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400)
- 2023(21905)
- 2022(18414)
- 2021(17189)
- 2020(14431)
- 2019(32876)
- 2018(32684)
- 2017(62199)
- 2016(33737)
- 2015(38008)
- 2014(37807)
- 2013(37244)
- 2012(33893)
- 2011(30519)
- 2010(30574)
- 2009(28568)
- 2008(28336)
- 2007(25376)
- 2006(22626)
- 2005(20556)
- 学科
- 济(141031)
- 经济(140835)
- 业(115406)
- 管理(107189)
- 企(95979)
- 企业(95979)
- 方法(61578)
- 农(51474)
- 数学(50600)
- 数学方法(49989)
- 财(41432)
- 中国(39805)
- 业经(39291)
- 农业(34085)
- 制(31001)
- 务(27042)
- 财务(26952)
- 财务管理(26904)
- 学(26715)
- 贸(25641)
- 贸易(25625)
- 企业财务(25545)
- 技术(25221)
- 地方(25132)
- 易(24966)
- 理论(24837)
- 和(23175)
- 银(22614)
- 体(22600)
- 银行(22568)
- 机构
- 学院(483533)
- 大学(483371)
- 济(202138)
- 经济(198006)
- 管理(191981)
- 理学(165115)
- 理学院(163400)
- 研究(161215)
- 管理学(160676)
- 管理学院(159784)
- 中国(125742)
- 京(103274)
- 科学(95770)
- 财(94703)
- 农(83493)
- 所(79831)
- 财经(74969)
- 中心(73892)
- 江(72367)
- 研究所(72056)
- 业大(70821)
- 经(68320)
- 北京(65272)
- 农业(64066)
- 范(62017)
- 经济学(61522)
- 师范(61487)
- 院(57855)
- 州(57599)
- 财经大学(55457)
- 基金
- 项目(321092)
- 科学(254653)
- 研究(238724)
- 基金(235032)
- 家(203447)
- 国家(201666)
- 科学基金(174607)
- 社会(153405)
- 社会科(145302)
- 社会科学(145264)
- 省(123410)
- 基金项目(123400)
- 自然(111064)
- 教育(109158)
- 自然科(108504)
- 自然科学(108480)
- 自然科学基金(106538)
- 划(103352)
- 编号(97476)
- 资助(96355)
- 成果(79470)
- 部(71961)
- 重点(71394)
- 发(68266)
- 创(67552)
- 课题(66412)
- 国家社会(64041)
- 创新(62765)
- 教育部(62283)
- 制(61509)
- 期刊
- 济(229005)
- 经济(229005)
- 研究(145331)
- 中国(96266)
- 农(80668)
- 财(74832)
- 管理(73401)
- 学报(72160)
- 科学(68808)
- 大学(56796)
- 农业(54700)
- 学学(53442)
- 教育(51771)
- 融(46213)
- 金融(46213)
- 技术(44272)
- 业经(39802)
- 财经(37428)
- 经济研究(35454)
- 经(32210)
- 问题(30300)
- 业(28881)
- 技术经济(25089)
- 版(23360)
- 世界(23068)
- 图书(22709)
- 贸(22603)
- 科技(22408)
- 现代(22371)
- 理论(22241)
共检索到7270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维奇 韩媛媛
农业技术变迁包括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两个方面,城镇化不仅可以直接对农业新技术的生产和扩散产生作用,而且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两条途经促进非农技术向农业技术的转移。农业技术水平也会反作用于城镇化,即可以通过影响非农技术间接产生影响,也可以对城镇化产生直接影响。本文分析了城镇化与农业技术变迁的互动机制,并基于中国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我国城镇化过程对农业技术的影响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需要充分借助城镇化的力量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本文最后提出了促进城镇化与农业技术变迁良性互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 农业技术变迁 互动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彭竞 许二歌
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的方法,考察城镇化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机理与影响程度。通过对1992-2012年中国时序数据测算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含交互项影响的计量方程对其进行经验估算,结果显示城镇化有助于中国农业技术进步,并且通过技术进步效应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关键词:
城镇化 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晶
随着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如何能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促进农民增收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主要目的是分析农民增收与城镇化的互动机制,通过对2006年至2011年河南省农民纯收入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促进城镇化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关键词:
农民增收 城镇化 灰色关联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克非
文章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对河南省17地市2004~2012年农业技术效率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城镇化水平与农业技术效率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技术效率从2004~2012年总体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郑州市农业技术效率增幅最大,信阳市、焦作市及平顶山市农业技术效率水平一直大于1,济源市与开封市历年均处于农业技术无效率的状态;但从长期来看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农业技术效率提升1.08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能够显著促进农业技术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
超效率DEA 城镇化 农业技术效率 协整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李斌 吴书胜 朱业
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构建包含农业技术进步、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内的计量模型,利用1998-2012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形成的"推力"和新型城镇化形成的"拉力"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有显著作用,农业技术进步的"推力"由大到小依次为西部、东部和中部,而城镇化的"拉力"由大到小依次为中部、西部和东部。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许闲 丁墨海 王丹阳
