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29)
- 2023(13390)
- 2022(11056)
- 2021(10237)
- 2020(8579)
- 2019(19559)
- 2018(19161)
- 2017(37063)
- 2016(19510)
- 2015(22058)
- 2014(21634)
- 2013(21536)
- 2012(19376)
- 2011(17760)
- 2010(17756)
- 2009(16567)
- 2008(15878)
- 2007(13812)
- 2006(12409)
- 2005(11259)
- 学科
- 济(105909)
- 经济(105818)
- 管理(54193)
- 业(51642)
- 方法(43790)
- 企(40213)
- 企业(40213)
- 数学(40204)
- 数学方法(39651)
- 中国(26731)
- 农(23509)
- 财(21339)
- 地方(21196)
- 业经(18815)
- 贸(18610)
- 贸易(18600)
- 学(18290)
- 易(18132)
- 农业(16161)
- 制(15409)
- 环境(13888)
- 融(13585)
- 金融(13583)
- 地方经济(13567)
- 银(13280)
- 银行(13243)
- 行(12734)
- 发(12469)
- 和(11797)
- 理论(11735)
- 机构
- 大学(289206)
- 学院(287679)
- 济(137440)
- 经济(135312)
- 管理(110396)
- 研究(103217)
- 理学(96186)
- 理学院(95154)
- 管理学(93457)
- 管理学院(92951)
- 中国(78909)
- 科学(60474)
- 京(60165)
- 财(57976)
- 所(51833)
- 农(49125)
- 研究所(47411)
- 财经(47068)
- 中心(45088)
- 经济学(44795)
- 经(43133)
- 业大(42726)
- 经济学院(40205)
- 江(39926)
- 农业(38558)
- 北京(38177)
- 院(36474)
- 财经大学(35144)
- 范(34354)
- 师范(33929)
- 基金
- 项目(194275)
- 科学(154264)
- 基金(146386)
- 研究(135244)
- 家(129910)
- 国家(128957)
- 科学基金(110335)
- 社会(92383)
- 社会科(87938)
- 社会科学(87916)
- 基金项目(76176)
- 省(72306)
- 自然(71224)
- 自然科(69703)
- 自然科学(69683)
- 自然科学基金(68503)
- 划(61816)
- 教育(61315)
- 资助(61262)
- 编号(50120)
- 部(44023)
- 重点(43819)
- 发(42255)
- 国家社会(40557)
- 创(40200)
- 成果(39164)
- 教育部(38046)
- 创新(37826)
- 科研(37347)
- 人文(36622)
- 期刊
- 济(148412)
- 经济(148412)
- 研究(87143)
- 中国(52941)
- 学报(46590)
- 农(44256)
- 科学(43695)
- 财(42916)
- 管理(41763)
- 大学(35608)
- 学学(34186)
- 农业(29874)
- 经济研究(27308)
- 融(25544)
- 金融(25544)
- 财经(24641)
- 技术(24118)
- 经(21370)
- 业经(21131)
- 教育(20570)
- 问题(19415)
- 统计(17595)
- 贸(17140)
- 业(16717)
- 技术经济(16451)
- 世界(16101)
- 策(15696)
- 国际(15376)
- 决策(14045)
- 商业(13472)
共检索到4244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文雯
城镇偏向的规模性收入分配和资本偏向的功能性收入分配是中国分配制度的两个突出特征。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从上述两个特征入手,实证分析了城镇偏向和资本偏向的分配模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城镇偏向的规模性收入分配对中国经济增长没有确切的作用方向,但是从各区域来看,城镇偏向的规模性收入分配可以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资本偏向的功能性收入分配无论是对全国还是对区域经济增长都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但其影响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减弱。
关键词:
收入分配 城镇偏向 资本偏向 经济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郑东雅 皮建才
1998-2007年对中国来说是比较特殊的阶段,连续数年经济增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现有文献认为这个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要素(特别是资本)的贡献,而技术进步的贡献较少。通过考察提高资本边际产出的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本文认为这个阶段的经济增长是由资本从轻工业转移到重工业带来的。从理论研究来看,提高资本边际产出的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会加快投资增长、降低消费占比以及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从经验研究来看,仅考虑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根据校准的参数进行模拟的人均产出增长率路径和中国的实际路径平均拟合度为75%。这意味着1998-2007年中国存在资本偏向型经济增长。
关键词:
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郑东雅 皮建才
1998-2007年对中国来说是比较特殊的阶段,连续数年经济增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现有文献认为这个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要素(特别是资本)的贡献,而技术进步的贡献较少。通过考察提高资本边际产出的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本文认为这个阶段的经济增长是由资本从轻工业转移到重工业带来的。从理论研究来看,提高资本边际产出的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会加快投资增长、降低消费占比以及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从经验研究来看,仅考虑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根据校准的参数进行模拟的人均产出增长率路径和中国的实际路径平均拟合度为7
关键词:
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贯春 司登奎 刘芳
