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61)
2023(10892)
2022(8621)
2021(7593)
2020(6300)
2019(13885)
2018(13768)
2017(25690)
2016(13230)
2015(14773)
2014(14310)
2013(13842)
2012(12821)
2011(11582)
2010(11909)
2009(11177)
2008(10534)
2007(9662)
2006(9040)
2005(8262)
作者
(37460)
(31464)
(31257)
(29770)
(20478)
(14825)
(14010)
(12207)
(12020)
(11269)
(10925)
(10623)
(10390)
(10273)
(9750)
(9639)
(9344)
(9250)
(9110)
(8551)
(8162)
(7535)
(7532)
(7446)
(7221)
(7206)
(6884)
(6756)
(6315)
(6212)
学科
(79230)
经济(79177)
管理(41086)
(39743)
(33038)
企业(33038)
地方(23006)
方法(21548)
中国(20750)
数学(18244)
数学方法(18116)
业经(17291)
(16849)
技术(16562)
地方经济(14279)
(13220)
技术管理(12077)
农业(11697)
(11495)
(11144)
(10672)
产业(10473)
环境(10218)
(9955)
金融(9954)
(9437)
理论(9429)
银行(9423)
(9114)
(9094)
机构
学院(192528)
大学(189991)
(92642)
经济(91055)
管理(72865)
研究(70229)
理学(62064)
理学院(61365)
管理学(60431)
管理学院(60051)
中国(52232)
(39797)
科学(39718)
(38587)
(35896)
(34461)
研究所(31039)
中心(30830)
财经(30367)
经济学(29635)
(27420)
(26853)
经济学院(26256)
(25537)
(25407)
师范(25165)
业大(24470)
(24380)
北京(24178)
财经大学(22112)
基金
项目(125980)
科学(101781)
研究(95538)
基金(91260)
(78499)
国家(77847)
科学基金(68124)
社会(65069)
社会科(61791)
社会科学(61778)
(52074)
基金项目(48044)
教育(42546)
(41192)
自然(40429)
自然科(39546)
自然科学(39539)
自然科学基金(38848)
编号(36994)
资助(34954)
(31933)
(30233)
成果(29204)
重点(28970)
创新(28910)
国家社会(27673)
课题(27262)
(27148)
发展(25434)
(25058)
期刊
(114855)
经济(114855)
研究(63430)
中国(43804)
管理(32594)
(28823)
科学(25365)
(25248)
学报(24130)
教育(21137)
技术(19756)
经济研究(19285)
大学(19207)
(18833)
金融(18833)
学学(18103)
业经(17591)
农业(16727)
财经(16070)
问题(14401)
(14208)
技术经济(13065)
科技(10738)
(9987)
现代(9966)
(9901)
商业(9670)
世界(9645)
统计(9463)
(9295)
共检索到3064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吴传清  张诗凝  
伴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采用2012—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份统计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城镇化、工业集聚及其耦合关系对长江经济带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城镇化及其与工业集聚协调发展有助于促进创新能力提升,而工业集聚对创新发展起到抑制作用。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尺度看,城镇化发展和城镇化—工业集聚耦合协调度提高显著促进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创新能力提升,城镇化发展和工业集聚推动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创新发展,城镇化进程促进长江上游地区创新发展,但工业集聚有抑制效应。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应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推动工业优化升级,促进城镇化水平和产业集聚程度协调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吴传清  龚晨  
选用空间基尼系数、θi指数、区位商三种衡量方法,测度长江经济带工业集聚水平,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工业集聚水平较高,沿线11省市已基本形成产业优势互补发展格局。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工业集聚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空间布局呈不断扩散趋势;劳动生产率、资本、创新能力是影响工业集聚的重要因素,本地市场和内需规模对工业集聚的影响力度不断增大。
[期刊] 预测  [作者] 籍磊  陈立泰  叶长华  
本文在金融集聚对城镇化影响机制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77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金融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金融发展存在空间分布的集聚特征,金融集聚对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集聚通过促进产业发展、社会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的提升、就业人口的增加以及就业人员收入的提升促进城镇化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工业发展及政府支出水平促进了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发展,而工业发展、政府支出及医疗水平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经济城镇化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骆康  郭庆宾  刘耀彬  
随着科技创新资源由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的线性模式转向合作的空间网络模式,探究其空间格局及网络结构特征,剖析空间格局及网络结构形成的原因,对区域实现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rcGIS可视化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4~2017年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格局及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呈现逐渐增强的态势,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由东向西梯次变弱,且具有明显"领导型—追赶型—跟随型"的特征;(2)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空间网络联系愈来愈密集,网络密度呈现下降趋势,网络等级、网络效率均呈现上升趋势;(3)中心度排名前十位城市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与其他城市空间网络联系较多,并在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和扮演支配者角色;(4)包含上海、苏州等33个城市的板块一属于"净溢出"板块,包含重庆、成都等26个城市的板块二属于"双向溢出"板块,包含武汉、长沙等41个城市的板块三属于"经纪人"板块,包含贵阳、昆明等29个城市的板块四属于"净受益"板块。鉴于此,从大力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核心城市科技创新驱动和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合作平台的构建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戴一鑫  卢泓宇  
利用2001—2020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的面板数据,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研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空间正相关性;(2)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有效推进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进程;(3)现阶段,基础设施投资和政府过度干预都会制约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而对外开放有助于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戴一鑫  吕有金  卢泓宇  
基于人口城镇化等6个维度共27个指标,利用熵权法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直辖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进一步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从空间视角分析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服务业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特征。(2)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推动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并且产生较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这表明服务业集聚在提高本省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同时还能够带动邻近区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3)政府过度干预不利于本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则能够推动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此,充分发挥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将服务业集聚区域作为产生城市功能溢出效应的核心区域,完善核心区域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通过溢出效应不断带动邻近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戴一鑫  吕有金  卢泓宇  
