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59)
2023(14364)
2022(11711)
2021(10508)
2020(8809)
2019(20089)
2018(19698)
2017(38293)
2016(20624)
2015(23348)
2014(23649)
2013(23583)
2012(22320)
2011(20391)
2010(20621)
2009(19125)
2008(19096)
2007(17398)
2006(15386)
2005(14256)
作者
(62093)
(52177)
(52069)
(49451)
(33225)
(25109)
(23668)
(20297)
(19878)
(18649)
(17798)
(17486)
(16717)
(16523)
(16367)
(16203)
(15676)
(15366)
(15156)
(15011)
(13076)
(12961)
(12888)
(11875)
(11858)
(11705)
(11688)
(11679)
(10549)
(10469)
学科
(100393)
经济(100288)
(59875)
管理(57165)
(43929)
企业(43929)
方法(41714)
数学(37032)
数学方法(36759)
(31266)
中国(30028)
地方(26060)
(23409)
业经(22174)
农业(22018)
(18073)
(17877)
贸易(17866)
(17333)
(17235)
(15947)
(15942)
金融(15940)
银行(15914)
(15302)
(15067)
环境(14955)
地方经济(13944)
(13627)
(13584)
机构
学院(307224)
大学(306742)
(132487)
经济(129840)
管理(114852)
研究(108620)
理学(98086)
理学院(96951)
管理学(95424)
管理学院(94834)
中国(82539)
(65226)
科学(65132)
(61331)
(55610)
(55488)
研究所(50110)
中心(50072)
财经(48299)
(48231)
业大(45118)
(43890)
农业(43225)
经济学(41916)
(41592)
北京(41419)
师范(41159)
(38763)
(38300)
经济学院(38040)
基金
项目(199704)
科学(157353)
研究(146407)
基金(144491)
(125674)
国家(124578)
科学基金(106395)
社会(94964)
社会科(90076)
社会科学(90054)
(78527)
基金项目(75918)
教育(67208)
自然(66448)
(65709)
自然科(64934)
自然科学(64916)
自然科学基金(63780)
编号(59294)
资助(59261)
成果(48614)
(48254)
重点(45460)
(44675)
课题(41649)
(41071)
国家社会(39786)
发展(38985)
创新(38535)
(38354)
期刊
(150909)
经济(150909)
研究(93428)
中国(64200)
(52418)
学报(48247)
(46816)
科学(44412)
管理(41699)
大学(36643)
农业(35124)
学学(34448)
教育(33442)
(32420)
金融(32420)
技术(26652)
业经(25877)
经济研究(24605)
财经(24485)
(21074)
问题(20842)
(18774)
(16302)
技术经济(16072)
商业(15062)
统计(14784)
(14723)
世界(14420)
图书(14325)
理论(14044)
共检索到4698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冬元  杨潇宇  孙浩然  
文章基于2005—2017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分别研究了城镇化对于居民收入贫困、教育贫困和医疗贫困的多维减贫效应,并对东、中、西部样本进行了区域性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的多维贫困均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但效果在逐步减弱。城镇化发展对于收入贫困和医疗贫困有着显著的减贫效应,但对教育贫困没有显著的减贫效果,而且城镇化对于收入贫困不仅有利于本地减贫,还对邻近省域具有更强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春  崔万田  
构建了城镇化和贫困关系的理论模型,并运用32个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城镇化建设与贫困呈U型关系,而且存在一个城镇化减贫的最优水平;城镇化建设在达到最优水平前,有利于贫困的减少,当城镇化建设超过最优水平时,会产生过度城镇化问题,不利于贫困的减少。据此,从劳动者自身的角度进行了城镇化减贫的机制分析,并提出了减贫的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春  崔万田  
构建了城镇化和贫困关系的理论模型,并运用32个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城镇化建设与贫困呈U型关系,而且存在一个城镇化减贫的最优水平;城镇化建设在达到最优水平前,有利于贫困的减少,当城镇化建设超过最优水平时,会产生过度城镇化问题,不利于贫困的减少。据此,从劳动者自身的角度进行了城镇化减贫的机制分析,并提出了减贫的对策建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梦缘  宋坤  谌希  汪璐  
本文利用2008—2015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门槛回归模型研究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对收入、教育、医疗等多维度贫困的非线性影响。结果显示,农村非正规金融对这三个维度贫困均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影响关系:对收入贫困由不显著负面作用转为显著的正面作用,对教育贫困由不显著转为显著的正面作用,对医疗贫困的正面作用由较弱发展为显著。此外,财政支农、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正规金融都存在一个或多个维度的减贫作用,其中财政支农减贫效果最好。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梦缘  宋坤  谌希  汪璐  
本文利用2008—2015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门槛回归模型研究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对收入、教育、医疗等多维度贫困的非线性影响。结果显示,农村非正规金融对这三个维度贫困均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影响关系:对收入贫困由不显著负面作用转为显著的正面作用,对教育贫困由不显著转为显著的正面作用,对医疗贫困的正面作用由较弱发展为显著。此外,财政支农、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正规金融都存在一个或多个维度的减贫作用,其中财政支农减贫效果最好。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梦缘  宋坤  谌希  汪璐  
