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34)
- 2023(11207)
- 2022(8815)
- 2021(8003)
- 2020(6872)
- 2019(15152)
- 2018(15518)
- 2017(30974)
- 2016(16791)
- 2015(18963)
- 2014(18960)
- 2013(18953)
- 2012(17267)
- 2011(15258)
- 2010(15661)
- 2009(15197)
- 2008(15363)
- 2007(14307)
- 2006(13214)
- 2005(12136)
- 学科
- 业(85635)
- 济(77200)
- 经济(77092)
- 企(68043)
- 企业(68043)
- 管理(59969)
- 农(46064)
- 方法(30521)
- 农业(30392)
- 业经(29751)
- 财(26644)
- 中国(24201)
- 数学(22923)
- 数学方法(22824)
- 制(19349)
- 务(18801)
- 财务(18780)
- 财务管理(18763)
- 企业财务(17799)
- 技术(16412)
- 策(15553)
- 体(14832)
- 贸(14212)
- 贸易(14203)
- 易(13888)
- 划(13162)
- 和(13127)
- 地方(13020)
- 银(12485)
- 银行(12469)
- 机构
- 学院(251808)
- 大学(243526)
- 济(114052)
- 经济(112055)
- 管理(103182)
- 理学(88269)
- 理学院(87560)
- 管理学(86611)
- 管理学院(86173)
- 研究(77706)
- 中国(65554)
- 财(53939)
- 农(52467)
- 京(50122)
- 科学(42454)
- 财经(42274)
- 江(40136)
- 农业(39660)
- 所(38510)
- 经(38251)
- 业大(37852)
- 中心(36595)
- 经济学(34266)
- 研究所(33983)
- 北京(31217)
- 经济学院(31128)
- 州(31060)
- 财经大学(30557)
- 经济管理(30552)
- 商学(28721)
- 基金
- 项目(154484)
- 科学(123893)
- 研究(119127)
- 基金(113439)
- 家(95774)
- 国家(94732)
- 科学基金(83315)
- 社会(79869)
- 社会科(75367)
- 社会科学(75351)
- 省(61581)
- 基金项目(60460)
- 教育(52207)
- 自然(50112)
- 编号(50089)
- 自然科(48961)
- 自然科学(48950)
- 划(48928)
- 自然科学基金(48137)
- 资助(44530)
- 成果(39653)
- 业(36449)
- 部(35295)
- 发(34913)
- 创(34738)
- 重点(33151)
- 国家社会(33006)
- 制(32412)
- 课题(32355)
- 创新(31643)
- 期刊
- 济(138989)
- 经济(138989)
- 研究(75005)
- 农(56011)
- 中国(50477)
- 财(43148)
- 管理(40471)
- 农业(37414)
- 科学(32731)
- 学报(31213)
- 业经(29645)
- 融(29231)
- 金融(29231)
- 大学(25943)
- 学学(24962)
- 技术(22453)
- 财经(21504)
- 经济研究(20275)
- 问题(19853)
- 业(19085)
- 经(18536)
- 教育(18491)
- 技术经济(15129)
- 农村(14861)
- 村(14861)
- 农业经济(14438)
- 世界(14180)
- 商业(13847)
- 贸(13455)
- 现代(13438)
共检索到3874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吴晓华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现代化进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从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进程却仍十分缓慢,两者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的结果,又反映在近几年来前者速度的大幅度回落。因此,必须校正这种不协调,使之相互促进,开创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传江 张辉 黄云平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与东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有增无减 ,但是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而且大量过剩、非农产业规模较小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 ,是最根本的差距所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与东部地区相比呈现显著不同的特征 ,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同城镇化进程的互动关系与东部地区也不尽相同。为此中西部地区需要 :(1)推进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小城镇“三位一体”的发展 ;(2 )构建农民退出新型机制 ,打造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3)完善城市群带 ,增强城市辐射能力 ,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和产业体系 ;(4 )推进城市建设、城市经营管理市场化与资本化
关键词:
中西部地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薛骏
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之一。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只有确立城镇化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小城镇建设,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小城镇建设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
城市化 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东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由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持续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劳动力的产业和空间上的转移,使得劳力资源得以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总产出,使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邓成超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怎样进行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以及如何规避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的潜在危害,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出路,而在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上必须坚持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要经济支柱、以中小城镇为主要方向、以实行人口迁移自由为根本保证的全方位推进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 动因 实现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郝辉 刘日星 马靖芳
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非农产业较高收入的吸引和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就为什么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以及如何积极推进城镇化的建设等问题作出分析,认为走城镇化道路是吸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种战略选择。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忻怡
针对中国"农民工"现象,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无法作出合理解释,其原因是与国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步转变为城市市民不同,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分两步走。本文在对国内学者有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两阶段"转移的理论述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有效转移的思路:深刻认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长期性;逐步突破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依法保护农民工土地权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压力;积极引导农民"兼业"。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岳公正 李宝智 胡玉玲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宝元 王泽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李斌 吴书胜 朱业
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构建包含农业技术进步、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内的计量模型,利用1998-2012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形成的"推力"和新型城镇化形成的"拉力"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有显著作用,农业技术进步的"推力"由大到小依次为西部、东部和中部,而城镇化的"拉力"由大到小依次为中部、西部和东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长勇 谢云
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的进一步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加速增长,预计每年新增1300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是影响城乡经济发展的全局问题,更是影响到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