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46)
2023(7504)
2022(5454)
2021(4713)
2020(3724)
2019(8205)
2018(8082)
2017(15071)
2016(8241)
2015(9428)
2014(9296)
2013(8908)
2012(7633)
2011(6976)
2010(6748)
2009(6276)
2008(6264)
2007(5428)
2006(5197)
2005(4847)
作者
(25043)
(21097)
(20779)
(19790)
(13223)
(9959)
(9516)
(8114)
(7989)
(7343)
(7180)
(7129)
(6843)
(6837)
(6662)
(6433)
(6280)
(6089)
(6031)
(5945)
(5280)
(5248)
(5178)
(4782)
(4766)
(4704)
(4693)
(4507)
(4301)
(4197)
学科
(37413)
经济(37384)
管理(23938)
(21689)
(15202)
企业(15202)
(13824)
中国(12464)
方法(12245)
数学(10617)
数学方法(10491)
业经(10482)
地方(10478)
农业(9330)
(8691)
(6823)
环境(6808)
资源(6797)
发展(6207)
(6199)
(6151)
(5954)
(5719)
产业(5632)
理论(5227)
地方经济(5017)
(4989)
贸易(4986)
信息(4969)
(4870)
机构
学院(119921)
大学(118157)
(49501)
经济(48463)
管理(44645)
研究(44544)
理学(38349)
理学院(37911)
管理学(37134)
管理学院(36930)
中国(33656)
科学(28911)
(26180)
(25654)
(23150)
研究所(21242)
农业(20123)
(20069)
中心(20018)
业大(19752)
(19123)
(17023)
师范(16850)
财经(16084)
(16046)
北京(15971)
(15075)
经济学(15034)
(14699)
科学院(14412)
基金
项目(85305)
科学(67541)
基金(61537)
研究(61526)
(55430)
国家(55029)
科学基金(46681)
社会(40300)
社会科(38277)
社会科学(38268)
(34176)
基金项目(32231)
自然(29482)
自然科(28645)
自然科学(28637)
(28383)
自然科学基金(28130)
教育(26831)
编号(24881)
资助(24002)
(20461)
重点(19871)
成果(19010)
(17900)
国家社会(17748)
(17520)
课题(17399)
创新(16590)
发展(16202)
科研(15955)
期刊
(56493)
经济(56493)
研究(32553)
中国(28432)
(24663)
学报(20508)
科学(19225)
农业(17507)
管理(16609)
大学(14905)
学学(13902)
(13796)
教育(12214)
技术(11240)
业经(10230)
(10066)
资源(9719)
经济研究(8553)
(8420)
金融(8420)
问题(8122)
图书(7407)
财经(7370)
(6511)
技术经济(6151)
(6065)
现代(5908)
科技(5874)
世界(5787)
统计(5551)
共检索到1815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丽平  李邦熹  王雅鹏  何可  
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节约和合理利用粮食生产水土资源,促进城镇化与粮食生产水土资源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和重要的问题。文章在对我国1998—2013年城镇化和粮食生产水土资源发展趋势进行描述性分析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函数,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我国以及各功能区城镇化和粮食生产水土资源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算和比较。结论表明:1从时序上来看,我国城镇化与粮食生产水土资源的耦合协调值一直维持在0.41~0.46之间,耦合协调状况不是很理想,各功能区都面临着"濒临失调";2从空间上来看,我国各功能区城镇化与粮食生产水土资源的耦合协调度存在省际差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传明  范观宇  王呈祥  毛广雄  
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地级市200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城镇化和粮食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耦合协调性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9年淮河经济带各市城镇化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进入协调发展区间的城市已由2000年的8个增加到2019年的26个。虽然城镇化、粮食生产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差异,但也都呈现出日趋缩小的态势。除城镇化先行发展的少数港口和矿业城市外,早期城镇化受阻是制约两者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目前只有8个农业大市城镇化相对滞后,说明城镇化与粮食生产可以实现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代碧波  陈晓菲  
根据国家发改委《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粮食主产区进行界定,文章基于结合熵值法、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我国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提高农13个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因果关系、耦合业现代化水平能够以滞后时间方式显著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而新型城镇化发展对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促进作用不够明显;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较为一致的上升发展趋势,不同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有所不同;二者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区域发展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明月  周晓航  周艺霖  王钧瑶  
以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和新型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耦合度保持在0.5左右,长期处于拮抗阶段,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格局;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局面。基于此,提出推动农业生产绿色集约发展,持续提高农业生态效率;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切实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举措,推动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明月  周晓航  周艺霖  王钧瑶  
以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和新型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耦合度保持在0.5左右,长期处于拮抗阶段,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格局;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局面。基于此,提出推动农业生产绿色集约发展,持续提高农业生态效率;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切实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举措,推动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玉洁  张安录  刘蒙罢  