基于人口城镇化等6个维度共27个指标,利用熵权法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直辖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进一步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从空间视角分析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服务业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特征。(2)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推动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并且产生较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这表明服务业集聚在提高本省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同时还能够带动邻近区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3)政府过度干预不利于本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则能够推动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此,充分发挥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将服务业集聚区域作为产生城市功能溢出效应的核心区域,完善核心区域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通过溢出效应不断带动邻近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严翔  成长春  易高峰  柏建成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从与经济发展相关的产业、空间与人口三层面梳理、构建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融合传导机制,并基于Hansen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利用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流域城镇化与能源消费间非线性发展关系。研究表明:城镇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与生活能耗模式,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经济门槛效应。经济落后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对传统能耗依赖较小,而经济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区域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明显。进一步指出,虽然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抑制作用明显,但在人口压力及资源约束加剧的新城镇化背景下,更应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促进量的转移,更要注重质的提升,关注居民消费引导与空间紧凑布局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继续发挥规模经济的削减作用,努力实现共享经济的集约效能;各省市间则应建立互动协调机制,根据自身城镇化对能耗的影响路径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策略,这也是全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宾  杨琛  
本文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对城镇化的约束尾效模型,选取2005年至2016年的相关数据,阐述了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尾效为0.005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对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抑制,水资源短缺将是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面临的瓶颈;②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对城镇化进程的尾效为0.00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主要由于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全国,水资源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还未显现出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伟  贾敬全  殷李松  
文章基于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就业格局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是城镇化与抚养负担抑制-工业规模拉动的复杂型就业格局;城镇化对就业格局的空间效应的接收与发射显示进入了城镇化本地陷阱与竞争陷阱,后者效应为前者的2倍;接收与发射区位上均源自或发向本区,下中上游依次为60%、84%、100%和61%、71%、100%,交互方面上游与中游或下游间为空白路径,中游、下游间陷入竞争陷阱。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伟  贾敬全  殷李松  
文章基于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就业格局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是城镇化与抚养负担抑制-工业规模拉动的复杂型就业格局;城镇化对就业格局的空间效应的接收与发射显示进入了城镇化本地陷阱与竞争陷阱,后者效应为前者的2倍;接收与发射区位上均源自或发向本区,下中上游依次为60%、84%、100%和61%、71%、100%,交互方面上游与中游或下游间为空白路径,中游、下游间陷入竞争陷阱。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肖金成  黄征学  
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城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大重点任务是,提高城镇化水平,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挥城市群的集聚力和辐射力;通过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辐射带动长江下游、中游、上游三大经济区;促进城市群之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支持建制镇发挥农村地区服务中心的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徐维祥  杨蕾  刘程军  
基于长江经济带109个城市2004—2015年的专利授权量,利用泰尔指数、变异系数、探索性空间分析及面板数据门槛模型等方法,研究其创新速度的空间集聚及其门槛效应,得出结论:长江经济带创新速度的区域差异呈现"四升四降"的双M型波动下降形态;城市间有显著的正空间作用且有增强趋势;冷热点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热点区向长江中上游地区转移,冷点区向下游地区集聚;趋势面平缓,区域间的空间差异不明显,南方向上的城市实现了对北方向上城市的赶超;资本投入和信息化水平对创新速度的影响均具有显著的三门槛效应。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叶松  孙林  
协同创新是区域科技的发展方向,科技资源是协同创新的支撑。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密集,并具有高度的协同创新优势,但亟需将两种优势协同配置,形成更加高端的竞争力。为了使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本文对长江经济带的科技资源集聚和协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研究,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集聚与协同创新模型,并从政府、企业、高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促进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共同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叶松  孙林  
协同创新是区域科技的发展方向,科技资源是协同创新的支撑。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密集,并具有高度的协同创新优势,但亟需将两种优势协同配置,形成更加高端的竞争力。为了使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本文对长江经济带的科技资源集聚和协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研究,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集聚与协同创新模型,并从政府、企业、高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促进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共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