本文利用2008—2015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门槛回归模型研究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对收入、教育、医疗等多维度贫困的非线性影响。结果显示,农村非正规金融对这三个维度贫困均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影响关系:对收入贫困由不显著负面作用转为显著的正面作用,对教育贫困由不显著转为显著的正面作用,对医疗贫困的正面作用由较弱发展为显著。此外,财政支农、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正规金融都存在一个或多个维度的减贫作用,其中财政支农减贫效果最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姚雪松  方勇华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推进的关键时期,文章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金融规模的增长对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镇住房问题和就业问题的解决、促进农业产品和农村劳动力剩余方面均具有正向影响。实证分析发现,金融系统中存贷款比率上升对城镇化具有负向的影响,表明我国存贷款率上升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会对城镇化推进不利,应加强存贷款比率上升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洁  冯春梅  
中部地区城镇化快速发展,如何避免快速城镇化发展中的困境?文章从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出发,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构建注重综合发展的城镇化影响因素模型,探寻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指出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产业结构调整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最终提出中部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之策:从"扩张型"向"内涵型"转变,从对经济增长"量"的关注转向对经济发展"质"的关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姚雪松  方勇华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推进的关键时期,文章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金融规模的增长对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镇住房问题和就业问题的解决、促进农业产品和农村劳动力剩余方面均具有正向影响。实证分析发现,金融系统中存贷款比率上升对城镇化具有负向的影响,表明我国存贷款率上升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会对城镇化推进不利,应加强存贷款比率上升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段禄峰  张沛  卞坤  吴潇  
文章认为,21世纪中国城镇化将进入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不同区域差异很大,根据每一个区域鲜明的城镇化发展特性,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将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主体功能区的概念,目的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贺书霞  
城镇化是现阶段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不仅来自于产业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城镇化体系要给产业发展提供优势平台。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区位和环境等因素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在城镇化基础差,实现难度大的情况下,从城镇化体系发展的多维角度对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进行思考,对于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见芳  李春阳  
本文基于2000-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引入城镇化的表征与保障变量对其影响流通经济发展的多维距离空间溢出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侯为民  
城镇化进程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自身却带有多重的相对贫困化特征。主要表现在:物质贫困、权利贫困、精神贫困、能力贫困和福利贫困。其原因主要是生活成本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分割,城市中的"孤鸟效应",教育和培训机制缺失及制度岐视。为此,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稳步增加农民工工资,增加经济、医疗等保障,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以尽快解决农民工多维贫困问题。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崔万田  何春  
农村贫困问题是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重大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而在经济新常态下,城镇化是经济新的增长点,那么城镇化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如何?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首先构建理论模型,从理论上阐述城镇化和农村贫困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2000—2014年中国25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城镇化与农村贫困呈现出U型关系,在城镇化发展前期,城镇化有利于农村贫困的减少,在城镇化发展后期,城镇化不利于农村贫困的减少;(2)城镇化农村减贫的收入效应要大于转移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新娜  王娜  孙志毅  
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而铁路运力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采用熵值法对当前中国各省份的城镇化水平以及铁路运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运用协调度分析法,对城镇化与铁路运力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了分析检验。在此基础上,对适合我国相关省份的铁路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