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73)
2023(13105)
2022(10418)
2021(9195)
2020(7313)
2019(16209)
2018(15940)
2017(29690)
2016(16276)
2015(17744)
2014(17674)
2013(17244)
2012(15825)
2011(14381)
2010(14307)
2009(13133)
2008(12774)
2007(11215)
2006(10320)
2005(9560)
作者
(49044)
(40951)
(40924)
(38466)
(26132)
(19772)
(18241)
(16058)
(15834)
(14578)
(14160)
(13627)
(13429)
(12903)
(12698)
(12658)
(12230)
(12216)
(11901)
(11710)
(10453)
(10201)
(9982)
(9402)
(9393)
(9186)
(9166)
(9046)
(8266)
(8121)
学科
(73359)
经济(73284)
(43994)
管理(43200)
(32163)
企业(32163)
中国(25313)
方法(23729)
(23725)
地方(22824)
数学(20518)
数学方法(20365)
业经(18665)
农业(16462)
(14716)
(14228)
贸易(14216)
(13876)
(13726)
(13643)
(12796)
(12736)
(12721)
金融(12720)
银行(12692)
环境(12307)
(12288)
地方经济(11996)
技术(11637)
产业(10737)
机构
学院(230636)
大学(228310)
(97020)
经济(95158)
研究(86070)
管理(84958)
理学(72771)
理学院(71883)
管理学(70668)
管理学院(70251)
中国(64676)
科学(53908)
(49244)
(48159)
(44683)
(42390)
研究所(40626)
中心(38441)
业大(38270)
农业(37722)
(36081)
财经(33179)
(31364)
北京(31054)
(31041)
师范(30931)
(30228)
经济学(29629)
(28777)
(28611)
基金
项目(157211)
科学(123478)
基金(113138)
研究(111159)
(101309)
国家(100416)
科学基金(84811)
社会(72907)
社会科(69183)
社会科学(69166)
(63286)
基金项目(60007)
自然(54357)
自然科(53133)
自然科学(53118)
(53049)
自然科学基金(52142)
教育(49510)
资助(44478)
编号(43395)
(40055)
重点(36054)
成果(34010)
(33257)
(33207)
发展(31559)
课题(31315)
创新(31200)
(31053)
国家社会(30738)
期刊
(112634)
经济(112634)
研究(68781)
中国(52413)
(46093)
学报(41371)
科学(37479)
管理(32164)
农业(31094)
大学(30610)
(30133)
学学(29094)
教育(24660)
(24469)
金融(24469)
业经(20710)
技术(18935)
经济研究(18475)
(16741)
财经(15963)
问题(15418)
(13783)
科技(12242)
(11771)
商业(11770)
(11570)
技术经济(11111)
资源(11046)
业大(10983)
国际(10948)
共检索到3573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石涛  
城镇化是"四化"发展的重要推力,本文根据2000-2011年中国31个省份的"四化"发展数据,采用Malmquist-HR-Xtlogist模型,分析了城镇化对"四化"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人口转化、社会发展以及环境改善等对"四化"协调发展助推乏力,经济增长对"四化"协调发展作用明显,教育资源对"四化"协调发展作用不明显,基础设施的共享性不足。因此,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注重绿色发展,采取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式发展方式。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朱琰洁  
本文采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法及HR协调度测量法,对中部六省2001-2012年间的"四化"发展效率进行了动态分析,并对"四化"发展协调度进行了测度研究。实证发现:第一,在研究的12年间,各省份的"四化"发展动态效率处于上升阶段,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动态效率上升较快,城镇化、信息化发展动态效率滞后;第二,在研究的12年间,各省份的"四化"发展协调度大部分处在协调且低效增长的阶段,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安徽省的"四化"发展协调度上升较为突出;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的"四化"发展协调度相对较好,山西省和湖南省的"四化"发展协调度还有较大上升空间。最后,针对中部各省"四化"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郝华勇  
"四化"同步发展是立足我国发展阶段的多重机遇与任务的科学发展路径。阐释"四化"同步发展机理的基础上,界定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应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基底、以"四化"同步发展为过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出依托城镇化质量提升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具体路径包括:改善民生福利凸显以人为本、推进结构升级夯实产业支撑、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互补效应、融入信息化技术提升品质效益、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义根  冯开文  
推进"四化"协调发展,需要把握"四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相关性以及动态演进情况。利用安徽省16地市2001—2014年"四化"的相关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几何平均法与HR模型测算了"四化"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发展度,进一步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四化"综合水平和协调度的动态演进情况,最后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讨了"四化"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安徽省地市的"四化"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区域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皖江城市区域增长极;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增速较快但明显滞后;安徽省地市"四化"协调度有空间相关性,表现出正向集聚性,尤其是皖江城市内部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四化"协调度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但这种关系有限;"四化"综合水平和协调度有区域差异,且呈扩大之势。研究认为,要利用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契机,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继续加大皖江城市带区位优势和集群优势,提高区域内的经济、技术的溢出,发挥皖江城市带领头作用和辐射效应,实现"四化"协调联动发展;加强邻近区域的合作实现双赢,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义根  冯开文  
推进"四化"协调发展,需要把握"四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相关性以及动态演进情况。利用安徽省16地市2001—2014年"四化"的相关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几何平均法与HR模型测算了"四化"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发展度,进一步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四化"综合水平和协调度的动态演进情况,最后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讨了"四化"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安徽省地市的"四化"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区域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皖江城市区域增长极;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增速较快但明显滞后;安徽省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继威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的非协调性问题开始显现,引致了诸如耕地资源流失、土地资源闲置与低效利用、人口与土地的空间匹配失调等问题。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分析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探索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对于促使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良性、和谐发展、减少土地资源闲置浪费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薛桂霞  钟钰  
