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72)
2023(17477)
2022(14259)
2021(13348)
2020(11068)
2019(25723)
2018(25189)
2017(47800)
2016(25422)
2015(29199)
2014(29312)
2013(29007)
2012(26738)
2011(24042)
2010(24049)
2009(22498)
2008(22247)
2007(19820)
2006(17172)
2005(15267)
作者
(72483)
(60912)
(60600)
(58004)
(38546)
(29212)
(27666)
(23676)
(23204)
(21603)
(20647)
(20508)
(19121)
(19084)
(18965)
(18793)
(18130)
(17843)
(17526)
(17402)
(15032)
(14883)
(14717)
(13991)
(13714)
(13712)
(13478)
(13307)
(12261)
(12145)
学科
(115312)
经济(115199)
管理(70550)
(70007)
(54212)
企业(54212)
方法(52735)
数学(46413)
数学方法(45935)
(39285)
中国(33611)
(28181)
业经(26837)
农业(25879)
地方(22709)
(21620)
贸易(21608)
(21239)
(21228)
(21032)
(17366)
银行(17337)
理论(17134)
(17105)
金融(17102)
(16577)
(16571)
财务(16519)
财务管理(16479)
(16353)
机构
大学(371461)
学院(370528)
(159089)
经济(155997)
管理(143150)
研究(124127)
理学(123690)
理学院(122368)
管理学(120309)
管理学院(119615)
中国(95887)
(77604)
科学(72884)
(72071)
(61368)
(60583)
中心(58582)
财经(57807)
研究所(54960)
(54623)
(52784)
业大(52603)
经济学(50612)
(48960)
北京(48711)
师范(48504)
农业(47139)
经济学院(45705)
(44390)
(43245)
基金
项目(247462)
科学(196448)
研究(183602)
基金(181775)
(157191)
国家(155877)
科学基金(134705)
社会(119587)
社会科(113222)
社会科学(113196)
基金项目(95474)
(94938)
教育(84986)
自然(84531)
自然科(82619)
自然科学(82597)
自然科学基金(81133)
(80057)
编号(74293)
资助(74167)
成果(60815)
(56222)
重点(55848)
(53650)
课题(51268)
(51159)
国家社会(50560)
教育部(48883)
创新(47865)
科研(47471)
期刊
(174238)
经济(174238)
研究(108246)
中国(72375)
(59942)
(55547)
学报(54768)
科学(51982)
管理(50440)
大学(42956)
农业(40268)
学学(40188)
教育(39515)
(34792)
金融(34792)
技术(32947)
业经(29962)
财经(28808)
经济研究(28126)
(24835)
问题(23621)
(20173)
(19409)
统计(18586)
(18225)
技术经济(18193)
图书(18080)
世界(17590)
(16704)
理论(16509)
共检索到5467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涂丽  乐章  
本文基于乡村建设的理论视角,构建了乡村发展水平测评指标体系,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4年的数据,实证测算了我国乡村发展水平,并深入分析了城镇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乡村宜居条件在乡村综合发展水平上具有较高权重,是当前乡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乡村发展的东西差异明显。城镇化对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效应为正,其正向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非农化方面;人口的城镇化迁移会抑制乡村发展水平,抵消部分产业非农化带来的正向促进效应。城镇化主要通过经济促进效应、组织治理效应、公共服务滞后效应和宜居条件改善效应对乡村综合发展产生影响。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对乡村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影响效应,东部地区的城镇化对当地乡村发展具有促进效应,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则抑制了当地乡村的综合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雷娜  郑传芳  
文章基于我国2005—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关系强度。结果发现,在3年或更短的时期内,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从乡村振兴到新型城镇化的单向因果关系;在4年及更长的时期上,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双向因果关系。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在于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驱动力不同。我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收敛性增长的动态特征,这说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强度越来越大,协调一致性趋好;但是,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分布形态,地区差异明显;各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普遍滞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纪广  侯智星  李小建  许家伟  
文章以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济城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其次是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2)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乡村发展要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推动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3)城镇化对乡村宜居水平、文明程度、治理成效和生活富裕具有重要影响。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具有经济促进效应、文化传承效应、组织治理效应、宜居水平和生活改善效应。(4)城镇化对不同类型的乡村影响不同。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城镇化对乡村的促进效应主要由经济城镇化即产业的非农化实现,而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不显著。平原地区的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于乡村振兴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广兴  
[目的]探究近年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将为今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统筹发展相关政策的提出提供理论参考,将有利于不断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法]通过构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基于熵值法对2007—2016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格局演变分析,并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1)2007—2016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均呈递增趋势,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总体快于乡村振兴,且区域差异较为显著。其中2016年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分值为0.862,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南阳市和商丘市的评价分值较低,分别为0.230和0.223。鹤壁市和郑州市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分值高于其他地区,分别为0.566和0.517。平顶山市的评价分值最低,仅为0.346。(2)2007—2016年各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明显的递增趋势,其中郑州市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其他各市不断向更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过渡。[结论]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总体上落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今后应针对地区优势,不断优化乡村建设规划,加快乡村振兴发展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向更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过渡。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薄文广   钱镱   屈建成   谭鑫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城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基于2003—2018年中国15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水平及其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二者的交互影响及动态关系。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但随时间呈现向更高水平的耦合协调类型稳步优化趋势,空间上则呈现沿海地区城乡耦合协调度始终高于内陆地区。(2)乡村振兴水平的提高在当期就对新型城镇化产生正向影响并且会持续较长时间;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具有时滞性和短期波动性,在长期表现为正向带动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发挥的带动作用要强于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相对于低水平发展地区,高水平发展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带动更强,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更弱。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祝志川  刘博  和军  
