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39)
2023(14329)
2022(12246)
2021(11154)
2020(9761)
2019(22289)
2018(21976)
2017(41631)
2016(22955)
2015(25685)
2014(25510)
2013(24952)
2012(22662)
2011(20168)
2010(19762)
2009(18098)
2008(17612)
2007(15605)
2006(13253)
2005(11231)
作者
(67855)
(56975)
(56655)
(53871)
(35939)
(27687)
(25785)
(22498)
(21625)
(20168)
(19346)
(19262)
(18028)
(17917)
(17627)
(17558)
(17508)
(16931)
(16462)
(16408)
(14266)
(13824)
(13648)
(13015)
(12946)
(12632)
(12544)
(12540)
(11583)
(11562)
学科
(91879)
经济(91779)
管理(63048)
(61758)
(49566)
企业(49566)
方法(45952)
数学(41315)
数学方法(40819)
(26134)
(24204)
中国(22769)
地方(20857)
业经(19736)
(19733)
农业(17691)
(17627)
贸易(17624)
(17120)
(15502)
财务(15461)
财务管理(15428)
(15028)
企业财务(14628)
环境(14100)
技术(13793)
(12923)
理论(12462)
(12340)
银行(12276)
机构
学院(320435)
大学(319760)
(127416)
管理(125056)
经济(124881)
理学(109706)
理学院(108439)
管理学(106356)
管理学院(105768)
研究(105069)
中国(77218)
科学(69693)
(65563)
(64349)
(55746)
业大(55646)
(53811)
农业(51207)
(51063)
中心(50854)
研究所(49794)
财经(45733)
(41618)
(40732)
师范(40135)
北京(39110)
经济学(39037)
(37779)
(37674)
(35955)
基金
项目(230677)
科学(180766)
基金(168205)
研究(158858)
(149927)
国家(148705)
科学基金(127061)
社会(101340)
社会科(96151)
社会科学(96120)
(93513)
基金项目(90282)
自然(86179)
自然科(84230)
自然科学(84199)
自然科学基金(82688)
(77797)
教育(73299)
资助(68335)
编号(62669)
重点(52464)
(50007)
(49269)
成果(48610)
(48038)
科研(45832)
计划(45425)
创新(45026)
课题(42856)
大学(42111)
期刊
(128504)
经济(128504)
研究(80815)
学报(59773)
(56805)
中国(56620)
科学(51320)
大学(43685)
(43659)
管理(41928)
学学(41716)
农业(38269)
教育(26960)
技术(26959)
(25062)
金融(25062)
业经(22719)
财经(21649)
(20571)
经济研究(20475)
(18479)
问题(17633)
(17324)
统计(16754)
资源(15856)
业大(15733)
科技(15617)
技术经济(15483)
(15407)
图书(14911)
共检索到4475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永梅  方晓伟  
文章以浙江地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35~59周岁的城镇中青年人是否愿意延迟退休年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就业状况对延迟退休意愿的影响最显著;在单位处于中层职位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延迟退休的意愿更强烈;机关事业单位的劳动者更倾向于延迟退休;女性比男性的延迟退休意愿更强;人力资本状况、年龄、工作满意度对延迟退休意愿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永梅  方晓伟  
文章以浙江地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3559周岁的城镇中青年人是否愿意延迟退休年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就业状况对延迟退休意愿的影响最显著;在单位处于中层职位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延迟退休的意愿更强烈;机关事业单位的劳动者更倾向于延迟退休;女性比男性的延迟退休意愿更强;人力资本状况、年龄、工作满意度对延迟退休意愿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倩倩  陈鹏军  
针对中国现行男女差龄退休制度,本文以2014年"退休年龄问题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在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青海、西藏、海南、台湾、香港和澳门除外)进行的问卷调查得到的3 889个样本为研究对象,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人、家庭、工作和其他四个角度研究了中国城镇职工同龄退休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性别和年龄对男女同龄退休意愿有显著影响,女性比男性反对同龄退休的比率更高,并且持反对态度的几率将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提高;婚姻状况、家庭负担、月收入水平、岗位性质和工作满意度等因素与职工同龄退休意愿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延迟退休意愿及其相关因素对同龄退休亦存在显著影响。因此,本研究为延迟退休方案的制定和保护女性劳动就业权益,维护性别平等和女性平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路春艳  张景鸣  
文章基于全国城镇职工的问卷调查,通过列联表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经济特征和工作特征4方面分析了不同职工群体延迟退休意愿。结果显示身体健康、学历高、收入高、岗位级别高的高资本存量职工更愿意延迟退休。进一步采用Logistic模型深入研究不同因素对延迟退休意愿影响的大小和程度,全样本和分样本的回归分析结果都显示出学历越高、健康状况越好、岗位级别越高的城镇职工越愿意延迟退休。因此,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要考虑健康状况、岗位级别和学历等有显著影响的因素,统筹兼顾不同群体利益,达到相对公平,以期得到社会公众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鹏军  张寒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研究我国职工的延迟退休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结论表明女性职工、有配偶职工、企事业单位职工、体力劳动者及非领导岗位职工对延迟退休的抵触态度较为强烈,身体健康状况越好、家庭需要抚养的人口数越少、收入水平越高,以及感受工作强度与压力越小、对工作或岗位越喜欢、对工作环境与工作待遇越满意的职工就越能接受延迟退休政策。据此建议:在实施延迟退休政策之前应提高职工的收入水平,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降低职工的工作压力,提高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透明性;在启动延迟退休改革时,应兼顾各方诉求,采用渐进的、灵活的、能够体现职工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权的退休制度设计。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竹  陈鹏军  
