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93)
- 2023(6868)
- 2022(5068)
- 2021(4312)
- 2020(3494)
- 2019(7640)
- 2018(7483)
- 2017(15187)
- 2016(8105)
- 2015(9016)
- 2014(9286)
- 2013(8979)
- 2012(8064)
- 2011(7004)
- 2010(6920)
- 2009(6375)
- 2008(6050)
- 2007(5571)
- 2006(5230)
- 2005(4919)
- 学科
- 济(44714)
- 经济(44683)
- 管理(18751)
- 业(18393)
- 地方(16599)
- 方法(14573)
- 中国(13432)
- 农(13395)
- 数学(13302)
- 数学方法(13231)
- 企(11444)
- 企业(11444)
- 地方经济(9797)
- 农业(9629)
- 业经(9616)
- 学(7576)
- 发(7535)
- 财(7233)
- 环境(6663)
- 发展(6127)
- 展(6119)
- 产业(5931)
- 制(5918)
- 融(5690)
- 金融(5688)
- 银(5153)
- 银行(5142)
- 贸(5042)
- 贸易(5037)
- 行(4946)
- 机构
- 学院(115462)
- 大学(114247)
- 济(52684)
- 经济(51711)
- 研究(43496)
- 管理(41157)
- 理学(35274)
- 理学院(34816)
- 管理学(34179)
- 管理学院(33965)
- 中国(32299)
- 科学(26639)
- 京(24405)
- 财(22129)
- 所(21968)
- 农(20160)
- 研究所(19998)
- 中心(19426)
- 江(18868)
- 经济学(17588)
- 财经(17416)
- 范(16774)
- 业大(16675)
- 师范(16633)
- 院(16120)
- 经济学院(15999)
- 经(15889)
- 农业(15422)
- 北京(14873)
- 州(14412)
- 基金
- 项目(80421)
- 科学(64683)
- 研究(58998)
- 基金(58925)
- 家(51881)
- 国家(51501)
- 科学基金(44157)
- 社会(40443)
- 社会科(38401)
- 社会科学(38396)
- 省(32057)
- 基金项目(31043)
- 自然(26449)
- 划(26390)
- 自然科(25836)
- 自然科学(25830)
- 教育(25691)
- 自然科学基金(25324)
- 编号(23183)
- 资助(22671)
- 发(20168)
- 重点(18938)
- 成果(18203)
- 国家社会(17933)
- 部(17252)
- 发展(16776)
- 展(16548)
- 课题(16459)
- 创(16215)
- 创新(15378)
共检索到1770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治栋 司深深
文章利用2006-2015年的安徽省县域面板数据,运用OLS-FE-2SLS方法考察安徽省县域城镇化和工业集聚对县域工业增长的实际效应,旨在为县域工业发展汇聚新思路。结果表明:城镇化和工业集聚度在推动工业增长上异常显著,两者共同作用能够加强城镇化和工业集聚对县域工业增长的推进效果,但是会引起不同要素效应在区域间的差异。研究的政策启示是:为了增强城镇化、工业集聚对县域工业增长的促进作用,要注重城镇化发展质量,统筹产业发展规划和城镇布局,打造促进工业发展的产业园区,引导县域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提高城乡工业的产业关联性,促使城乡产业水平的竞争转变为垂直生产链上的相互合作,通过产业互补,支撑产业升级,进而促进县域工业的稳定增长。
关键词:
城镇化 工业集聚 县域工业增长 安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新刚 张守文 强群莉
以安徽省61个县(市)4个年份作为研究断面,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县域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ESDA方法,揭示了安徽省县域城镇化质量时空分异特征、演化及成因。研究表明:12000—2013年,安徽省县域城镇化质量逐年提升,但各县域间相对差异逐步拉大;2005年之前,县域城镇化质量增速缓慢,之后则中东部区域县域城镇化增速和质量高于其他地区;全省县域城镇化全局自相关由不显著逐步增强,出现空间聚集倾向;局部自相关不显著,仅出现少数小范围的高值和低值区。2县域城镇化整体空间格局呈现"东高西低"、"中部凸起、南北低洼"的特征;热点区格局由离散分布逐步集中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3安徽省县域城镇化发展受区域发展政策影响较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武小菲 宋雪茹 武云亮
本文采用综合指标熵值法对安徽县域就地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运用莫兰和吉尔里指数检验了安徽县域就地城镇化的空间相关性,并基于2005-2014年我国安徽60个县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对于安徽县域就地城镇化的影响。结论表明:安徽省县域就地城镇化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第二产业集聚对于县域就地城镇化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且空间溢出效应显著,第三产业集聚正向作用不明显,并提出了促进安徽县域就地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文升 姜玉培 曾菊新 王晓芳
以县市区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利用ESDA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借助Arc GIS10.0和Geo Da095i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安徽省1996—2012年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趋势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不考虑空间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收敛趋势,但OLS残差值和空间自相关模型证明安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空间依赖现象。为此,引入空间误差模型与空间滞后模型进一步开展收敛研究,证明在考虑空间因素后,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绝对β收敛的趋势,而地区间经济联系强度和隶属度的分析具体表达了县市区间的空间联系与溢出效应对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对此,应通过加强县市区间的联系与合作,调整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加速安徽省区域经济收敛进程。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池波 孟权 潘经韬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而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是产业兴旺的突破口。在剖析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上,利用2012~2016年县(市、区)面板数据测算了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度,分析了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的县域分布,并实证研究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特征,呈"中部高、东西低"的空间格局。总体上看,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显著,且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分地形看,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平原县(市)和丘陵县(市、区)经济增长依然呈倒"U"型,对山区县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素凤 Pascale Champagne 潘和平 冯南平 王洪波