为分析我国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同高质量发展状况、分布动态、地区差异及演变趋势,依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构建测度指标体系。文章采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建立测度模型,以中国31个省市2009—2019年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利用核密度分析、马尔可夫链模型及Dagum基尼系数分解等方法,深入探究了各地同步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以及地区差异。实证结果表明,中国整体同步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大部分地区发展水平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个别地区在部分年份存在同步发展水平回落现象,同时区域内协同发展水平有收敛趋势而区域间差距则逐渐增大。通过深入剖析我国整体及各大区域协同发展水平的动态演变趋势,为认识我国各地区的协同发展水平演变提供了依据,为推进各大区域有针对性提升自身同步发展水平及不同区域间的同步发展,提供了政策性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谢天成  张研  王洌瑄  施祖麟  
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空间相关性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等模型,系统剖析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12年以来全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逐年缩小;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但省份间的联动效应及高值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经济城镇化、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和社会城镇化是影响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生活富裕最关键。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孟立慧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是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二者互为推手且导向一致。目前,我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在要素、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方面仍存在一定梗阻,突出表现为城乡人口流动矛盾凸显、城乡生态环境尚不协调、城乡金融体系建设不相匹配、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失衡。为此,本文在研判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中心”推进城乡联动“、以环境为突破口”促进城乡蝶变“、以金融为抓手”助力城乡融合“、以服务均等化为载体”赋能城乡共生发展的实践创新策略,全面加速城乡协同发展进程。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谢地  李梓旗  
城镇化发展要求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市转移,而乡村振兴则强调城市人才下乡参与农村发展,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安排。在农村土地"两权分离"背景下,承包经营权的成员权和用益物权的双重属性限制了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有效促进了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据此提出以下建议: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流转收益进而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通过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以及推动各类社会人才下乡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等促进城市人才下乡;借鉴日本"一村一品"、发达国家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以及农村三产融合等经验带动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李奥莎  刘雨婧  
旅游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种典型模式,是新发展阶段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以张家界武陵源区为例,紧扣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影响因素和传导路径,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发现,旅游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需精准分析旅游城镇化作用乡村振兴的不同路径及其影响效应;武陵源区目前的自然发展模式虽能创造较好的经济增长效应,但会造成结构性失业、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在5种仿真模式中,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路径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最佳模式;旅游政策影响因子在不同仿真模式中均成为重要的政策因子,印证了武陵源区旅游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实现旅游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最佳驱动必须从经济增长、社会文化与生态优化三个层面联合发力,以系统化的协同发展路径促进乡村振兴。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旅游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多元内在关系,为我国乡村地区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乔谷阳  
近几年,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但是,也出现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李奥莎  刘雨婧  
旅游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种典型模式,是新发展阶段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以张家界武陵源区为例,紧扣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影响因素和传导路径,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发现,旅游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需精准分析旅游城镇化作用乡村振兴的不同路径及其影响效应;武陵源区目前的自然发展模式虽能创造较好的经济增长效应,但会造成结构性失业、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在5种仿真模式中,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路径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最佳模式;旅游政策影响因子在不同仿真模式中均成为重要的政策因子,印证了武陵源区旅游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实现旅游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最佳驱动必须从经济增长、社会文化与生态优化三个层面联合发力,以系统化的协同发展路径促进乡村振兴。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旅游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多元内在关系,为我国乡村地区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长云   杨易  
本文分析了新时代新征程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必要性,探讨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而提出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思路与对策建议,即要注意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并增强县城、中心镇、特色小镇等的磁力效应;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加强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支持;要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并强化改革对发展的赋能效应;要深化新型城镇化乃至宏观层面的相关制度创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蔡承智  贾欣  
数字经济为新时代城乡关系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数字基础设施是发挥数字经济优势的重要前提。文章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水平进行测度,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数字基础设施对协调度的影响及机制。结果发现:总体上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有效提高两者协调性,对欠发达地区和非资源型省份的影响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能通过加快生产要素的流动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有效促进两者协调性。最后得出启示:在新时期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因势施策、充分发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正向溢出作用,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燕妮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具有同等价值,二者互促共进。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坚实依托和必要前提,新型城镇化发展会带来"三农"巨变,乡村振兴也将成为助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有益补充,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新体制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实现二者的健康发展。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互动融合发展需要加快农村各方面改革,形成内生为源、外生联动的发展格局;需要探索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需要以特色小镇为突破点实现城乡互动融合,把握好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协同性,更多地公共需求、公共利益、公共诉求等民生方面着手构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