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80)
2023(11682)
2022(9653)
2021(8778)
2020(7585)
2019(17701)
2018(17517)
2017(33312)
2016(18316)
2015(21348)
2014(21459)
2013(21492)
2012(20195)
2011(18438)
2010(18335)
2009(17291)
2008(17309)
2007(15668)
2006(13824)
2005(12737)
作者
(56853)
(47550)
(47469)
(45593)
(30266)
(22899)
(21695)
(18629)
(18324)
(16919)
(16472)
(16015)
(15430)
(15228)
(15225)
(15045)
(14398)
(14226)
(13909)
(13755)
(11911)
(11880)
(11850)
(10965)
(10906)
(10757)
(10661)
(10575)
(9773)
(9765)
学科
(83664)
经济(83579)
管理(47122)
(46137)
方法(38144)
(35452)
企业(35452)
数学(33933)
数学方法(33550)
中国(25594)
(23311)
(19125)
(18498)
(17206)
贸易(17198)
(16798)
业经(16649)
(15660)
农业(15141)
地方(14937)
(12841)
银行(12794)
(12277)
金融(12275)
(12266)
(11715)
(11280)
环境(11177)
(10889)
理论(10828)
机构
大学(278850)
学院(273650)
(119506)
经济(117187)
研究(103855)
管理(99141)
理学(84721)
理学院(83660)
管理学(82034)
管理学院(81537)
中国(79218)
科学(64302)
(61469)
(54742)
(53666)
(52738)
研究所(49989)
中心(46431)
业大(43143)
农业(42698)
财经(42081)
(41452)
北京(39560)
经济学(38636)
(38366)
(36971)
(35871)
师范(35431)
经济学院(34871)
(32170)
基金
项目(180086)
科学(140628)
基金(132293)
研究(126692)
(118266)
国家(117390)
科学基金(97909)
社会(81157)
社会科(76887)
社会科学(76863)
基金项目(68293)
(67163)
自然(63589)
自然科(62139)
自然科学(62114)
自然科学基金(61036)
(58833)
教育(57817)
资助(56301)
编号(49258)
重点(41849)
成果(41328)
(41158)
(39566)
(36145)
科研(35131)
课题(35095)
国家社会(34936)
教育部(34500)
中国(34160)
期刊
(130242)
经济(130242)
研究(83674)
中国(56143)
学报(49422)
(49227)
科学(44065)
(40140)
大学(36533)
管理(35998)
学学(34339)
农业(33230)
教育(26723)
(25204)
金融(25204)
技术(22609)
经济研究(22459)
财经(21451)
业经(18984)
(18883)
(18612)
问题(18119)
(16675)
世界(15204)
统计(15153)
国际(14806)
技术经济(14399)
(14111)
图书(12902)
(12852)
共检索到4160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万广华  
本文基于常用的泰尔指数,构建了城镇化与不均等之间的理论关系。这个关系呈倒U型,即城镇化在初期导致整体不均等上升,但后期会带来收入分配的改善。这里的临界值或数学上所谓的驻点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城乡平均收入和城乡内部各自的泰尔指数值。将这个分析框架应用于中国的数据发现,城镇化在1978—1994年期间使整体不均等上升,但1995年以后一直帮助减缓贫富差距的扩大,其效应呈不断强化的趋势;尤其是2003年后它通过缩小城乡差距使我国整体收入不均等有所下降,尽管这个城镇化效应一直不足以抵消其它变量引起的不均等的上升。本文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应该加速城镇化的步伐,以便促进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但欲保持或增强城...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蔡武  
文章构建了城乡分割体制下的简单二元经济模型,从理论上分析非农就业、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关系,并采用静态和SVAR动态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总体上,非农就业与城乡居民收入不均等负相关,且长期内将持续缩小城乡收入不均等;城镇化以及城镇化滞后于非农就业的程度与城乡收入不均等正相关,且长期内均将扩大城乡收入不均等,但影响逐步衰减。最后基于产业梯度推移理论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解释,并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高建刚  王冬梅  
医疗支出差异在各省间均有存在。影响家庭医疗支出总额的主要因素则有户主年龄、家庭工作人口数、家庭可支配收入与家庭食品支出总额。医疗支出较低的江苏省与黑龙江省相对其他各省间的差异有所缩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耀先  
在阐述今后15年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就业和收入差距、资源和环境、区域发展、政府管治等四大挑战之后,分析了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0.6、0.8、1.0和1.2个百分点的4种态势。如按1978-2002年城镇年均提供636万人就业考虑,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不宜超过0.7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2005年上半年城镇安排595万人就业,则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也是可行的。但是,对于所有4种态势,土地短缺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最后就可持续城镇化提出的政策建议包括:①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②贯彻落实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③高效利用和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孙红玲  唐未兵  沈裕谋  
本文通过对人口普查反映的各地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异性分析,认为阻碍人的城镇化看似是户籍制度实则是财政体制问题,因为在省域财政体内农村户口转入城镇早已不成问题,全国现有2.7亿农民工包括抚养人口共约4亿人不能入城,主要就是省级承包式分税制造成地方利益分割的刚性,带来中西部农村人口不能向东部城市迁徙的区域性城乡二元结构所致。据测算,这种新的二元结构致使2010年中国城镇化率滞后了29.58个百分点,相应压缩民生消费达30万亿元之巨,21世纪以来所形成的投资、CDP与财政收入、生态环境等损失约相当于半个东部地区。本文运用《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借鉴德国财政平衡方法,探求出了人均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明德  陈广汉  
运用GE指数区域分解方法和收入来源分解方法,研究2000~2009年财产性收入对于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研究发现:财产性收入倾向于扩大城镇内部收入不均和农村内部收入不均,并且在2002年以后作用逐年增强。财产性收入在大部分年份倾向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作用很小,并且这种作用在逐步减弱。另外,尽管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阻碍很大,却通过影响财产性收入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政府在鼓励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同时,要防范其过分拉大居民收入差距。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娟  张广胜  
