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331)
2023(17671)
2022(14446)
2021(13322)
2020(10954)
2019(24965)
2018(24370)
2017(45631)
2016(24595)
2015(27554)
2014(27559)
2013(26787)
2012(25017)
2011(22646)
2010(22558)
2009(20325)
2008(19930)
2007(17488)
2006(15447)
2005(13876)
作者
(68962)
(57682)
(57209)
(54537)
(36413)
(27427)
(26181)
(22449)
(22226)
(20472)
(19639)
(19561)
(18332)
(18103)
(17930)
(17801)
(17052)
(16725)
(16696)
(16465)
(14464)
(14114)
(14105)
(13321)
(13101)
(13006)
(12712)
(12564)
(11707)
(11336)
学科
(111953)
经济(111859)
管理(67194)
(63297)
(49302)
企业(49302)
方法(46061)
数学(40931)
数学方法(40466)
中国(34790)
(31178)
地方(30152)
业经(25224)
(24865)
农业(21209)
(18921)
贸易(18907)
(18799)
(18690)
(18258)
(17500)
金融(17498)
(17203)
银行(17174)
环境(16734)
(16636)
(16548)
地方经济(15780)
(15641)
技术(15607)
机构
学院(338574)
大学(337964)
(142049)
经济(139172)
管理(130060)
研究(118995)
理学(110986)
理学院(109738)
管理学(107765)
管理学院(107118)
中国(91810)
(72625)
科学(70737)
(65355)
(58261)
中心(56692)
(55000)
研究所(52557)
(52493)
财经(51025)
业大(48006)
(46593)
(46585)
师范(46129)
北京(45813)
经济学(43797)
(43734)
农业(42460)
(41881)
经济学院(39425)
基金
项目(229531)
科学(182256)
研究(170425)
基金(166117)
(144700)
国家(143489)
科学基金(123903)
社会(109767)
社会科(104172)
社会科学(104152)
(89828)
基金项目(86955)
教育(78639)
自然(77972)
自然科(76179)
自然科学(76161)
(75978)
自然科学基金(74785)
编号(69448)
资助(67609)
成果(56354)
(54079)
重点(52623)
(50615)
课题(48425)
(47820)
国家社会(46298)
创新(44783)
科研(43761)
教育部(43694)
期刊
(159870)
经济(159870)
研究(102405)
中国(75503)
(50843)
学报(50269)
(49903)
管理(49394)
科学(47287)
教育(42015)
大学(39357)
学学(36296)
(35066)
金融(35066)
农业(34849)
技术(32698)
业经(26983)
经济研究(25921)
财经(25069)
(21641)
问题(20995)
图书(20375)
(18983)
(17300)
统计(17266)
技术经济(16487)
理论(16072)
资源(15913)
(15690)
国际(15311)
共检索到5271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智颖  钱崇秀  陈苗臻  
区域均衡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基础设施建设在新时代继续助推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通过一个超边际——一般均衡模型论证了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中国31个省区市2003—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倒U型"影响,存在最优规模;城镇化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最优规模,以及最优规模下的经济增长率;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工业化、经济开放度、教育以及交易效率等水平导致了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基础设施投入质量,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冀福俊  
基于2006~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镇化的影响。结果发现,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镇化率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但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东中部地区回归系数明显低于西部地区,表明该地区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对城镇化的边际正向影响低于西部地区。这一结果表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打破政府主导的融资模式,消除障碍,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措施。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晓东  邓丹萱  赵忠秀  
本文利用我国1990~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Feder模型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从总体上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但各地强弱不一。同时交通基础设施与其他部门之间相对边际生产率的差距使其直接影响为负。将时间滞后效应纳入模型分析后证实溢出效应滞后期明显,且逐渐衰竭,在滞后4~5期时转为负向。最后,空间效应模型证实空间效应明显,但同样存在地区差异。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斌武  叶萌  庞尧  肖韩  吴杰  
通过对我国31个省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虽然近十几年中职教育发展迅速,但在区域均衡性和效率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均衡性方面,中部地区财力、物力严重匮乏,西部地区专任教师队伍有待加强;中西部发展滞后,但增速较快;人均教育资源收敛性显著,地区差异缓慢缩小。效率性方面,低效率地区普遍存在着教育辅助人员投入过度;经济发达地区财力、物力投入偏多,但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利用效率不高;西部地区学校占地面积相对较大,但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明显不足。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制定生均经费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谢童伟  余文韬  
教育不但有经济功能,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功能;随着以人为本的内涵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教育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作用越来越重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城镇化存在着全局收敛与局部收敛,而且四个区域城镇化收敛速度大致相近,因此20年来中国各省城镇化发展存在均衡趋势;教育发展对城镇化省际差距的收敛作用明显,全国模型中教育发展对城镇化省际差距收敛作用与经济增长相接近,东部、中部、东北模型中教育对城镇化省际差距收敛作用最大,西部模型中教育发展作用仅小于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外开放、交通条件对城镇化的区域收敛也都有正向作用,产业结构差异对西部和东北城镇化收敛有负面影响,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东北城镇化收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聂高辉  宋璐  
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偏向性的基础设施投资影响着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文章基于城镇化、基础设施投资驱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作用机制,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捕捉城镇化、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影响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在减弱,城镇化仅能在短期内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基础设施投资对抑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有长期作用;东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主要受经济惯性影响,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受收入差距抑制效果显著,而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能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据此,文章认为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双建设能够协调城乡资源配置,减小城乡差距,以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廖茂林  许召元  胡翠  喻崇武  
本文利用1994~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不同增长阶段中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多种检验结果表明,总体上基础设施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倒U型"特征。具体表现为,1994~1999年间,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显著但较弱的促进作用;2000~2011年间,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2012年以后,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已经不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分地区和分类别的基础设施投资也都体现出这一阶段性特征。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效应的大幅度下降,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形成实际基础设施的能力降低,而且基础设施的直接产出近年来开始下降;二是投资形成固定资本形成的比率显著降低,大量投资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三是基础设施投资主要依靠政府的直接投入或大量补助,对民间投资存在挤出效应,基础设施投资比重较大增加了全社会的资本错配程度。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林卫斌  周晔馨  苏剑  