[目的]探究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涵及耦合机理,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及SBM-DEA模型,测度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地级市城镇综合指数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两者间耦合协调度及时空演化规律。[结果](1)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综合指数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8.11增加至2019年的16.10,平均增速达6.50%;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为0.70,整体呈现小幅波动下降的趋势,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表现为江苏>江西>湖北>安徽>湖南;(2)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0.21提高至2019年的0.40,但两者暂未步入协调阶段;(3)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性程度逐渐增强,其中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东部地区,而低-低集聚区则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西部地区,且随着时间变迁,该集聚格局呈逐步扩大态势。[结论]应有序的推进城镇化发展,强化耕地绿色发展理念,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邻近市域之间的合作机制,推动城镇化与耕地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薛建春  
论文利用2009—2020年黄河流域6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Windows-DEA模型测度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与水资源利用效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协同与冲突,利用莫兰指数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与空间溢出效应,结论如下:(1)黄河流域城市土地资源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呈现缓慢上升态势,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下游>上游>中游,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中游>上游/下游。(2)不同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率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则逐步趋于稳态,而且,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始终存在空间邻接的正相关特性。(3)研究时期内大部分城市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与协调过渡阶段,协调度水平相对较低,2018年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与水资源利用效率之间协调度也存在空间邻接的正相关特性。(4)经济增长对本地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协调度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其他城市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抑制作用;三产比重对本地与其他城市的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协调度也具有相反作用。建议流域内各城市从严从细规划和集约利用水土资源,注重提升整个流域的三产比重与产业升级,保证流域内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的协同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薛建春  
论文利用2009—2020年黄河流域6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Windows-DEA模型测度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与水资源利用效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协同与冲突,利用莫兰指数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与空间溢出效应,结论如下:(1)黄河流域城市土地资源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呈现缓慢上升态势,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下游>上游>中游,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中游>上游/下游。(2)不同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率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则逐步趋于稳态,而且,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始终存在空间邻接的正相关特性。(3)研究时期内大部分城市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与协调过渡阶段,协调度水平相对较低,2018年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与水资源利用效率之间协调度也存在空间邻接的正相关特性。(4)经济增长对本地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协调度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其他城市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抑制作用;三产比重对本地与其他城市的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协调度也具有相反作用。建议流域内各城市从严从细规划和集约利用水土资源,注重提升整个流域的三产比重与产业升级,保证流域内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的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成胜  殷伟  黄琳  崔会芳  
基于脆弱性理论,构建了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能力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重心—标准差椭圆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00—2016年我国省域粮食生产与消费能力脆弱性的时空演变及其耦合协调性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①粮食生产能力脆弱性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和东北逐步降低,较高脆弱区地域范围明显缩小的时空演变特征,其重心整体向南移动了95.70 km。②粮食消费能力脆弱性呈现由西向东降低的趋势,高脆弱区和较高脆弱区范围大幅缩小的时空演变特征,其重心整体向西北移动了131.55 km。③粮食生产与消费能力脆弱性的耦合协调性呈现由东北部向南,东部沿海省区向中西部,藏、新两地向内陆腹地省区逐步升高的分布格局,两者的耦合协调度由2000年的0.695变化到2016年的0.768。④粮食生产能力能够完全保障粮食消费的地区(类型Ⅰ)绝大部分位于我国藏、新、蒙等边疆地区,以及西北、西南、东北等地,其耦合协调性低的短板在于粮食消费能力过低;基本能够保障粮食消费的地区(类型Ⅱ)大部分属于粮食主产区,其粮食生产与消费能力匹配较好;无法保障粮食消费的地区(类型Ⅲ)绝大部分位于东部沿海的粮食主销区,其耦合协调度低的原因在于粮食生产能力过低而消费能力过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邵留长  乔家君  
