教育部(31644)
中国(31375)
创新(31332)
科研(30836)
期刊
(108808)
经济(108808)
研究(67674)
中国(43335)
(41851)
学报(41535)
科学(37777)
(32558)
大学(31449)
学学(30067)
管理(29611)
农业(28170)
(20193)
金融(20193)
经济研究(20071)
财经(19087)
教育(17545)
业经(16861)
(16607)
问题(15502)
(15451)
技术(14937)
(14136)
世界(13189)
国际(12525)
(11941)
技术经济(10673)
业大(10640)
科技(10421)
统计(9966)
共检索到3272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艳敏  赵娟霞  张岩贵  
在全面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社会利益分配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贫富两极分化是典型的现实表征。选取人口、空间、经济三个维度的城镇化,比较分析了各自对城镇社会财富格局的影响效应及差异性。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通过后发劣势、后发优势与城市固有的财富分布非均等性交互作用,加剧了城镇社会贫富分化;空间城镇化的杠杆效应进一步扩大了后城镇化居民与城镇原住民的初始财富禀赋差距;经济城镇化实现了要素配置格局的帕累托改进,挤压了不合理的要素报酬差距空间,缓和了城镇社会的贫富分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婷  
文章构建以人口及空间城镇化为解释变量,以消费、投资为控制变量的经济增长解释模型,并采用1996~201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结果显示:人口及空间城镇化主要通过投资传导促进经济增长,没有形成对消费的推动。从时间上看,2007年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后,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明显提升,尤其是开启对消费的传导,空间城镇化通过投资传导对经济的促进效应也明显提升。从空间上看,东部人口及空间城镇化主要通过投资传导对经济产生促进作用,而在中西部,除中部人口城镇化通过投资传导略拉动经济增长外,其余人口城镇化作用均不显著,另外,空间城镇化虽然也能通过投资传导促进经济增长,但仍不足以抵消通过消费传导产生的抑制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通屏  程胜  倪琳  钱佳  
文章以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利用全国各省份城镇化和消费方面的相关数据,分析城镇化对消费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1978~2010年城镇化对最终消费率的提高影响不大。但在考虑城乡收入差距并把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水平的乘积作为一个独立变量的情况下,城镇化对最终消费率的提高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而且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差距的共同作用对消费率的影响为负。(2)城镇化与消费率反向变动的事实与钱纳里"标准模型"是一致的,在当今世界并非特例。而通过加快城镇化推动消费率提高仅仅是一种特例,只出现在特定阶段。文章认为,实施城镇化新政,必须改变传统的城镇化推进模式,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努力实现城镇化和扩大消费的良性互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阚大学  吕连菊  
运用空间纠正Sys-GMM法实证分析了城镇化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速度和质量、水资源利用量、水资源利用效率均存在空间自相关,水资源利用量和利用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水平、速度提高导致水资源利用量增加,不利于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而城镇化质量提高降低了水资源利用量,有利于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但降低作用和提升作用均较小;分城市类型看,三类城市城镇化水平、速度提高均提高了水资源利用量,其中地级市的正面影响最大,三类城市城镇化水平、速度提高均不利于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其中地级以上城市的负面影响最小;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化质量的提高降低了水资源利用量,有利于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地级市和县级市城镇化质量的提高降低了水资源利用量;未显著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分地区城市类型看,三大地区三类城市的城镇化水平、速度、质量对水资源利用量与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纪广  侯智星  李小建  许家伟  
文章以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济城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其次是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2)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乡村发展要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推动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3)城镇化对乡村宜居水平、文明程度、治理成效和生活富裕具有重要影响。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具有经济促进效应、文化传承效应、组织治理效应、宜居水平和生活改善效应。(4)城镇化对不同类型的乡村影响不同。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城镇化对乡村的促进效应主要由经济城镇化即产业的非农化实现,而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不显著。平原地区的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于乡村振兴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正峰   孔维龙   胡其玉  
从财政效应、产业效应、市场效应、挤出效应和风险效应五个维度分析了商品房预售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并结合制度经济学相关原理对二者关系的非线性特征进行剖析。基于2006—2020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门槛效应模型开展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商品房预售显著加速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但其对于城镇化的净影响随城市发展阶段的演变而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特征,两个门槛值分别为人均GDP18968元和人均GDP85441元。商品房预售对发展基础条件不同城市城镇化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城镇化先行地区具有更高的门槛值,而城镇化后发地区并未能复制城镇化先行地区的经验与模式。应当客观看待以商品房预售作为发展“加速器”的不可持续性,选择合适城市开展试点,推进商品房预售融资功能等方面的改革。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孝先  
揭示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对于实施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规划中的城镇化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等三个纬度的城镇化度量指标,再加上考察城镇化影响因素的诸多变量难以寻找单一数据指标进行衡量,使得传统计量方法进行城镇化关键影响因素的分析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在城镇化影响机制理论的基础上,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采用全国282个地级城市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探求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要素投入、消费需求、金融深化、空间聚集、人口素质和政府作用等因素对于城镇...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伟同  
