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682)
2023(18139)
2022(15210)
2021(13914)
2020(11613)
2019(26534)
2018(26141)
2017(50677)
2016(27124)
2015(30422)
2014(30482)
2013(29781)
2012(27037)
2011(24244)
2010(24126)
2009(22060)
2008(20943)
2007(18108)
2006(16033)
2005(13997)
作者
(77616)
(64876)
(64205)
(61452)
(41301)
(31122)
(29242)
(25560)
(24827)
(22792)
(22099)
(21976)
(20641)
(20405)
(20037)
(19723)
(19342)
(18928)
(18612)
(18476)
(15946)
(15806)
(15573)
(14914)
(14636)
(14442)
(14116)
(13910)
(12981)
(12629)
学科
(127218)
经济(127092)
管理(76847)
(71213)
(58659)
企业(58659)
方法(51720)
数学(45048)
数学方法(44472)
中国(31488)
(30980)
地方(27864)
(27175)
业经(26866)
(26127)
农业(20947)
(19263)
(18420)
贸易(18406)
理论(18319)
环境(18159)
(17838)
(17765)
技术(16384)
(15910)
财务(15828)
财务管理(15795)
地方经济(15750)
(15418)
(15397)
机构
大学(387469)
学院(385398)
(160947)
经济(157616)
管理(152554)
理学(132679)
理学院(131171)
研究(131109)
管理学(128633)
管理学院(127933)
中国(95741)
(82061)
科学(80712)
(69748)
(64825)
(60927)
研究所(59273)
中心(58970)
业大(57516)
财经(56910)
(55605)
(51880)
(51565)
北京(51328)
师范(51101)
经济学(49567)
(48002)
农业(47433)
(44675)
经济学院(44383)
基金
项目(268639)
科学(212368)
基金(196247)
研究(195075)
(171207)
国家(169848)
科学基金(146843)
社会(125127)
社会科(118628)
社会科学(118598)
基金项目(104287)
(104009)
自然(95316)
自然科(93128)
自然科学(93108)
自然科学基金(91412)
教育(89173)
(87481)
资助(80060)
编号(78811)
成果(62562)
重点(60048)
(58832)
(57563)
(55208)
课题(53796)
国家社会(52143)
创新(51589)
科研(51085)
教育部(50742)
期刊
(177455)
经济(177455)
研究(114078)
中国(71763)
学报(60189)
科学(57035)
管理(56309)
(55706)
(51974)
大学(46120)
学学(43509)
教育(38865)
农业(38383)
技术(34432)
(29506)
金融(29506)
经济研究(29017)
业经(28259)
财经(27830)
(23968)
问题(23512)
技术经济(19637)
图书(19528)
(19167)
资源(18070)
科技(17910)
统计(17827)
现代(17534)
(17492)
理论(17420)
共检索到5594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崔许锋  张光宏  李飞  
文章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采用我国省域人口、经济与土地数据,从"人口-经济"二维驱动视角对土地城镇化驱动作用及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GWR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非农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0.60到0.6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每增加1%,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0.24到0.27个百分点,人口-经济对土地城镇化的驱动作用具有空间性特征。基于驱动作用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分区结果表明,南方地区经济城镇化对土地耗用要大于北方地区,北方地区人口城镇化对土地的耗用要高于南方地区。因此,城镇化土地集约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刘铮  金鑫  
土地聚集是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城镇的不断发展加快了土地利用的空间转变。从时间维度上看,城镇化早期普遍存在土地资源粗放利用问题。随着城镇的快速扩张,集聚效应、市场价格效应、外部性效应以及政策效应等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既是城镇化进程的产物,又进一步对城镇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总体上说,城镇化对土地集约利用存在一个先恶化后促进的关系变化。应从加强土地监管、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市场化改革、发展集约型城镇等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孙华民  王磊  
目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但是,城镇化发展存在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非协调性发展的问题。研究证明,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可以平衡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同时,借助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也可以为中国经济寻求新的增长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珂  程久苗  费罗成  洪德和  
科学度量土地城镇化的空间变化,实现人口、土地、产业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推动中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运用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指数,探索分析安徽省土地城镇化的总体空间分布、空间分异格局及局部空间差异,借助R语言支持下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识别其驱动因素,为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协调区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结果显示:(1)安徽省土地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明显,以铜陵、合肥、马鞍山、蚌埠、黄山、芜湖、淮南及滁州等地市的部分市辖区为核心,构成的高值集聚斑块日益凸显;以安徽省农产品主产区为核心,向四周渐进式扩展的环绕式空间结构则为低值区;(2)省内土地城镇化水平存在空间关联性,局部空间分异显著;(3)土地城镇化受人口、产业、投资、产出等因素影响,影响强度呈区域差异特征,土地城镇化驱动类型可沿淮河分为以北地区的人口—投资驱动型及以南地区的人口—产业驱动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筱娟  徐维祥  刘程军  
以2008-2016年粤港澳2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土地-人口-社会"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估计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粤港澳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粤港澳城镇化总体的绝对差距逐渐缩小,而相对差距趋于扩大;粤港澳城镇化空间上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区域分化现象明显,粤港澳城镇化协调水平有所上升,但协调度偏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区域主要分布于由香港、深圳、东莞、广州、珠海和澳门围合的倒"V"型区域,长期失调区域主要位于广东的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冷热点格局基本稳定,深圳、东莞为显著热点区;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外部驱动、政府行为及信息化对城镇化协调发展影响显著,其中产业结构和经济基础的作用强度较大。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刘仙梅  
实证研究表明,城镇化进程中城严乡宽的二元生育政策对其影响比较小,被户籍政策和城乡发展差距所抵消。中国城镇化与人口转变协调性指数比较高,不协调的年份较少,其直接原因是城乡二元生育政策和越来越宽松的二元户籍制度等两种因素的叠加;深层原因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和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导致城镇化的吸附效应进一步加大,推进了城镇化进程。通过Chow’s断点检验进一步论证了城镇化与人口转变协调性的演进规律。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琳  许晶  王亚辉  李娟  