城镇化进程既是人口由农村转移至城市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的过程,其对"生活用能需求"的影响相应地有结构效应和收入效应。文章据此构建了一个包含控制变量的城镇化率与人均GDP交互作用的"生活用能需求"模型,并运用中国2003-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初期,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对生活用能具有正效应,但会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减弱,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结构效应为负。(2)人均GDP对"生活用能需求"的正向影响在城镇化进程中也逐步减弱,但收入效应始终为正。因此总体看,城镇化会提高"生活用能需求",但这主要是由于收入水平提高的结果;仅从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慧  曾冰  
文章在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城镇化发展影响机制基础上,首先采用Moran指数对中部地区地级市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地级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进而分别建立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对中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对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但通过与普通计量回归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忽视空间因素的影响,交通基础设施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存在高估现象,此外,在影响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其他因素中,非农产业发展起到突出作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志胜  
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更大挑战在于如何实现城镇化格局的合理分布并在此过程中完成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案选择。利用2000~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规模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以及地区内部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相对于经济增长确实存在某种最优的城市首位程度,培育城市体系内部一定数量的中等城市成长为大城市对于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有利的。总体来看,现阶段中国的城镇化格局远没有达到最优的分布形态,但也未造成城市体系内部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收入分化,反而有助于抑制城市体系内部的空间不平等程度。上述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在当前中国城市规模分布最优形态尚未形成之前,渐进的户籍制度改革是必要的,但政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正  
现阶段,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其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重点所在。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流通业作为带动新型城镇化资源集聚、产业集成的重要产业,是带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基于此,文章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建立了流通产业发展与城镇化之间长期静态关系的实证模型,并使用两类估计方法对模型进行校验,最终得出结论:流通业的发展对城镇化建设具有长期的正向影响,随着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我国城镇化规模将不断扩大。此外,流通业发展对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在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差异,长期来看,流通产业贡献对城镇化建设的促进最为明显,其次是流通产业效率和流通产业规模。而从短期来看,这一顺序则恰好相反。对此,要规范流通业市场,促进流通市场发展,进而提高城镇化建设发展水平。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付新平  朱晓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和国际贸易都有着跨越式的发展,但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降本增效仍面临着巨大考验,如何有效建设交通基础设施进而引领国际贸易的发展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我国31个省(区、市)2003~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结合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和国际贸易发展的空间特征,探究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通过更换空间权重矩阵的方式对实证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表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不同地区之间的交互影响,而不是某一地区的单独作用,单一地区的投资从某种程度上还会抑制国际贸易的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斌  范姿怡  
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测度了2000-2012年中国各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基于Super-SBM模型测算了区域环境效率,并运用空间误差模型实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区域环境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省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呈逐年波动上升的趋势,地区差异明显,东部省份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地区环境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地区间呈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而新型城镇化水平积极地促进了地区环境效率的提升;FDI对地区环境效率并无显著正向效应,产业结构显著提升了地区环境效率,而政府规制、治污投资以及对外开放度会不同程度地降低区域环境的效率。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自强  周伟  
交通基础设施既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业“六要素”的一部分。通过文献梳理,在探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采用1998—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两者的互动关系假说。结果表明,1)总体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森林公园旅游发展表现为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反方向的促进作用较弱。2)分森林公园类型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仅分别与中资源比较优势区和资源利用不足型地区的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存在显著互动关系。3)分交通基础设施看,仅有公路交通建设与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存在显著正向的互动关系;1998—2007年时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反向影响不显著。4)不同交通基础设施与不同森林公园类型的交叉组合看,铁路交通建设仅在森林公园的高资源比较优势区对旅游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公路交通建设对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等级公路交通建设的影响更大。对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森林公园旅游业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自强  周伟  
交通基础设施既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业"六要素"的一部分。通过文献梳理,在探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采用1998—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两者的互动关系假说。结果表明,1)总体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森林公园旅游发展表现为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反方向的促进作用较弱。2)分森林公园类型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仅分别与中资源比较优势区和资源利用不足型地区的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存在显著互动关系。3)分交通基础设施看,仅有公路交通建设与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存在显著正向的互动关系;1998—2007年时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反向影响不显著。4)不同交通基础设施与不同森林公园类型的交叉组合看,铁路交通建设仅在森林公园的高资源比较优势区对旅游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公路交通建设对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等级公路交通建设的影响更大。对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森林公园旅游业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