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56)
2023(13911)
2022(11652)
2021(10946)
2020(9085)
2019(21086)
2018(21265)
2017(41111)
2016(22437)
2015(25420)
2014(25620)
2013(24929)
2012(22159)
2011(19862)
2010(19984)
2009(18147)
2008(17481)
2007(15248)
2006(13357)
2005(11826)
作者
(64496)
(53314)
(53171)
(50658)
(34007)
(25583)
(24067)
(21040)
(20362)
(18971)
(18318)
(17849)
(16951)
(16873)
(16561)
(16248)
(16006)
(15789)
(15257)
(15170)
(13258)
(13059)
(12951)
(12164)
(11853)
(11846)
(11813)
(11755)
(10732)
(10409)
学科
(90637)
经济(90542)
管理(66218)
(60397)
(50610)
企业(50610)
方法(43209)
数学(37578)
数学方法(36899)
(24912)
中国(23815)
业经(20956)
(20829)
(20267)
环境(19707)
地方(18651)
理论(16488)
农业(16485)
(15325)
(15092)
(14501)
(14426)
贸易(14418)
技术(13974)
(13970)
(12946)
财务(12865)
财务管理(12844)
(12548)
企业财务(12157)
机构
大学(316501)
学院(316320)
管理(127891)
(120768)
经济(118020)
理学(111644)
理学院(110446)
管理学(108136)
管理学院(107603)
研究(102171)
中国(74445)
(67908)
科学(66086)
(53134)
(50742)
(49749)
业大(48424)
研究所(46700)
中心(45981)
(45355)
财经(43434)
北京(42750)
(42712)
师范(42336)
(39481)
农业(38719)
(37643)
(37215)
经济学(35534)
师范大学(34122)
基金
项目(222711)
科学(175037)
研究(161871)
基金(160883)
(140203)
国家(139055)
科学基金(120066)
社会(101111)
社会科(95767)
社会科学(95738)
(87538)
基金项目(85386)
自然(79177)
自然科(77284)
自然科学(77267)
自然科学基金(75812)
教育(74557)
(73537)
资助(66738)
编号(66624)
成果(52967)
重点(49744)
(48075)
(47023)
(45883)
课题(45624)
创新(42722)
科研(42569)
大学(41145)
教育部(41103)
期刊
(130000)
经济(130000)
研究(88549)
中国(57104)
学报(50169)
科学(46692)
管理(45964)
(45477)
(38682)
大学(38111)
教育(36778)
学学(35778)
农业(31822)
技术(28533)
(22767)
金融(22767)
业经(22569)
经济研究(20425)
财经(20029)
图书(17975)
问题(17204)
(16959)
(16305)
科技(15996)
资源(15500)
技术经济(15312)
理论(14918)
(14792)
统计(14420)
现代(14366)
共检索到4460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史建军  
本文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纳入一个系统,研究分析二者共生演进模式以促进二者协调发展。首先利用PSIR模型分别构建各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并对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然后考虑环境容量限制,构建Logistic模型研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并据此研判其共生演进模式。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省份的城镇化压力子系统得分在提高,生态环境影响子系统得分增减不一,绝大多数省份的环境容量在增大;我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以寄生共生演进模式为主,共生演进模式不甚理想;安徽、福建等以寄生共生模式为主,江苏、贵州等以互惠共生模式为主,重庆、北京分别以偏利共生模式和反向偏利共生模式为主,广东、陕西和青海则是偏利共生模式和反向偏利共生模式交替出现,其余省份的共生演进模式较为分散。根据各省不同的共生演进模式,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向前  刘洪  黄莉  王俊男  
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模型,对我国30个代表城市1989-2017年的城镇化进行社团分析,总结得出我国的城镇化模式和模式演进的路径。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化模式可以归纳为8种;城镇化模式演进路径有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内在动力发展、内外力驱动发展、经济外向驱动发展、简单发展、滞后发展、曲折发展和禀赋支撑发展等八种;其中,前四种路径发展态势较好,后四种路径发展相对缓慢。各类路径的城市城镇化进程中,可依据自身特征,学习相似标杆路径城市群体。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崔学刚  方创琳  李君  刘海猛  张蔷  
按照地理学科发展趋势,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研究将由定量描述转入动态模拟。目前,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呈现多元化。论文系统梳理了其中4类常见的动态模拟模型,包括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以及基于多模型集成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复合模型。主要结论如下:系统动力学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复杂系统、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单要素耦合的动态模拟之中,但存在空间解释不足以及忽视系统自适应性等问题;人工智能算法(ANN和BN)在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系统或不确定性系统模拟中具有显著优势,并被应用于城市扩张、环境变化、资源需求以及生态脆弱性的识别之中,但应用面相对狭窄且限制条件偏多;土地利用变化模型(CLUE/CLUE-S、CA和MAS)局限于从土地城镇化视角模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基于多模型集成的复合模型实现了各模型之间的优势互补,已成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的发展趋势。今后,应从技术和理论2个层面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并加强对微观过程的模拟。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毕正华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的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本文分析了原因,提出了治理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国锋  段禄峰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城镇化则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二者在西部地区能否实现有机结合,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从西部地区生活模式传统,生态观念淡漠,城镇发展环境不佳;人口分布不均,生态消费过度,城镇体系发育不全;产业结构初级,生态压力加剧,城镇经济发展乏力;协调发展困难,"两型"社会难建,城镇整体质量不高四个方面的阻滞因素入手进行分析。提出了转变生态观念,改善城镇发展环境;科学合理规划,健全城镇演变体系;承接产业转型,增强城镇发展动力;构建"两型"社会,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等相应的破解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秋霞  
