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95)
- 2023(13541)
- 2022(10797)
- 2021(9795)
- 2020(7899)
- 2019(17650)
- 2018(17614)
- 2017(34022)
- 2016(18586)
- 2015(20644)
- 2014(20504)
- 2013(20352)
- 2012(19026)
- 2011(17395)
- 2010(17502)
- 2009(16304)
- 2008(15994)
- 2007(14463)
- 2006(13339)
- 2005(12388)
- 学科
- 济(83992)
- 经济(83898)
- 业(52014)
- 管理(51119)
- 企(37755)
- 企业(37755)
- 中国(30177)
- 方法(29822)
- 农(27349)
- 数学(26127)
- 数学方法(25985)
- 地方(22305)
- 业经(20222)
- 财(18776)
- 农业(18658)
- 制(16968)
- 贸(16719)
- 贸易(16705)
- 易(16207)
- 银(15814)
- 银行(15765)
- 行(15279)
- 融(14707)
- 金融(14706)
- 学(14469)
- 发(14276)
- 环境(12821)
- 技术(12247)
- 地方经济(11815)
- 产业(11588)
- 机构
- 学院(272139)
- 大学(271250)
- 济(116930)
- 经济(114661)
- 管理(100538)
- 研究(97688)
- 理学(85735)
- 理学院(84738)
- 管理学(83441)
- 管理学院(82946)
- 中国(75412)
- 科学(58757)
- 京(58411)
- 财(54647)
- 农(51693)
- 所(50366)
- 研究所(45403)
- 中心(43687)
- 财经(42896)
- 江(41734)
- 业大(41628)
- 农业(40499)
- 经(38975)
- 北京(37372)
- 范(36379)
- 经济学(36283)
- 师范(35929)
- 院(34657)
- 州(33334)
- 经济学院(32818)
- 基金
- 项目(175084)
- 科学(137450)
- 基金(126589)
- 研究(126086)
- 家(111738)
- 国家(110734)
- 科学基金(93405)
- 社会(82706)
- 社会科(78463)
- 社会科学(78443)
- 省(68433)
- 基金项目(66982)
- 自然(58856)
- 划(57957)
- 自然科(57485)
- 自然科学(57467)
- 教育(56771)
- 自然科学基金(56431)
- 资助(50662)
- 编号(50218)
- 发(43071)
- 成果(40819)
- 重点(39518)
- 部(38452)
- 创(36175)
- 课题(35520)
- 国家社会(34565)
- 发展(34281)
- 创新(33955)
- 展(33746)
- 期刊
- 济(136046)
- 经济(136046)
- 研究(84092)
- 中国(59156)
- 农(48966)
- 学报(44842)
- 科学(40829)
- 财(39046)
- 管理(38264)
- 大学(33786)
- 农业(32923)
- 学学(32020)
- 融(30767)
- 金融(30767)
- 教育(27988)
- 业经(24462)
- 经济研究(22482)
- 财经(21420)
- 技术(21355)
- 问题(19141)
- 经(18464)
- 业(17007)
- 贸(14849)
- 商业(14446)
- 国际(13356)
- 技术经济(13148)
- 理论(12739)
- 现代(12687)
- 版(12651)
- 科技(12441)
共检索到4214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荀关玉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城镇化迅速发展,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大量向城镇集中,促进了三大产业结构的发展和优化,进一步影响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劳动者报酬比重呈U型变。文章深入探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与劳动者报酬比重的关系,探讨我国城镇化发展对劳动者报酬的影响,这对丰富和发展收入分配理论,指导我国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速城镇化的发展,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城镇化 劳动者报酬比重 产业结构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陈惠敏
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是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也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如何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对策,但缺乏时效性。对此,提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即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取决于政府的意愿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到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组织之间的博奕层面。据此验证改革开放以来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的演进和下降的原因,提出提高我国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政府意愿 政府能力 劳动者报酬 比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惠敏
工会组织提高劳动者报酬比重的能力和意愿是影响提高劳动者报酬比重的重要因素。无论从理论分析还是从实践考察,我国工会组织提高劳动者报酬比重的能力和意愿都不强,因此,增强工会组织提高劳动者报酬比重的意愿和增强工会组织的谈判空间和谈判能力,能更好地丰富和发展收入分配理论,提高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的比重,深化我国工会体制改革。
关键词:
工会组织 劳动者报酬 能力 意愿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昕彤
在国际比较中,我国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占比近20年来一直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要素禀赋、国际分工格局和发展阶段中的劳动力结构,经济社会体制结构和行业垄断这几个方面。目前的初次分配中的特点对劳动者就业、获得资本,接受教育等方面的公平,社会的经济效率形成了制约和影响。针对于此,结合我国经济要素禀赋的转变,建议从开发内陆劳动市场,治理垄断行业、调整产业结构三个方面进行改善,以在促进社会公平的同时,保证经济效率。
关键词:
劳动者报酬 公平 经济效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吉粉华
劳动者报酬偏低带来诸多负面效应,导致经济陷入"需求结构失衡陷阱"、"产业结构固化陷阱"和"创新动力不足陷阱"。文章探析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和经济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劳动者报酬的改革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怡乐 孟捷
劳动力商品化程度取决于资本积累体制中与雇佣关系和劳动力再生产相关的各类制度安排,去商品化的制度赋予了工人抵御市场风险和展开议价行为的能力,可以预期,此类制度安排是有利于劳动报酬份额提升的。本文选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代表性影响指标,构造了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综合变动指数,并与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变化进行比照,考察了二者在大约三十年间的变动趋势和对应关系。通过回归分析,验证了劳动力商品化程度与劳动者报酬间(GDP中的劳动份额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资份额)的负相关性。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兰娟 董万好 徐鑫