利用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门槛回归方法,以工业集聚为门槛变量,实证分析工业集聚及其与城镇化的耦合效应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并将样本总体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4组检验工业集聚环境外部性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工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呈倒U型特征;工业集聚通过推动经济发展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业集聚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显著降低了环境污染水平;城镇化对工业集聚环境污染效应的门槛位置有重要影响,在四类地区中,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东部省份的门槛值明显低于其它地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吴传清 张诗凝
伴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采用2012—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份统计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城镇化、工业集聚及其耦合关系对长江经济带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城镇化及其与工业集聚协调发展有助于促进创新能力提升,而工业集聚对创新发展起到抑制作用。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尺度看,城镇化发展和城镇化—工业集聚耦合协调度提高显著促进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创新能力提升,城镇化发展和工业集聚推动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创新发展,城镇化进程促进长江上游地区创新发展,但工业集聚有抑制效应。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应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推动工业优化升级,促进城镇化水平和产业集聚程度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志海 王雅鹏
笔者利用2005年~2010年中国1550个县(市)构成的大样本面板数据,使用动态面板模型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现阶段中国县域工业化并未带动农业增长,而县域城镇化则有利于农业增长,两者并未发挥出协同效应。笔者还进一步发现,两者对农业增长影响的区域效应具有空间上的不对称性;县域工业化的负效应在时间上呈弱化趋势,而县域城镇化的正效应则显著增强。
关键词:
工业化 城镇化 农业增长 系统GMM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陈刚 尹希果 潘杨
以2000年的截面数据,实证检验我国各地区信任指数对地区工业集聚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信任指数对地区工业集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而证实了在我国,社会资本通过加速工业集聚的方式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这也进一步表明,社会资本水平上的差异是造成我国地区经济差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关键词:
社会资本 信任 工业集聚 经济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聂飞 刘海云
文章在阐述各城镇化阶段工业集聚影响城市利用外资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含城镇化门槛效应的FDI区位选择模型,运用20032013年间中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工业集聚影响城市外资的城镇化阶段性特征较为明显,且以估计的36%城镇化率为门槛值,该影响会呈现"倒U型"变化轨迹。分组回归结果表明,在较低城镇化阶段,由适度工业集聚产生的规模经济和技术溢出效应等正外部性对城市利用外资有着正向作用;而在较高城镇化阶段,由过度工业集聚产生的拥挤成本等负外部性则会对城市利用外资形成抑制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聂飞 刘海云
文章在阐述各城镇化阶段工业集聚影响城市利用外资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含城镇化门槛效应的FDI区位选择模型,运用2003~2013年间中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工业集聚影响城市外资的城镇化阶段性特征较为明显,且以估计的36%城镇化率为门槛值,该影响会呈现"倒U型"变化轨迹。分组回归结果表明,在较低城镇化阶段,由适度工业集聚产生的规模经济和技术溢出效应等正外部性对城市利用外资有着正向作用;而在较高城镇化阶段,由过度工业集聚产生的拥挤成本等负外部性则会对城市利用外资形成抑制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晶
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优质均衡的关键因素。文章选取2006-2015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运用泰尔指数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态势,合肥及皖南沿江区域是全省经济的增长极;县域经济差异在逐年扩大,北中南三大区域内的差异远大于区域间的差异,其中,皖中地区内部差异急剧扩大,是影响全省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在空间上趋于集聚,高水平集聚区位于合肥及沿江区域,低水平集聚区位于皖西北地区。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区域差异 空间格局 安徽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晶
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优质均衡的关键因素。文章选取2006-2015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运用泰尔指数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态势,合肥及皖南沿江区域是全省经济的增长极;县域经济差异在逐年扩大,北中南三大区域内的差异远大于区域间的差异,其中,皖中地区内部差异急剧扩大,是影响全省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在空间上趋于集聚,高水平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区域差异 空间格局 安徽省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徐一峰 李姚矿 曹颖
一、引言产业集群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已经引起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所谓产业集群,即以业缘关系为纽带,具有产业关联性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在特定地域集聚的现象。①发展产业集群对于地区在全球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意义重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叶林 黄震方 陈文娣 谢慧玮
选择安徽省2001-2010年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综合运用G指数、经济重心、标准差椭圆以及灰色G(1,1)模型对县域经济的空间演化进行分析预测,最后结合位序规模原理,对空间差异的机理进行分析。总体上安徽县域经济表现出微弱的空间集聚分布态势,呈现出"南北低中间高"、"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县域经济重心在117.57°~117.6°E,31.67°~31.76°N之间变动,有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标准差椭圆总体上变化幅度不大,基本上以省会经济圈为核心,范围覆盖了皖江城市带大部分地区,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北—东南格局,并且这种格局有向正北—正南方向转变的趋势。安徽县域经济满足位序规模原理,其发展状况呈低水平分散均衡型。资源禀赋与交通区位、中心城市发展状况、区域政策是导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