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96)
2023(14844)
2022(12019)
2021(10617)
2020(8920)
2019(20083)
2018(19922)
2017(37805)
2016(20428)
2015(22968)
2014(22902)
2013(22209)
2012(20593)
2011(18723)
2010(18886)
2009(17723)
2008(17128)
2007(15555)
2006(14194)
2005(13210)
作者
(59813)
(50151)
(49879)
(47553)
(31876)
(23767)
(22537)
(19267)
(19118)
(17761)
(17408)
(16826)
(16540)
(16090)
(15799)
(15496)
(14785)
(14487)
(14434)
(14337)
(12848)
(12263)
(12239)
(11589)
(11347)
(11134)
(11104)
(11017)
(10142)
(9976)
学科
(101262)
经济(101144)
管理(59161)
(50182)
(40595)
企业(40595)
方法(30022)
中国(28421)
地方(26651)
数学(25803)
数学方法(25532)
(24414)
(22108)
业经(22010)
(21548)
(20345)
(16988)
农业(16135)
地方经济(15128)
环境(14813)
(14469)
(14461)
金融(14453)
银行(14432)
(13840)
理论(13743)
(13436)
产业(13028)
(12510)
体制(12481)
机构
学院(293626)
大学(292924)
(126379)
经济(123536)
研究(107865)
管理(104040)
理学(87961)
理学院(86868)
管理学(85286)
管理学院(84731)
中国(80774)
科学(64487)
(63402)
(59661)
(54569)
研究所(49090)
(48763)
中心(48057)
(47045)
财经(46044)
(41458)
业大(41415)
经济学(40240)
(40077)
北京(39857)
(39700)
师范(39630)
农业(37850)
(37125)
经济学院(35743)
基金
项目(191880)
科学(150674)
研究(141624)
基金(137565)
(120257)
国家(119247)
科学基金(101558)
社会(91738)
社会科(86831)
社会科学(86812)
(76100)
基金项目(72243)
教育(64229)
(63242)
自然(62833)
自然科(61294)
自然科学(61273)
自然科学基金(60130)
编号(56485)
资助(55068)
成果(47074)
重点(43958)
(43388)
(41636)
课题(41308)
(39124)
国家社会(38704)
(38300)
创新(36888)
教育部(35672)
期刊
(154954)
经济(154954)
研究(94972)
中国(64906)
(47464)
(45915)
学报(45889)
科学(42404)
管理(41219)
大学(35156)
学学(33214)
教育(32187)
农业(30251)
(28468)
金融(28468)
技术(26522)
经济研究(25045)
财经(23968)
业经(23267)
问题(21343)
(20936)
(15507)
技术经济(14681)
(14168)
现代(14072)
(13981)
世界(13555)
(13460)
统计(13085)
资源(12553)
共检索到4622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翔  鱼腾飞  程慧波  
城镇体系结构是城市化格局及演化的基本框架。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为例,利用甘肃段41个县及以上城镇统计资料,结合相关分析模型、分形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及与城市化的定量关系入手,探讨了城镇体系结构基本特征以及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机制,得到以下结论:①甘肃段城镇体系结构以2002年为转折点,进入第二阶段的倾斜发展,其特征表现为:等级规模不服从位序-规模法则,属典型首位分布;等级规模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单核心增长格局发生分异;空间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呈点轴空间分布格局。②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城市规模的大小(与城市规模呈对数关系),还取决于等级规模结构的均衡性(其对数与不均衡指数成线性关系),同时,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影响其发展的进程。并藉此探讨了甘肃段城镇体系及城市化未来发展方向与策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方创琳  鲍超  申玉铭  
论文以西北干旱区陇海兰新经济带城市为例,分析了城市水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短缺程度,认为绝大多数城市“缺水又费水”,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旱生性”。在水资源约束下,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城市的发育程度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城市,也落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略好于西部地区城市,但明显好于西北地区城市,城市扩张的总体特征表现为以总量扩张为主,“农转非”空间和用地拓展空间大,以高耗低效扩张为主,水土资源投入产出效益普遍低下,城市发展处在主要依靠资源开发拉动经济增长的低级阶段,扩张质量有待提高。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外部推动性。未来20a,在水资源短缺的继续约束下,经济带城市扩张步伐将比较缓慢,扩张幅度将不会有大的变化。表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治寇  
一、甘肃械镇体系结构现状及特点 甘肃现有各级各类城市12个,建制镇174个。按城镇行政职能结构分,有地级市5个(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嘉峪关),县级市7个(西峰,平凉,武威,张掖,酒泉,玉门,临夏)。县治所在城关镇68个。 1.各级城市职能单调,以专业化和高度专一的原料开采加工型城市所占比重较大。经统计,甘肃12个市中,除兰州(以机械、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岳文泽  徐建华  颉耀文  
文章通过计算甘肃省城镇体系的首位指数、不平衡指数及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分维数,讨论了甘肃省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的特点;用城镇密度、关联维数分析了甘肃省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指出了目前城镇体系的特征:首位度过大;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出现断层,联系不畅;空间布局小集中、大分散;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力较弱,大城市没有发挥应有的辐射作用;城镇体系结构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显著。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城镇体系结构特征形成的内在机制,最后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甘肃城镇体系发展的相应对策:大分散,小集中,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坚持分散化的道路,完善城镇空间结构;大力促进农村小城镇的发育。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马子量  郭志仪  
基于甘肃省1991-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产业结构变迁与城市体系结构演变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甘肃省产业结构变迁与城市体系结构演变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区域第二、三产业比重的提高使城市体系中高位序的中心城市规模扩张快于中小城市,而城市体系结构的规模集中并未对产业结构变迁产生推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谢守红  吴社丽  
文章选取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发展模型研究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都不高,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长江经济带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稳步上升,经历了从濒临失调到勉强协调再到初级协调的转变;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发展度差异明显,下游地区明显高于中游和上游地区,下游地区处于初级协调状态,中游和上游地区长江经济带处于濒临失调状态;上海和贵州的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超前于新型城镇化水平,其余各省市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滞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安爽  于志远  
通过运用耦合模型、综合指标评价法、熵权法、描述性统计等方法,对天水市2009—2015年城市经济、水环境压力、大气环境压力之间交互耦合关系、耦合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经济效益呈增长趋势,具有阶段性;水环境压力持续增长,城市用水普及率增压效应增强;大气环境压力先降低后增加,烟粉尘、二氧化氮是主要增压因子,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局部影响作用强;(2)城市经济与水环境压力、大气环境压力二元耦合协调度处于低水平,呈升高趋势,趋于不理想状态;(3)2009—2015年三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较低,城市经济不良影响存在,局部年份减弱,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压力增长趋势明显。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马利邦  牛叔文  李怡欣  
