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13)
2023(14364)
2022(11789)
2021(10671)
2020(8585)
2019(19526)
2018(19310)
2017(36708)
2016(19460)
2015(21940)
2014(22065)
2013(21927)
2012(20667)
2011(19174)
2010(19460)
2009(18002)
2008(17874)
2007(15977)
2006(14932)
2005(14193)
作者
(57614)
(47888)
(47740)
(45718)
(30960)
(22916)
(21612)
(18536)
(18528)
(17049)
(16792)
(15951)
(15708)
(15630)
(15345)
(14863)
(14323)
(13898)
(13815)
(13257)
(12540)
(11734)
(11719)
(11064)
(10862)
(10853)
(10703)
(10335)
(9721)
(9508)
学科
(108701)
经济(108607)
管理(52184)
(51731)
(39865)
企业(39865)
方法(34197)
中国(33966)
数学(29699)
数学方法(29481)
地方(29416)
(27432)
业经(23604)
(19140)
(19079)
贸易(19060)
(19057)
(18976)
农业(18485)
(18456)
地方经济(17307)
(16927)
银行(16908)
(16674)
金融(16673)
(16614)
(16528)
环境(14861)
产业(14265)
(13778)
机构
大学(290824)
学院(290703)
(138221)
经济(135701)
研究(113347)
管理(105014)
理学(88241)
中国(87899)
理学院(87126)
管理学(85918)
管理学院(85320)
科学(64007)
(63523)
(60648)
(57617)
研究所(51830)
中心(48689)
财经(47372)
(45523)
(45318)
经济学(44769)
(42996)
北京(41483)
(40626)
(40059)
经济学院(39959)
师范(39683)
业大(36755)
(35772)
农业(34894)
基金
项目(181833)
科学(144489)
研究(135955)
基金(133067)
(115700)
国家(114753)
科学基金(97540)
社会(90886)
社会科(86400)
社会科学(86383)
(68521)
基金项目(68206)
教育(61095)
自然(58294)
(58054)
自然科(56964)
自然科学(56951)
自然科学基金(55991)
资助(55061)
编号(53146)
(45769)
成果(44304)
重点(41878)
(41269)
国家社会(39085)
课题(38710)
发展(37924)
(37331)
(37157)
教育部(35810)
期刊
(168111)
经济(168111)
研究(99723)
中国(65555)
(44394)
(44157)
管理(43900)
科学(41318)
学报(41004)
(33332)
金融(33332)
大学(32013)
教育(31465)
学学(29931)
农业(29844)
经济研究(28506)
技术(25929)
业经(25639)
财经(25224)
问题(22346)
(22131)
(19342)
世界(18150)
国际(17942)
(16633)
技术经济(16189)
现代(14006)
经济问题(13884)
统计(13869)
商业(13857)
共检索到4731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赵勇  
一、三元经济结构的生成与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 经济结构转换的必然选择 众多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表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关系到现代化的成败。而推进工业化的目的,就是要使异质的二元结构转换为同质的一元结构。我国自50年代以来实行的以大城市为依托的工业化道路,由于不能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居民居住方式的变迁,不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其结果只能使二元经济结构愈加强化,扩大工农差别、城乡差距,使国民经济运行难以协调,并日益趋向恶性循环。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红霞  
第一,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可能不是先消除城乡差别的问题,而是要尽快消除城和镇的二元差异问题,以有利于人口和城镇科学合理布局。中国不仅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差别,而且在大城市和小城镇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差别(突出表现在就业机会、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方面)。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和小城镇二元差别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口的有序流动,进而加剧了人口分布的不合理性。而且,客观来讲,"城""镇"差别的存在也是造成当前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徐平  
本文认为 ,农村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村人口非农化转移的有效途径 ,它能够缓解资金与城镇就业的压力 ,城镇的“增长极”效应也可促使农村区域经济的增长 ,城镇化还可推动土地和农业的现代化。但是 ,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提出了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 1)确立以农村城镇化为重心 ,全面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战略 ;( 2 )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 ,确定可供选择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 3 )完善城镇的功能与架构、增强城镇张力 ;( 4)深化改革 ,促进小城镇发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毛锋  张安地  
本文阐述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目标;针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和现存的城乡、工农和贫富差异滞胀及"三农"问题困惑,提出了以加强小城镇建设为轴心的"三元结构"发展模式;此后,提出了发展小城镇,实现"三元结构"发展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朝尊  曹新  
中国三元结构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机理张朝尊,曹新中国农村工业的蓬勃发展,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很显然,农村工业的异军突起,已构成中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单元结构,这意味着中国传统的二元结构经济格局已被突破,标志着三足鼎立的传统农业、农村工业...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谢冰  王科  
区别于发展经济学理论上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国形成了特有的三元经济结构。与之对应,社会学界提出包括农民、市民和乡镇企业农民工(城市农民工)在内的新(旧)三元社会结构。在传统城镇化下,三元经济结构得到改善,但三元社会却存续并以新面貌出现,其根源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新型城镇化有望加速三元社会的转型。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林刚  