我国各产业的劳动报酬占比具有非均衡的特征,政府的公共政策对于产业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观察财政科技投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一个在复杂现实背景下用于分析财政科技投入对劳动报酬和产业结构影响的CGE模型,模拟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科技投入指标分步骤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情形下各产业劳动报酬、增加值、就业等经济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财政科技投入对劳动报酬占比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劳动报酬占比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对于住宿和餐饮等需要升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的影响尤其明显。同时发现,科技投入对于产业结构重心向第三产业转移具有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
财政科技投入 劳动报酬 产业结构 CGE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齐昊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劳动者报酬比重的下降是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从马克思主义解读这一"非典型"事实,其基本判断是,劳动者报酬比重下降的根源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是特定生产关系所对应的分配关系向不利于劳动的方向转化。对应以上两个方面,分析1995年以来统计数据可以得出,隐性部门的扩张与两部门积累模式的形成共同导致了劳动者报酬比重的下降。运用1995~2007年间31个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检验支持了这一结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姜磊 王昭凤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劳动者报酬比例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是导致我国出现内需不足、出口剧增、流动性泛滥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对1997-2006年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我国劳动者报酬比例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导致的巨大就业压力。该研究结果对不同的模型设置、样本和时期选择具有很强的稳健性。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就业压力的影响在减弱;在低发展水平组,就业压力对劳动者报酬比例的负面影响更大。
关键词:
就业压力 劳动者报酬 剩余劳动力 失业率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吴婷
我国初次分配问题日益凸显,劳动者报酬占比不断下降,同时国际间贸易加深了我国初次分配领域的结构性矛盾。无论是采用要素比较优势战略还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都未能改善我国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的局面,原因在于中间品的进口会通过影响增加值分工率体系间接影响各行业的劳动报酬占比,我国现有生产体系过度依赖对重化工业中间产品的进口,导致本应留在国内各行业的劳动者报酬流向国外。本文通过模拟分析,得出的研究结果表明:若能通过技术自主创新降低对中间品的进口依赖,则我国劳动报酬占比将提高9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达66.63%,并且这一促进作用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晓云 陈曦
二战后的日本创造了连续29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东亚奇迹。在效率提高的同时,公平也得到了改进。本文根据日本1968~2003年间共计36个样本的数据,研究了日本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影响要素,着重分析了投资率、城市化率、失业率、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人口增长率对日本劳动者报酬占比变动的解释程度。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日本劳动者报酬占比与投资率和失业率负向相关,而与城市化率、教育投入以及人口增长正向相关。
关键词:
劳动者报酬 收入分配 日本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社建 李振明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份额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近年来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份额下降加速。劳动者报酬份额作为衡量居民消费能力的重要指标,居民消费率下降与劳动者报酬份额下降具有较高的耦合性。在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通过有效提升劳动者报酬份额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率,是有效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在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劳动者报酬份额,实现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份额协调增长的良性循环。本文在分析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的经验事实,重点探讨影响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共同因素和未来一段时期居民消...
关键词:
居民消费 劳动者报酬 经济发展 耦合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社建 李振明
近年最终消费率持续降低,最终消费率走低是劳动者报酬份额过低、经济体制改革、就业压力、民生滞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由于劳动者报酬份额过低导致的居民消费能力不足,是导致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的根本原因。通过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等措施努力提升劳动者报酬份额,是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劳动者报酬份额 扩大消费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孙慧文
对劳资契约剩余占有的不均是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水平较低的重要表现,谈判空间、谈判能力是影响劳动者契约剩余多寡的重要因素。不完全劳资契约条件下的剩余权利构成劳资双方的谈判空间,契约剩余份额的多寡取决于剩余权利在劳资双方之间的配置。在既定的供求关系下,剩余权利的配置取决于劳资双方谈判能力的相对高低。本文主要从谈判空间与谈判能力对劳资契约剩余的作用机制着手,阐明我国劳动者谈判能力较低、契约剩余份额较小的主要原因,为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水平提供新的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