研究目的:基于两种发展情景假设,对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尾效的全局和局部空间关联性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土地资源稀缺对城镇化发展制约的空间分布规律,并为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计量经济学和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土地资源尾效的空间分异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从全局空间分析来看,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土地资源稀缺对城镇化进程的阻力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性、关联性和依赖性,呈现出"东高西低"的非均衡性分布格局。这说明总体上中国东部地区土地资源尾效高于中、西部地区。从局部空间分析来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尾效表现出的局部空间差异性和集聚性较为显著,即尾效高值集聚的地区相...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力  
中国目前仍然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是造成中国现阶段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缓慢、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总根子。要破解这一重大难题 ,须花大力气清除“二元结构”的历史沉淀 ,而改变“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在于广大农村地区迅速地城镇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吴正海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之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选择。加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于缓解土地供求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土地管理、实现永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发展理念错位、粗放式增长,土地利用结构不够优化,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有待提高,土地市场竞争机制扭曲等。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我们应当致力于:树立集约用地意识,落实集约用地共同责任;科学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利用格局;立体发展,适度提高用地强度;挖掘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长效管理机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杨帆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我国必须在保证现有耕地数量不减少的前提下推进城镇化。必须在城镇化发展和建设中坚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土地,走集约利用土地的城镇化道路。本文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入手,在分析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及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的利用效率问题后,提出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改革创新方向,并强调集约用地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昱  田伟腾  马文博  古洁灵  马子涵  
[目的] 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由经济、社会、投入、产出等维度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人口—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分异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适合区域实际的差别化管理政策,为扭转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平衡现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SDA、GWR、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1996年、2006年和2016年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单元两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空间相关性、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年城镇化协调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发展度逐步向南呈好转态势、耦合度普遍较高,呈扩散趋势,协调度差异程度日趋减小;城镇化质量和数量关系可划分为7种类型,形成以基本协调型为主,轻度超前型为辅的空间格局;城镇化协调度空间聚效应明显;动力因子对各地区协调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经济因子是主要影响因素,从东北到西南作用逐步增大,外来因子不够稳定,社会因子从西向北高值集聚区不断扩大。[结论]未来应抓住政策优势,打破地域隔阂,走精细化发展道路,缓解人地矛盾;依托区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因子驱动,促进经济均等化、一体化发展,减少核心城市对周围地市的虹吸效应,提高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新刚  孙钰  
基于城镇化内涵的深度辨析,对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构建了城镇化系统的S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对北京市城镇化系统之间的动态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脉冲响应函数表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张能够持续承载人口、经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但城镇化系统之间还存在着支撑力度不够、互动关系不强等问题,必须促进城镇化系统协同发展。方差分解技术表明: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系统波动受人口城镇化结构性冲击的影响最大,方差贡献率分别稳定在76.2%、64.4%、67.0%,土地城镇化结构性冲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姚常成  宋冬林  范欣  
以第一次铁路提速和第一次高铁动车组的运营为研究对象,利用PSM-DID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了铁路提速对于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和间接传导途径。研究发现:铁路提速除了能通过"时空压缩效应"直接促进经济增长,还能借由城镇化、产业集聚、市场潜力等中介变量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其中铁路提速借由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在不同提速时期表现有所差异,而铁路提速对产业集聚的影响还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异质性: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显著降低,而非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却明显增强。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同山  张云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土地制度沿着不同的路径发展。以所谓"土地财政"为核心的二元土地制度在筹集城市建设资金、支撑城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化地不化人"、加剧了城乡发展差距等问题。当前,中国土地制度面临"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低和农民要求更多的土地权利等新情况。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需要在强化农民土地权利的基础上,处理好土地与人口的空间匹配,推动建设用地从"管供给"向"管需求"转变,以开拓税源、稳定税基,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慧慧  胡秋阳  张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同区域间城市化和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城市化与镇化并重,中西部地区镇化快于城市化,东北地区镇化水平偏低。从省级层面来看,人口城市化与镇化之间的关系由正相关逐渐转为负相关,反映出城市化与镇化间并没有实现良好的协同发展。在此过程中,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性表现出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其改善的时间节点在2005年前后。同时,由于镇化与工业化的正向互动不断增强且与城市化的竞争关系逐步显现,导致镇化与"两化"协调性间的关系渐趋负向。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布局,应明确城市化与镇化分工定位,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为城市化发展培育新动能。同时,打破行政化分割,促进区域间融合发展,推动国内大循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