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159)
- 2023(21507)
- 2022(18030)
- 2021(16635)
- 2020(13960)
- 2019(31464)
- 2018(30887)
- 2017(58778)
- 2016(32060)
- 2015(35791)
- 2014(35005)
- 2013(33978)
- 2012(30702)
- 2011(27478)
- 2010(27100)
- 2009(24599)
- 2008(23760)
- 2007(20674)
- 2006(17924)
- 2005(15368)
- 学科
- 济(124898)
- 经济(124770)
- 管理(91029)
- 业(87028)
- 企(72391)
- 企业(72391)
- 方法(56603)
- 数学(49228)
- 数学方法(48565)
- 中国(34999)
- 农(34514)
- 财(31647)
- 业经(29180)
- 地方(27700)
- 学(26710)
- 贸(25354)
- 贸易(25340)
- 易(24654)
- 农业(23161)
- 技术(23002)
- 制(21820)
- 理论(21012)
- 环境(19655)
- 务(19306)
- 财务(19221)
- 财务管理(19184)
- 和(18999)
- 银(18321)
- 银行(18250)
- 企业财务(18137)
- 机构
- 大学(440226)
- 学院(439651)
- 济(173131)
- 管理(171744)
- 经济(169486)
- 理学(150061)
- 理学院(148345)
- 研究(147127)
- 管理学(145415)
- 管理学院(144618)
- 中国(108091)
- 科学(94171)
- 京(92857)
- 财(77072)
- 农(76110)
- 所(73046)
- 业大(69801)
- 研究所(67222)
- 中心(66950)
- 江(63838)
- 财经(62613)
- 农业(59838)
- 范(58494)
- 师范(57831)
- 北京(57458)
- 经(57278)
- 院(54358)
- 经济学(52790)
- 州(51388)
- 经济学院(47891)
- 基金
- 项目(314002)
- 科学(247098)
- 基金(227956)
- 研究(224165)
- 家(201540)
- 国家(199884)
- 科学基金(171441)
- 社会(142630)
- 社会科(135249)
- 社会科学(135218)
- 省(123690)
- 基金项目(120999)
- 自然(112929)
- 自然科(110411)
- 自然科学(110381)
- 自然科学基金(108372)
- 划(104537)
- 教育(103949)
- 资助(92747)
- 编号(89715)
- 成果(71076)
- 重点(70956)
- 部(68116)
- 创(67549)
- 发(67256)
- 创新(62704)
- 课题(62463)
- 科研(60428)
- 国家社会(59422)
- 教育部(58226)
- 期刊
- 济(180962)
- 经济(180962)
- 研究(122588)
- 中国(84272)
- 学报(75749)
- 农(68639)
- 科学(67414)
- 管理(62718)
- 财(57938)
- 大学(57131)
- 学学(53988)
- 教育(50052)
- 农业(47149)
- 技术(38536)
- 融(34257)
- 金融(34257)
- 业经(31084)
- 经济研究(29712)
- 财经(29573)
- 经(25471)
- 业(25186)
- 问题(24308)
- 科技(23088)
- 版(21923)
- 图书(21555)
- 技术经济(20705)
- 业大(19829)
- 统计(19683)
- 资源(19575)
- 商业(19441)
共检索到6279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杜传忠 金华旺
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兼有系统关联和空间关联的特征,二者耦合协同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双重促进作用。利用我国2000-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城镇化与工业化协同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与空间溢出效应。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结果表明,近20年间我国各地区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程度在不断增强,进入工业化后期以来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级以上协调发展阶段,地区之间差异明显。空间计量模型发现,区域创新集聚状态呈现出"高-高"与"低-低"的分布特征,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非均衡性;城镇化与工业化协同耦合不仅促进了本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有效促进了其他地区的创新水平。因此,建议强化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和区域创新空间因素的系统性考量,推进要素流动平台建设,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作用外部性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关键词:
城镇化 工业化 耦合协同 自主创新能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钱丽 陈忠卫 肖仁桥
在分析"三化"协调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三化"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进而探索1996-2010年中国省际"三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差异,并检验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三化"耦合协调度差异不明显,仍处于初级协调状态,而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中国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存在一定差异,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各地区变异系数变化不大,且存在收敛之势。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R&D经费投入对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而农村金融支持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并不明显。
关键词:
工业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耦合协调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慧 苗洪亮 曾冰
本文基于我国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将创新和城镇化引入经济增长空间扩展模型,在揭示创新产出通过城镇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并控制劳动、资本、土地、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后,采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对创新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经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创新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创新驱动命题成立;(2)就全国以及东中西三大区域而言,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我国省域间存在技术溢出,城镇化的创新效应存在并具有门槛特征,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城镇化水平会影响地区技术的吸收能力,创新与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对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创新驱动 城镇化 经济增长 空间溢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慧 苗洪亮 曾冰
本文基于我国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将创新和城镇化引入经济增长空间扩展模型,在揭示创新产出通过城镇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并控制劳动、资本、土地、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后,采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对创新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经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创新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创新驱动命题成立;(2)就全国以及东中西三大区域而言,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我国省域间存在技术溢出,城镇化的创新效应存在并具有门槛特征,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城镇化水平会影响地区
关键词:
创新驱动 城镇化 经济增长 空间溢出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唐晓灵 刘越铭
基于我国2005~2017年统计数据,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建筑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水平落后于经济、社会、生态城镇化;建筑工业化与经济、社会城镇化协调度较高,与人口城镇化发展出现一定偏离;建筑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与建筑工业化互动效应显著存在短期的因果关系,而生态城镇化对建筑工业化的影响则相对滞后。据此,从加强并利用二者互动效应、缩短滞后期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彦平 钱明辉 王玉玺