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现实中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更多依赖于行政手段。与行政手段相比,法律手段更具有约束力,且更加严格、明确。构建更为完善的农村环境治理法律机制,能够为环境治理提供方向指导和法律保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忠学  张芳  刘佳  
运用G IS技术,以1 km×1 km格网为基本评价单元,计算了陕北的城镇化水平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并系统地分析了两者的空间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陕北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偏低。在空间分布上,城镇化水平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趋势,而生态环境质量则南部优于北部、东西部优于中部。(2)陕北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根据两者之间的空间协调程度可将陕北划分为过快高胁迫、较快强胁迫、基本协调、较缓弱胁迫和缓慢低胁迫5种类型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吕有金  孔令池  李言  
构建了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与评价了285个地级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演变特征,并分析了相关驱动因素。结果显示: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但2010年后增速放缓;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态环境压力及生态环境状态的发展存在短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梯度分布格局;经济水平的提升、城市文明的进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政府的干预程度均产生了正向驱动效应;人口规模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具有抑制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玲  智慧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设计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预测区间测算模型,得到耦合协调度预测区间及其概率,以预测区间的下限为推算依据构建时间序列,得到耦合协调度的预测值。以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统计数据为实证研究,得到长江经济带整体达到高度协调的时间和11个省市的空间演化,验证了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杭芳  
揭示中国省际(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时空耦合度,并分析其时空格局变化,对中国实现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熵权法及耦合度模型分析中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2000—2014年耦合度,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综合指数不断升高,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变化较小,但总体而言,2000—2014年中国各省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趋于下降;就空间分布而言,2014年中国北部及西南地区仍呈现极度耦合态势,中部省份高度耦合,沿海省份呈现中度耦合态势,而北京及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呈现出低度耦合的状态,整体呈现条带状分布特征,空间分异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中华  王莉  
文章借鉴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方法,提出了区域生态环境优化测度的方法。利用测度数据信息,为优化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区域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政策空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许崇正  焦未然  
文章借助城镇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反馈环路理论,分析了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原因,以及新型城镇化何以能避免生态危机的机制。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实现过程中必须注意处理好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以及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取向的落实问题。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罗丽英  魏真兰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恶化明显,自然资源被掠夺,环境污染加剧。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人口集聚、经济增长、收入增加、产业转移、技术进步和城市扩张等几种路径实现。文章通过理论分析了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路径,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验证影响路径的效应。其中,经济增长可以改善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人口集聚、收入增加、产业转移和城市扩张则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认为需要控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荣宏庆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提升到52.27%,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当前,中国城镇化进入由加速向减速转变、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的战略转型期。面对城镇化建设中用地失控严重、城镇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较为普遍等诸多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必然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城镇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优路径选择。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杭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