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44)
- 2023(8053)
- 2022(6290)
- 2021(5521)
- 2020(4509)
- 2019(10194)
- 2018(10165)
- 2017(19390)
- 2016(10497)
- 2015(11917)
- 2014(11847)
- 2013(11301)
- 2012(10089)
- 2011(8932)
- 2010(8666)
- 2009(7846)
- 2008(7506)
- 2007(6406)
- 2006(5885)
- 2005(5247)
- 学科
- 济(45848)
- 经济(45810)
- 管理(24589)
- 业(23890)
- 农(17077)
- 企(16363)
- 企业(16363)
- 地方(16171)
- 中国(13710)
- 方法(13610)
- 数学(11994)
- 数学方法(11818)
- 农业(11795)
- 业经(11738)
- 土地(9539)
- 学(9330)
- 发(8274)
- 制(7768)
- 财(7719)
- 地方经济(7248)
- 环境(7147)
- 贸(6001)
- 产业(5998)
- 贸易(5996)
- 发展(5969)
- 体(5960)
- 展(5957)
- 理论(5738)
- 技术(5707)
- 易(5695)
- 机构
- 学院(140426)
- 大学(138267)
- 济(53998)
- 经济(52586)
- 管理(52153)
- 研究(49262)
- 理学(44532)
- 理学院(43976)
- 管理学(43077)
- 管理学院(42828)
- 中国(37237)
- 科学(31814)
- 京(30333)
- 农(28483)
- 所(24549)
- 江(23787)
- 业大(23701)
- 中心(23682)
- 财(23215)
- 研究所(22355)
- 农业(22103)
- 范(21249)
- 师范(21069)
- 省(18968)
- 州(18607)
- 院(18406)
- 财经(18196)
- 北京(18171)
- 师范大学(16986)
- 经(16392)
- 基金
- 项目(100014)
- 科学(78687)
- 研究(74366)
- 基金(70268)
- 家(61316)
- 国家(60775)
- 科学基金(52325)
- 社会(47147)
- 社会科(44497)
- 社会科学(44480)
- 省(43477)
- 基金项目(37846)
- 划(34395)
- 教育(33015)
- 自然(32978)
- 自然科(32145)
- 自然科学(32138)
- 自然科学基金(31490)
- 编号(31074)
- 资助(26944)
- 成果(24287)
- 发(23740)
- 重点(22693)
- 课题(22318)
- 创(20605)
- 部(20507)
- 创新(19418)
- 国家社会(19213)
- 发展(19121)
- 展(18812)
共检索到2153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乐勤 陈素平 陈保平 张勇
以安徽省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对1996-2011年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2015、2020年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96-2011年,安徽省土地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均呈上升态势;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由1996年的0.4958提升至2011年的0.6682,年均值为0.5442,处中度耦合协调状态;2015、2020年耦合协调度预测值分别达到0.6985、0.7821。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叶晓甦 向微 石世英
对于不同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城市,其土地集约利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土地的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从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视角,构建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贵州省2010—2014年的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测算,并定量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效果。结果显示,人口是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的内生动力,优化耦合协调发展度是提高二者耦合发展的关键,质量提升是二者耦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曹春艳
[目的]文章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等4个方面,耕地投入强度、耕地利用程度、耕地产出水平及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共确定20个评价指标,以便对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方法]依据系统性、独立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参照相关行业标准及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指标的获取与筛选,运用均方差权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大限度提高研究结果的精确度,并得出影响江苏省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因素。[结果]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水平成逐步上升趋势,各地级市协调发展水平及优化趋势差异性明显,南京、无锡及苏州为协调发展度高水平聚集区,宿迁、连云港为协调发展低水平聚集区,其余地级市发展水平一般。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优化趋势方面,常州与南通优化趋势较明显,南京、无锡及苏州优化趋势较好。镇江、泰州与宿迁优化趋势不理想,其中宿迁市需作为重点城市对象进行重点关注发展。[结论]影响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耕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素分别为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房地产固定投资总额、人均粮食产量及复种指数,最终得到在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耕地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秀 姚玲玲 李阳 陈晓红
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08、2011和2014年为评价时点,采用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筛选指标的方法,建立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性及其时空分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各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大多滞后于新型城镇化质量,城市间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差异显著;(2)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均处在颉颃耦合阶段,以中等强度耦合为主,高强度耦合城市渐少;(3)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协调度相对较高的城市呈典型"T"型地域分布特征,与优质协调存在一定差距,但呈不断优化态势;(4)城市间的协调性呈弱相似属性随机分布状态,集聚状态趋好但远不及最佳规模效应;协调性的次热点区数增加,冷点区数减少,冷热点演变渐趋稳定,热点区型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西南部和南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秀 姚玲玲 李阳 陈晓红
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08、2011和2014年为评价时点,采用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筛选指标的方法,建立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性及其时空分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各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大多滞后于新型城镇化质量,城市间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差异显著;(2)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均处在颉颃耦合阶段,以中等强度耦合为主,高强度耦合城市渐少;(3)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协调度相对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吕有金 孔令池 李言
构建了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与评价了285个地级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演变特征,并分析了相关驱动因素。结果显示: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但2010年后增速放缓;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态环境压力及生态环境状态的发展存在短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梯度分布格局;经济水平的提升、城市文明的进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政府的干预程度均产生了正向驱动效应;人口规模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具有抑制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定惠 杨永春
在阐述区域经济、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以安徽省为例,对安徽省1990~2008年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属于中等水平的勉强协调类型。近年来三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处于颉颃状态,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耦合协调度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马昊楠 储金龙 李久林