我国正面临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严峻挑战,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从战略全局角度,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但我们更要正视目前"四化"协调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主要体现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要素资源和环境条件约束日趋严峻,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农业资本和基础设施不足,以及促进"四化"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本文通过揭示我国"四化"互动关系,找准制约"四化"协调发展的主要挑战、问题及其关键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我国"四化"均衡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晓云  杨秀平  张雪梅  
当前我国土地城镇化超前发展的大背景下,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视角研究城镇化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甘肃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用DEA模型从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视角评价城镇化动态效率和静态效率,并建立面板Tobit回归模型分析城镇化静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论表明,2009—2014年12个城市整体城镇化效率年均下降9.5%,其中在2014年有7个城市属于非DEA有效发展类型;经济发展水平、外资利用规模变量对城镇化综合效率并未表现出显著影响,城市规模与城镇化综合效率呈现"U"型曲线关系,金融发展程度、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与城镇化综合效率正相关,投资率、产权结构变量与城镇化综合效率负相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晓云  杨秀平  张雪梅  
当前我国土地城镇化超前发展的大背景下,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视角研究城镇化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甘肃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用DEA模型从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视角评价城镇化动态效率和静态效率,并建立面板Tobit回归模型分析城镇化静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论表明,2009—2014年12个城市整体城镇化效率年均下降9.5%,其中在2014年有7个城市属于非DEA有效发展类型;经济发展水平、外资利用规模变量对城镇化综合效率并未表现出显著影响,城市规模与城镇化综合效率呈现"U"型曲线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钧  
新型城镇发展的"新"主要在于"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本文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时空变化和协调程度。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2003—2013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区域差异较大。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协调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因此,各地区应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进而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赖行健  
通过构建城镇化质量测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测度,并基于改进后的象限图分类识别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2005—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协调发展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均呈逐渐增长趋势;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以城镇化质量滞后型为主;随着时间的变化,大部分省份的城镇化质量与水平的偏离程度均有所降低;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东部和中西部空间分异,东部地区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水平,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基本协调发展。基于此,未来应转变城镇化发展思路,实现从"量"到"质"的观念转变,落实国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赖行健  
通过构建城镇化质量测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测度,并基于改进后的象限图分类识别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2005—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协调发展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均呈逐渐增长趋势;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以城镇化质量滞后型为主;随着时间的变化,大部分省份的城镇化质量与水平的偏离程度均有所降低;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东部和中西部空间分异,东部地区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水平,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基本协调发展。基于此,未来应转变城镇化发展思路,实现从"量"到"质"的观念转变,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努力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城镇化建设,促进我国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协调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孔凡文  许世卫  
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应包括速度和质量两个方面。我国城镇化速度近年来发展很快,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存在着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城镇化发展在重视其速度的同时,必须重视质量。为此,要继续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努力提高我国城镇化发展质量,建立科学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丽莎  
在实践中,我国许多城市的建设出现了过分强调发展而忽视治理的问题,对城市的功能产生了严重不利影响,导致城市病大面积发生,大幅度增加了城市发展与治理的成本。解决城市先发展后治理带来的问题,要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稳定城市发展速度,提升城市内涵建设,将宜居作为城市发展和治理的核心目标;要坚持依法发展和治理城市,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城市规划,违反城市规划的施政行为,应予以追究法律责任;要赋予城市居民应有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在决策程序上充分考虑让城市居民参与讨论和决策的有效途径,并由此建立起居民和政府治理城市的合作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久文  杨维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呈现出一系列问题,文章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下促进我国区域协调与城镇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