中国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体制,容易让人做出城镇化进程会提高居民社会福利水平的逻辑判断。但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居民公共服务水平的改善主要得益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而城镇化进程本身并没有带来居民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相反甚至出现了阻碍居民福利改善的现象。这一结论表明,与民生福利相脱节的城镇化道路,固化了原有的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体制下的差异化福利分配结构,无益于甚至阻碍了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因而不利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协调发展,需要对现有城镇化道路加以反思。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万广华  江葳蕤  赵梦雪  
与所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历程一样,城镇化或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引擎,因为它能够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提升。而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意味着,城镇化或工业化会在经济腾飞阶段带来收入差距的增大。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收入差距急剧扩大,至今仍然居高不下,似乎说明“鱼”(即经济增长)和“熊掌”(即收入分配的改善)无法兼得。本文旨在分析城镇化的分配(即“共同”)和增长(即“富裕”)效应,为探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路径及政策举措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城镇化不但能够显著提高生产率,同时还能够拉动国内消费需求,从而助力“双循环”、推动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城镇化更是消除城乡差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而城乡差异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收入差距的重要方面。据此本文得出结论:积极主动推进城镇化和市民化,可以获取“鱼”和“熊掌”兼得的效应,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何平  倪苹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曲折的城镇化进程给中国几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对以往研究进行了综述,建立了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及31个省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肖金成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且影响极其深远的当属城镇化。我国的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8%,到2017年的58%,提高了4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一个百分点,高于全世界平均城镇化速度一倍左右,由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多个百分点,不能不说创造了奇迹。但4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也存在比较大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成就改革开放初期,最受世人瞩目的改革是家庭经营责任制,当时谓之"联产承包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东皇  杜宇玮  陈利馥  
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经验数据表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互促关系;而人口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弱,导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持续下降;经济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弱,导致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持续下降。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和经济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需要改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东皇  杜宇玮  陈利馥  
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经验数据表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互促关系;而人口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弱,导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持续下降;经济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弱,导致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持续下降。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和经济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需要改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怡睿  黄煌  石培基  
通过构建中国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在Arc GIS等相关软件的支持下,运用熵值法对2003—2013年中国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得出城镇化质量体系综合评价结果,并分析了中国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从城镇化质量动态变化来看,2003—2013年中国城镇化质量逐年升高,各区域增速明显,增长轨迹相似,但发展较不平衡,各地区差异较大。从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来看,中国城镇化质量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城镇化质量分区具有显著的阶梯性。中国城镇化质量时空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衡量城镇化质量3个子系统发展速度不同,其中城市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质量对城镇化质量贡献作用较大,城乡统筹质量持续低迷,不增反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元  孙新章  
改革开放加速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从1978年至2010年,城镇化率由17.92%迅速提高到49.95%,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一批区域性城市群正在加速形成。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群的形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城镇化也带来了突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过度膨胀,城市病集中爆发,经济增长与宜居性背道而驰;城市面貌千篇一律,野蛮拆迁横行,土地型资本运作难以持续;进城易,定居难,城乡"二元社会"问题正演变为城市内定居群体与流动群体"二元社会"问题;城市间恶性竞争,产业同构,建立分工协作的机制任重道远。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未来1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