基于“资源—能力—绩效”框架,利用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三大城市群2015—2019年的孵化及创新数据,测度三大城市群孵化网络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水平,并通过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孵化网络创新系统协同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三大城市群大多数城市的孵化网络创新的系统协同仍处于初级阶段,且在城市群内部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态势;(2)三大城市群的孵化网络创新系统协同度对区域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与空间溢出效应,但政府扶持力度对孵化网络创新协同推动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存在负向调节作用。此外,影响强度、外溢程度及调节效应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林 冉光和 郑强
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本文首先分析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机理,然后构建了复合系统耦合协同度测度模型,并利用中国1998~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系统间的耦合互动效应不明显,长期处于颉颃阶段;复合系统的协调度则呈逐年上升趋势,已从轻度失调发展到中度协调阶段,但这种协调更多的由子系统的快速发展所贡献而非系统间的耦合互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伟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城镇化、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机制,并推导出两个命题假设,基于我国2001—2014年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两个命题假设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不仅对本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对邻近地区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工业化只对本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伟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城镇化、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机制,并推导出两个命题假设,基于我国2001—2014年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两个命题假设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不仅对本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对邻近地区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工业化只对本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张慧 易金彪 徐建新
本文基于2010-2019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面板熵权法、三阶段DEA方法以及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了空间关联视角下数字经济发展与要素市场化配置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与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与要素市场化配置均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能够对区域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全国层面看,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以带动区域创新效率提升;从区域层面看,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畅通东中部地区要素配置和循环通道,形成“集聚-优化-再集聚”的良性循环,但对西部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有负向影响,进而导致区域创新效率差距不断扩大。本文建议,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要素市场活力与空间溢出效应,加强区域间创新合作,构建数字创新生态体系,因地制宜采取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颜怀海
和谐四川的构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通过新型工业化打造坚实的产业基石。而新型工业化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着力点在于加速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四川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为动力源泉,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技术,推动区域内工业的长足进步,奠定创新型和谐四川的根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翠翠 杨凤娟 郭庆然 陈政
文章通过构建适当的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的视角对1996—2018年我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水平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逐步提高,从勉强协调逐渐演变为初级协调、中级协调,再到良好协调,无疑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高质量发展,但尚未达到优质协调,说明三者协调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据此,给出实现三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魏敏 胡振华
本文基于系统耦合视角,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指标赋权,引入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评价模型,利用相关历史数据,对中国各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显示:各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各省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不稳定,存在较大差异;多数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略高于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各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水平总体较好,但仍有待提升,离优质协调还有较大差距,并且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呈现从东至西递减现象。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袁宇翔 梁龙武 付智 余国兴 刘嘉欣
基于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模型实证分析中国省际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协同效应。研究表明:(1)创新环境效益值小于0.20时,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效应;创新能力效益值大于0.146或者小于0.066时,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协同效应较弱。(2)我国并不存在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优质协调发展的省域,东部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一般协调型,这些地区虽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环境不能有效地推动创新能力;西部大部分地区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的发展很不协调,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都较为落后。基于此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创新环境 协同效应 耦合模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薛婧 张梅青
基于拓展后的Bertschek模型,结合交通基础设施的竞争效应、学习成本效应、区位效应和吸收扩散效应,采用2006—2016年省级数据和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外直接投资(OFDI)、进出口、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FDI、OFDI和出口产生本地创新溢出,正向影响邻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强化FDI向本地创新转化,是形成FDI本地创新溢出区域差异的原因之一;国际贸易创新溢出更易受到空间限制,交通基础设施减弱进出口创新溢出的空间衰减;研发投入、教育和互联网普及具有本地创新溢出,研发投入正向影响邻近地区。我国应改善高技术进口依赖,培养升级品牌企业,发挥进口创新效应;缩小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差异,实现双向国际技术溢出的兼顾和配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