随着经济全球化影响的加深,FDI的大量进入带动了资本、劳动力、技术、管理等一揽子要素的流动,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文章从理论上分析FDI、非农就业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并基于1988~2005年中国各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STATA10.0计量软件,建立联立方程组,运用似不相关(SURE)方法实证研究FDI、非农就业对中国城乡收入不均等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在各因素相互作用下,适度引进外资有利于缓解并缩小城乡收入不均等的,而目前非农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浩  周绿林  
文章基于静态与动态双重视角,运用泰尔指数拓展模型实证分析了1993~2009年中国30省份的卫生不均等及其演变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卫生不均等既存在着卫生物力与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内部结构不平等特征,同时还表现为城乡、不同地区的多维外部结构不平等,不同因素彼此交织,相互影响。文章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卫生不平等结构形成的内在根源,其对卫生物力不平等的影响尤为突出,而由城乡二元制度导致的不合理人口流动因素则加剧了卫生人力不平等程度。作者建议,卫生均等化与城乡、区域均衡化发展战略统筹实施,同步深化医疗卫生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的相关改革,以推动卫生均等化的纵深化和长效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宋扬  
本文运用最新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对中国机会不均等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由机会不均等导致的收入差距占总的收入差距27%以上。这一比例与世界上不平等程度最高的拉美地区类似。对于低学历的人群来说,机会不均等程度更高。在定量测量中国机会不均等程度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了三个假设:劳动力市场歧视、教育代际固化以及家庭背景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这三种渠道都是中国机会不均等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通过立法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促进公共教育资源的均等化、通过反腐败等手段规范高收入部门的用人机制以及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的方式消除外在环境差异带来的收入差距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实  魏众  丁赛  
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1995年和2002年调查数据,本文对中国居民财产分布的不均等情况进行了描述,对这一不均等状况进行了分析。本文发现,中国居民的财产分布差距出现了快速而且明显扩大的趋势,这一扩大的趋势主要来自于城乡之间差距的急剧拉大。其中,城镇公有住房的私有化过程既造成了此间城镇财产差距的缩小,同时又扩大了城乡之间乃至全国财产的收入差距;而随着土地收益的下降,土地价值在农村居民财产总值中相对份额降低,造成其原本具有的缩小全国财产差距的作用减弱。另外,本文还认为,居民的金融资产对总财产分布不平等的推动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宋扬  
本文运用最新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对中国机会不均等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由机会不均等导致的收入差距占总的收入差距27%以上。这一比例与世界上不平等程度最高的拉美地区类似。对于低学历的人群来说,机会不均等程度更高。在定量测量中国机会不均等程度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了三个假设:劳动力市场歧视、教育代际固化以及家庭背景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这三种渠道都是中国机会不均等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通过立法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促进公共教育资源的均等化、通过反腐败等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娜曼  
文章利用1989-2011年最新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微观数据,考察了我国农村家庭收入构成的演变,利用基尼系数分析了农村收入差距的发展历程,并基于回归的不平等分解方法估计了各个解释变量对农民纯收入差距的贡献。文章发现,我国农村基尼系数自2006年来已经突破了0.5,收入差距悬殊;非农收入差距对农民纯收入差距的贡献最大;教育年限、政治资本是影响农村收入差距最大的两个因素,贡献度分别为54.3%和16.4%。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晓倩  张全景  代合治  于伟  
城镇化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指标,其测定方法还不甚完善,对其进行研究成为科学评价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课题。城镇与乡村最直观的区别在于人口的集聚程度、人口的职业构成、土地的利用方式,因此,在既有城镇地域界定标准的基础上,选择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重、建成区面积比重、人均耕地面积等指标作为判断不同政区是否成为城镇地域的基本指标。通过层层设置临界值,合理地界定了城镇地域范围,并核定了城镇人口,为科学计算城镇化水平提供了依据。以曲阜市为实例,对上述标准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这种城乡划分标准合理,结果符合实际,同时计算简便,利于应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治文  韩清  
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的方法,建立一阶滞后PVAR模型,对我国8个区域2000-2012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降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变动对城镇化率的影响存在弱相关,这与通过传统的经济理论分析得出的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间为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观点不相吻合,主要原因在于地区发展情况差异、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政府转移制度不合理以及地方政府的财力与事权不匹配。加快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化,通过优化税制建立合理的事权与财权关系,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的有效...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璐琴  
近年来,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有所缩小,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差距却日益突出。国家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间的均等化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实质上最终体现的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我国很多城市都拥有相对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完全可以使其对其他资源起带动和引领功能,以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优化城镇布局,激发城镇化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