1 中国近代以来的状况不完全符合刘易斯“二元经济论”的前提和条件。 2 长江三角洲现代化过程中呈现的不是传统与现代部门截然对立的二元现象 ,而是在传统部门中分化出与现代经济密切相关的新型成分 ,呈现出“三元结构”。 3 “三元结构论”讨论的是现代部门无法吸收庞大的传统部门劳动力前提下的经济发展问题 ,认为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补互动。通过三元结构 ,中国经济现代化途径不是单向的现代部门取代传统部门 ,而是多方向的、特别是通过传统部门自身的现代化来消化劳动力 ,通过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协调发展提高全社会的现代化水平。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忠玉  肖宏伟  
本文采用空间杜宾模型针对2005—2015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就城镇化发展及其他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测算,并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够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0.25%,但对相邻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带来相邻地区经济减少0.49%。"十三五"时期及中长期亟须区域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新型城镇化在新常态下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忠玉  肖宏伟  
本文采用空间杜宾模型针对2005—2015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就城镇化发展及其他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测算,并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够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0.25%,但对相邻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带来相邻地区经济减少0.49%。"十三五"时期及中长期亟须区域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新型城镇化在新常态下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国刚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从以工业经济为主要推动力转变为工业经济和城镇经济共同推动的过程。它的内在根据是,在通过工业化解决了"吃、穿、用"之后,要有效解决目前严重短缺的"住、行、学"等问题,加快发展城镇经济。解决"住、行、学"问题,既是城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在温饱型小康基础上实现全面小康的主要内容,还是保障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发展城镇经济有一系列新问题需要研究,其中包括:衡量城市经济发展的中心指标,加大消费性投资的价格效应和产能效应,加大消费性投资与城市政府的财力关系,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经济标准等等。城镇经济发展将是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必然引致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一系列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金连春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报告》引人注目地首次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工业化需要集聚状态,只有人类经济社会活动集中才会降低工业生产的成本,才会形成集聚效应。因此,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了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离开了工业化,城镇化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发展第三产业,必须依托城镇化。随着社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黎明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要实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只有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 ,则要以制度创新为中心 ,走政府主导型的城镇化道路。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明华  盛世豪  白小虎  
城乡二元结构同时并存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二元结构之间的差距会缩小,并且逐步向着一体化的一元结构转型。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二元结构不但没有弱化,反而有强化的趋势,而且产生了以城市农民工为第三元的三元社会结构,从而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现在是到了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结构转型和城乡协调一体化的时候了。而要实现结构的转型,最有现实可能,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要通过实现国民待遇、降低城市化门槛等途径,首先解决第三元的结构转型问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孔令刚  程必定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转型视角下社会结构和关系的再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未来一段时间城镇化努力方向。基于中国城镇化的实践与反思,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是城镇化的核心内涵,其演化路径显示中国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两次转型:一是人口转移型的城镇化,强调的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空间转移,这是城镇化的初级形态;二是结构转换型的城镇化,强调的是区域经济社会结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这是城镇化的高级形态。中国城镇化已进入发展转型的新阶段,人口转移型的城镇化向结构转换型的城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修岩  李松林  秦蒙  
什么样的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地区经济效率的提升?其效应在不同地理尺度上是否存在差异?本文运用校正后的夜间灯光数据度量了地区经济效率,并对城市内部、市域以及省域3个地理尺度上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测度,进而考察了城市空间结构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尺度差异。研究发现,在城市内部和市域等较小的地理尺度上,单中心的空间结构能够提高城市经济效率,而在省域这一较大的地理尺度上,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更能促进本地经济效率的提升。上述发现对Glaeser等(2015)提出的"中国到底应选择单中心巨型城市,还是多中心城市网络占主导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