在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以我国35个大中城市2001-2013年的数据为基础,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利用3SLS方法研究了保险业发展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保险业发展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的正向影响机制:保险业的良好发展能够促进城镇化的进程,发挥其特有的社会保障、风险管理功能;反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会拉动该地区对保险的需求,从而带动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该结论有利于监管当局改革政策法规,发挥保险业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保险业也应充分利用城镇化带来的红利,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瑞静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问题。文章从农业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论述了农业对城镇化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指出加速农业发展才能为城镇化顺利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
城镇化 农业产业化 互动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晓庆
速水佑次郞和弗农.拉坦关于农业技术变迁理论与农业技术发展的历史事实真相到底有多近呢?本文认为,农业技术变迁之所以发生,不是单一的或几个因素的简单组合,而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力系统在起作用。农业技术变迁动力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各个分力有机构成的统一体,各个分力都对农业技术变迁有所贡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冀福俊
文章利用1990—2013年128个样本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对中国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钱纳里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基本符合国家一般规律,相较于国际一般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路径,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略显滞后。通过对固定效应模型个体效应的分析表明,中国的城镇化滞后主要是由阻碍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安排所导致,且这种制度障碍呈现不断减弱的趋势。因此,要使中国的城镇化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在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政府的政策制度安排进行不断变革。
关键词:
城镇化 经济发展 制度变迁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辛宝海
改革开放以来,制度二元论是中国二元结构成因的主流观点。从制度变迁入手推动结构转换成为学术界探索的热点。这种制度变迁理论在改革内容、改革方向和制度变迁决定力量方面达成了共识,建立了城乡制度变迁的分析范式和理论框架,但在理性人的适用范围、制度变迁成本支付问题和城乡居民利益博弈机制建设方面缺乏深入探讨。从理论演进角度总结这种制度变迁理论的进展、查找存在的问题、展望理论创新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对于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有序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丽萍 王旭霞 杨筠
本文探讨西部12省区城镇化和经济增长的时空分布情况,并揭示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从空间分布看,城市化水平自西北至西南依次形成高、中、低三个不同梯度;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具有对应性;面板数据模型揭示人均GDP每增长1%,拉动城镇化率上升0.0384%,但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对城镇化率的正向推动作用不一样。
关键词:
城镇化 经济增长 互动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东升 张帆
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农业技术变迁杨东升张帆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方式是农民自己在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创举,是在市场体制下产生的组织制度创新。作为一个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农业产业化实质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要推动中国农业向高级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小锋 袁青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1993—2013年间,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耦合度变化平稳,一直处于颉颃阶段;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逐年增大,由低度耦合协调演化为高度耦合协调;(2)各地区间新型城镇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耦合度均处于颉颃阶段,但耦合协调度则存在一定差异,贵州、西藏、甘肃三省属于低度耦合协调类型,北京、上海、江苏、福建处于高度耦合协调,其余省份则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继续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小锋 袁青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1993—2013年间,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耦合度变化平稳,一直处于颉颃阶段;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逐年增大,由低度耦合协调演化为高度耦合协调;(2)各地区间新型城镇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耦合度均处于颉颃阶段,但耦合协调度则存在一定差异,贵州、西藏、甘肃三省属于低度耦合协调类型,北京、上海、江苏、福建处于高度耦合协调,其余省份则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继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同时,应考虑不同地区新型城镇化和农业技术进步发展条件的差异,采取因地制宜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