为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防灾减灾治理水平,探究城市韧性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本文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利用改进耦合协调度、莫兰指数与地理探测器等模型,系统剖析了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综合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综合城市韧性水平呈现波动变化趋势。(2)耦合度和协调度在2014年显著降低后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其中,耦合度得分一直略高于协调度得分,但差距逐年缩小。(3)各市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异质性。(4)耦合协调度总体呈显著正相关,局部上高—高聚类的城市数量逐年增加,低—低聚类的城市数量逐年减少。(5)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由多因子共同作用,并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特征。
关键词:
城市韧性 耦合协调 城镇化水平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润苗 陈松林
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构建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定量评价2008—2018年两系统各要素间的耦合关联程度。同时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二者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的关联度为0.761,达到较高关联,耕地集约利用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新型城镇化为耕地集约利用提供要素支持;新型城镇化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保持稳定;两系统的耦合度先上升后下降,耦合度阶段总体上由中度耦合进入高度耦合,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东西高南北低到南北高中间低演变的特点;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协调发展等级由轻度失调衰退过渡为勉强协调发展,空间上主要表现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相对发展程度状况呈现出耕地集约利用滞后的发展态势。因此,福建省应在现有的资源禀赋上科学投入,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均衡新型城镇化发展差异,完善制度配套,推动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姜吉坤 祝胜来 曹吉昌 李晓冬 薛雅伟
分析新型城镇化和碳排放水平之间的耦合机制,对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构建新型城镇化和碳排放水平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赋权,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山东省2009—2018年新型城镇化和碳排放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新型城镇化得分从2009年的0.039上升到2018的年0.909,碳排放水平呈波动变化趋势。(2)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水平耦合协调度呈倒“U”型趋势,2017年达到耦合协调度峰值,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水平耦合协调度先后经历拮抗—磨合—协调阶段。未来,随着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和低碳城市建设持续推进,需要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新型城镇化,控制碳排放水平,降低新型城镇化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保障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水平的协调发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徐越倩 彭艳
户籍人口城镇化直接反映着城镇化的健康程度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而完善的公共服务体制是人口城镇化的核心要素,与人口城镇化水平和结构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影响城镇化顺利转型的重要条件。本文以浙江省11个地市为例,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07年以来户籍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特征,并发现,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获得性密切相关,城镇化的重难点在于改革公共服务体制。要改变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和人口布局,关键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和均等化,优化城市空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姜吉坤 祝胜来 曹吉昌 李晓冬 薛雅伟
分析新型城镇化和碳排放水平之间的耦合机制,对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构建新型城镇化和碳排放水平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赋权,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山东省2009—2018年新型城镇化和碳排放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新型城镇化得分从2009年的0.039上升到2018的年0.909,碳排放水平呈波动变化趋势。(2)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水平耦合协调度呈倒“U”型趋势,2017年达到耦合协调度峰值,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水平耦合协调度先后经历拮抗—磨合—协调阶段。未来,随着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和低碳城市建设持续推进,需要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新型城镇化,控制碳排放水平,降低新型城镇化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保障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水平的协调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晓庆 姜博 初楠臣
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是土地管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的高度协调,对促进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的综合确权法以提高指标权重精度,基于耦合度、协调度、相对发展度模型测算、分析与比较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沿海三大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与规律。研究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珠三角与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优化程度表现为"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度的空间相关性强弱表现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整体逐步趋向于中高度协调,长三角、珠三角趋于中低度协调;研究前期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是影响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研究中后期京津冀新型城镇化超前发展,长三角则逐步趋于土地集约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珠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进步显著,但仍滞后于土地集约利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贾兴梅 李俊 贾伟
基于2000—2013年统计数据对安徽省各城市城镇化协调水平进行测度,不仅考虑传统类型的城镇化,而且考虑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等。结果显示:1安徽省城镇化协调度处于上升趋势,但协调度并不高。2传统类型的城镇化协调度呈现出上升趋势,其大小依次为土地、经济、人口和社会城镇化;2006年之前,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城镇化协调度高于传统类型的城镇化,之后年份前者下降明显,且滞后于后者。3安徽省各城市城镇化协调度差异并不明显,但具体类型的城镇化协调度差异明显;从地理分布来看,皖北地区城市的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协调度高于其他地区,皖南地区城市的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协调度高于其他地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新才 杨芳
基于2005-2013年西北四省(区)的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了西北四省(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态的演变特征,并通过回归模型分析了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随着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西北四省(区)均进入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阶段,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总体上呈现出互补互适的特征;由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快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西北地区由城镇化滞后型转变为生态环境滞后型;在对耦合协调度的贡献中,生态环境的作用大于城镇化,影响较显著的子系统依次是生态水平、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生态响应。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西北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