通过构建一个包含银行和生产性企业的两部门增长模型,本文系统考察人力资本偏向金融部门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增长,并利用2008年中国经济普查数据、2003-2015年地级市数据及2011-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开展实证检验。理论分析表明,人力资本在金融部门与实体部门之间的配置结构对实体经济增长存在两种效应,依次为资本"挤入"效应和创新"挤出"效应,进而导致人力资本配置情况与实体经济增长率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随后,计量结果为上述理论推断提供了系列经验证据,且机制检验证实人力资本配置到金融部门有助于促进信贷规模扩张。特别地,反事实框架的测算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有效配置将提升实体经济增长率约0.45%,而且贡献率随经济发展更加凸显。本文结论表明,应理性看待人力资本向金融部门的不断聚集,不以简单线性关系进行判断,要综合权衡资本"挤入"效应和创新"挤出"效应的相对重要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沈春苗 董梅生 陈东
该文把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偏向纳入三部门均衡的动态分析框架,证明了政府增加高级基础设施投资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当一般性基础设施投资的产出弹性处于上升通道时,政府增加对高级基础设施投资短期内会抑制经济增长,长期内却会促进经济增长。该文用省际面板数据对模型结论进行SYS-GMM检验,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和中部地区,高级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增长呈"U型"特征,在东部地区呈"倒U型"特征。说明当前继续增加高级基础设施投资将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有利,而对东部地区不利;如果东部地区希望通过增加高级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一般性基础设施投资的产出弹性。以上结论既为"林毅夫命题"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烨丹 范云芳
文章对我国是否属于出口偏向型经济增长及该增长模式能否引起国民福利下降进行研究。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度技术进步方向并用以测度偏向型经济增长方向,结果发现,我国经济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出口偏向型增长,而引进资本等因素已使技术进步逐步朝偏向资本过渡。运用拉斯帕尔氏公式测算后发现,过去的大多年份我国贸易条件指数低于100,表明技术偏向于劳动的出口偏向型增长事实上降低了国民福利,虽然用人均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度量的福利总体水平在上升,近十几年该指标下降幅度趋于平缓,但采用引进碳排放等因素计算的综合福利绩效指标却持续降低。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雷钦礼 徐家春
本文在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的假定下,分析了技术进步偏向、要素投入偏向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978—2012年期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约2.10%,技术进步总体上呈现偏向资本的趋势,要素配置总体上也同样呈现出偏向资本的趋势,两者的方向基本一致。技术进步偏向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由期初的促进转变为抑制,要素配置偏向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在2004年以前为正值,2004年以后变为负值,即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是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投入偏向两者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交互效应却由抑制逐渐转变为促进,表明我国技术进步与要素配置逐渐由不匹配转为匹配,我国的技术进步正朝着适宜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技术进步偏向 要素配置偏向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钟世川
基于要素增强型生产函数构建技术进步偏向对就业增长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利用1987—2013年中国制造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制造业部门中资本与劳动之间呈互补关系;1987—2013年整个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是偏向资本的,并且其各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基本偏向资本;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对整个制造业就业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但与1987—1999年相比,2000—2013年技术进步偏向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明显下降;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资本替代劳动特征,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进步对劳动的替代较小,而工资上涨进一步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时磊 田艳芳
收入不平等已成世界性趋势和难题,严重的收入不平等引发的政策转向正在撕裂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收入不平等也不断加剧。长期的、持续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义,为探究收入不平等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提出收入不平等负向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公共支出结构偏向"机制:一个国家(地区)收入分布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阶层、部门分裂,不同阶层、部门为了公共支出合意结构而竞争,迫使政府削减必要的但不被关注的支出,而这可能降低社会治理能力,进而危害长期经济增长。本文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收入不平等初始程度显著降低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郭娟娟 李平