通过构建城市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指标体系,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甘肃省1990-2006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演化的趋势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城市化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都呈线性增长,协调发展度指数也呈现一种线形的上升趋势。从城市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曲线看出,2003年以前城市化发展滞后于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甘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一直以中低度协调为主。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环境也会有所改善,两者的耦合关系才会逐渐增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华飞   章雷敏   郑新宇  
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优化相互影响,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份2014—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分别测算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综合指数,并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探究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各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均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且存在“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2014—2019年,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从0.563 0上升到0.698 7,由“勉强协调”发展为“初级协调”水平。(3)时间上,两者间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具有非均衡性特征,2014—2017年提升较快,2017—2019年提升趋缓;空间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逐级递减且较为明显的区域块状集聚特征,区域间差距在缩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华飞   章雷敏   郑新宇  
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优化相互影响,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份2014—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分别测算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综合指数,并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探究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各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均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且存在“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2014—2019年,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从0.563 0上升到0.698 7,由“勉强协调”发展为“初级协调”水平。(3)时间上,两者间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具有非均衡性特征,2014—2017年提升较快,2017—2019年提升趋缓;空间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逐级递减且较为明显的区域块状集聚特征,区域间差距在缩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万永坤  董锁成  
国内外对环境质量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都是从经济发展或人均收入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忽略了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质量之间的互相影响,而且也没有揭示出二者相互作用的机理。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来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质量互相耦合的机制与演变机理,并以甘肃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产业结构调整虽然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而且不同产业由于性质差异对于环境产生压力也各不相同,因此,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实现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彦彭  张高峰  
本文依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针对商业集聚与城镇化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进而构建了耦合模型,运用中原城市群河南省域内的17个省辖市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河南17个省辖市商业集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心-外围"结构,外围城市规模过小,集聚效应未能充分发挥。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建兵  祝伟  田青  
水土保持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使用甘肃省1990—2007年的农村经济和水土保持指标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耦合度评价,发现甘肃省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同步,进一步通过耦合协调度分析,得出通过整合一切可利用物力与人力资源,全面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可以促进甘肃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存刚  王宁  
以黄河干流经过的甘肃省4个市(州)为例,构建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文化产业耦合协调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2011—2019年各市(州)经济、生态、文化三极的发展水平。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分析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各市(州)三大系统协调演化关系。研究发现,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基本形成了兰州领先带动,白银市、临夏州和甘南州追赶超越的“一强三弱”发展格局。兰州市经济、生态、文化三极之间呈现高度协调的关系,其他三个市(州)处于基本协调状态,有小幅上升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不能很好地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制约整体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坚持生态优先、树立文化品牌和发挥经济带联动优势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秀平  张大成  
文章通过分析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发展机理,借鉴已有的耦合理论研究,构建了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和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熵值法确定其权重,以兰州市为例,对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测评。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二者的发展存在高度相关的耦合关系,并且协调水平和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但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整体上要高于旅游经济,受旅游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增长速率逐渐趋缓,整体处于低水平协调,仍未完全建立起融合协调发展的促进关系。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对旅游经济的扶持,推动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