构建经济发展系统和粮食生产系统指标体系,运用耦合灰色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探究河南省经济发展系统和粮食生产系统随时间耦合的关系,并对县域单元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划分。研究发现:河南省经济发展对粮食生产的胁迫作用和粮食生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均较为明显。河南省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耦合度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梯度分异特征。结合人均GDP把河南省109个县域划分为低水平耦合、拮抗、磨合、协调4种发展阶段类型:低水平耦合型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山地区域;拮抗型数量最多,河南省大部分县域处于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拮抗阶段;磨合型主要分布在市辖区周边,数量最少;协调型主要分布在河南省西北侧边界线和...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楚杰  李晓云  聂媛  
随着水资源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水资源约束下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愈发受到关注。为更加清晰地认识粮食生产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文章首先对全国粮食产量与水资源总量进行了时空分布分析,其次运用重心模型从全国和区域层面对1999—2018年粮食生产重心与水资源重心的演变趋势、时空耦合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在1999—2018年间整体上向东北方向移动了238.78 km,在全国和区域层面均出现了北移的趋势;我国水资源重心始终位于粮食生产重心西南方向,移动范围不大。2)从全国层面看,研究期间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双要素重心的空间距离增加,整体上空间重叠性下降,但近几年空间距离增加趋势趋于平缓;双要素重心的变动一致性指数均值为-0.06,呈较不匹配状态,但2014—2018年间指数均值为0.14,耦合性略有增强。3)从区域层面看,结合双要素重心的空间距离与变动一致性指数,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时空耦合程度较强,西北地区较弱。通过合理规划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利用格局、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等途径,有利于缓解粮食生产与水资源之间的紧张形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维祥  王敏吉  郑金辉  刘程军  
基于城镇化以及绿色化内涵,构建城镇化与绿色化评价指标体系,使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刻画了2005~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增强,但绿色化滞后于城镇化,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较低,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呈现空间集聚态势,长江下游城市为热点区域,具有空间锁定特征,而冷点区域则发生空间迁移,最终形成“热点大、冷点小”的空间格局;(3)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的各影响因素按驱动力由大到小依次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教育投入、固定资产投资、政府管理、信息化程度,且各因素驱动性呈现空间异质特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筱娟  徐维祥  刘程军  
以2008-2016年粤港澳2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土地-人口-社会"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估计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粤港澳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粤港澳城镇化总体的绝对差距逐渐缩小,而相对差距趋于扩大;粤港澳城镇化空间上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区域分化现象明显,粤港澳城镇化协调水平有所上升,但协调度偏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区域主要分布于由香港、深圳、东莞、广州、珠海和澳门围合的倒"V"型区域,长期失调区域主要位于广东的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冷热点格局基本稳定,深圳、东莞为显著热点区;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外部驱动、政府行为及信息化对城镇化协调发展影响显著,其中产业结构和经济基础的作用强度较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小平  杨雪杰  苏凝娜  
在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2004—2018年西北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点。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中社会城镇化水平最高且增长幅度最大,而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呈波动增长态势,虽然生态环境压力在逐年增大但生态环境状态和生态环境响应处于改善中,总体上生态环境在向好发展;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在不断优化升级,经历了基本不协调到基本协调再到良好协调3个主要阶段的变化,其耦合协调类型由城镇化滞后转变为生态环境滞后;各省(区)之间无论在城镇化、生态环境还是两者耦合协调方面差异都较大,应因地制宜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战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红茶  陈新  熊理然  王涛  朱睿倩  
西南边疆地区的城镇协调发展对实现我国城镇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以横断山区为例,探析其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四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耦合协调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标准差椭圆分析横断山区10个州市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结果表明:(1)时间上:2010—2020年,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整体变好,耦合协调度等级从中等协调上升为良好协调。(2)空间上:横断山区西北地区的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显著低于东南地区。(3)演化特征:2010—2020年,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有南北向发展趋势,呈现先集聚后分散的特点。实现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需加强跨区域合作,优化城镇发展空间,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