使用1996-2013年SITC—3分位的跨国数据,测算29个国家的出口技术复杂度,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算技术进步方向,将两者分别量化纳入分析框架,得到以下结论:在基准回归中,控制出口技术复杂度与偏向型技术进步的交互项作用后,出口技术复杂度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分区域估计结果显示,出口技术复杂度引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具有国别差异性,发达国家出口技术复杂度通过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发展中国家,其中适宜性技术进步理论是解释这一现象的主要依据。
关键词:
出口技术复杂度 偏向型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榕芳 詹新宇
协同实现“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地方政府的施政目标。本文结合增长目标管理,考察地方政府经济增长压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基于2003—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压力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U型关系。机制分析表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偏向差异是引发该非线性关系的主要原因。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增长压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提升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均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机理提供了新视角,为更加全面理解地方政府经济增长激励提供新的经验证据,研究结论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照侠 龚敏
在存在财政支出偏向的视角下考察收入不平等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首先通过建立数理模型,从理论上说明收入不平等、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出偏向三者之间的关系。随后,通过建立面板计量模型进行经验研究,检验理论模型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其一,当政府存在财政支出偏向时,收入不平等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有正向效应;其二,财政支出增加总体上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但不利于收入不平等程度的缩小。收入不平等程度过高是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治理中国经济结构失衡要求调整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适当减少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增加公共福利性支出,扭转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的城市偏向政策。
关键词:
收入不平等 经济增长 财政支出偏向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慧卿 郝枫
本文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推导要素份额决定方程,在统一框架下考察要素价格、技术偏向及经济增长等多层级因素的影响,借助统计分解方法揭示我国要素份额变动的主导力量,并剖析其时间变化与空间差异。研究发现:面板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十分稳健,要素比价上升导致劳动份额下降,这是由我国替代弹性小于1决定的;无论全国还是各省区,要素价格始终是要素份额变动的主导力量;经济增长对劳动份额影响为负,但其退居次要因素、且存在区域分化;技术偏向影响持续提高,成为重要的辅助因素。为改善我国要素分配结构,政策调控应以推进要素市场深化改革为根本抓手,并注重区分主导因素的时空差异。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毛德凤 彭飞 刘华
企业投资结构的优化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对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利用《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投资的税收激励政策调整的自然实验机会,基于全国工商联2006—2012年民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倍差法详细研究了税收激励对民营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税收激励有效推进了企业新增总体投资水平,相当于在改革前的平均水平上提高了36.9%,但是对研发投资的贡献相对较弱,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贡献不显著。这些特征表明税收激励对企业投资结构偏向的优化作用尚处于发展阶段。(2)投资增长效应呈现显著的区域和行业异质性。本文的结论不仅丰富了民营企业投资增长的税制根源研究,也为优化企业投资结...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闵锐 谢雨濛 黄炜虹 吴清华
文章以代表性粮食品种稻谷为研究对象,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与中国23个稻谷主产省份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判断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偏向及其增长路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稻谷生产主要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较为稳定,观察期内劳动力、农业机械与化肥产出弹性均值分别为0.066、0.050和0.005,其他要素整体趋势波动较大,均值为-0.459。各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强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农业机械、劳动力投入和其他要素间替代关系显著较强,化肥与劳动力之间替代关系较弱。不同功能区稻谷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始终高于土地生产率,数值差异明显。因此,中国稻谷生产已从土地生产率导向路径转向劳动生产率导向路径,应根据生产要素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因行施策选择适合的粮食生产技术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