本文基于2006~2017年行业面板数据对延迟退休是否会挤占青年人就业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延迟退休在大多数行业中并不会对青年人就业产生显著影响,而在少数几个有影响的行业中,延迟退休反而会促进青年人就业率的提升。这一结论有别于当前理论界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也为我国延长退休年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军  王广州  
文章利用全国调查数据,从微观视角分析中国城镇劳动力的延迟退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劳动力理想退休年龄的均值为54.88岁,低于法定退休年龄,总体呈略微提前退休的倾向;(2)劳动力延迟退休意愿普遍不高,具有延迟退休意愿的比例仅为15%左右,其中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白领"和中等收入群体为典型特征的中产阶层延迟退休意愿最低;(3)男性65岁和女性60岁是当前各自意愿延迟退休年龄的上限,推行男女同龄退休的时机尚不成熟;(4)在影响延迟退休意愿的诸多因素中,现有养老保险制度会抑制劳动力的延迟退休意愿,而良好的健康状况、较高的工资收入和较好的家庭福利水平则会对延迟退休意愿提升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邹铁钉  殷伟策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隔代照料文化、干中学效应与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OLG模型,用于考察延迟退休对青年人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延迟退休对时间投入和物质投入两种形式隔代照料的抑制和促进作用,通过影响个体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家庭生育数量与质量之间的替代关系,从就业意愿、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三个维度改变青年人的就业处境。随着延迟退休力度的加强,青年人的就业能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动趋势,就业意愿与就业机会则在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养老保险制度介入后,并没有改变延迟退休对青年人就业的影响方向,只是不同制度安排下对三个分维度的影响出现了分化。其中,现收现付制下的就业意愿与就业机会要高于基金制,而基金制下的就业能力要高于现收现付制。幼儿照护支持体系不到位以及相关服务市场发育滞后,是协调老年人延迟退休与青年人就业关系的制约因素。从制度、政策和服务市场体系建设角度为青年人生育提供支持,是提升延迟退休政策效果、改善青年人就业处境的探索方向。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凤芹   王美甜   毕蕾  
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了延迟退休对青年人就业产生挤入效应的两条途径,并基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延迟退休对青年人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延迟退休不仅不会挤出青年人就业,反而会对其产生挤入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男性青年人,延迟退休对女性青年人就业的促进作用偏弱;高学历老年人延迟退休能够促进高学历青年人就业,低学历老年人延迟退休能够促进低学历青年人就业。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延迟退休通过降低实际老年抚养比促进青年人就业。调节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延迟退休与青年人就业之间的关系存在正向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支持政府为增加劳动力供给提出的延迟退休政策,建议推进渐进式、弹性式延迟退休政策。在实行延迟退休政策的同时,政府应适时调整其他相关政策。在三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阶段,政府应重视年轻家庭对祖辈隔代照料的需求。此外,政府应鼓励老年劳动力提升自身人力资本水平。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磊  席恒  
从国际经验看,延迟退休年龄是许多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政策手段,但该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尤其对青年人就业的影响备受关注。本文主要对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如何影响青年人就业数量、质量和结构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对于就业数量,该政策在短期内对青年人就业会产生一定的就业"挤出效应",但在长期内会产生一定的就业"吸纳效应";对于就业质量,该政策对应届毕业大学生不会产生负面影响,而对青年农民工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对于就业结构,该政策在大部分行业内不会对青年人就业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庆伟  张元萍  
文章基于2013年CHARLS微观数据,选取已经领取政府机关(公务员)退休金、事业编制退休金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退休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退休收入与延迟退休决策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镇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不均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其他养老保险发展相对滞后;退休收入与农业户口、退休工人身份显著负相关,与退休前政府事业单位性质、退休前收入、退休后继续工作显著正相关;女性退休人员、政府机关退休人员倾向退休后停止工作,身体健康、正常退休、收入较高的人员倾向于退休后继续工作。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刘万  
鉴于延迟退休对养老金收支有多重影响,本文假定2025年起以"每4年延迟1年"节奏,逐步将男(女)养老金正常领取年龄(NRA)从60(55)岁提高至2049年的65(60)岁,利用中国未来分年龄人口数的完整估计数据,估算了延迟退休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支影响的净效应。估算结果显示,延迟退休为2050年争取到了近25%的制度赡养比下降空间,养老压力高峰期大大推迟。无论延迟与否,未来养老金收支缺口规模都很大,但延迟退休对抑制缺口扩大仍有显著效果,特别是在短中期,每年的收支缺口会因此减少40%~70%,但2050年后的远期效果明显减弱。建议尽早实施渐次延迟退休,减少工作退休的强制性,尊重国情允许男女差龄退休;加强养老金财政补贴长期规划,减轻远期财政兜底压力;加强养老金缴费与受益的精算联系,大力提高基金投资效率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冉云芳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战略举措,是全世界职业教育的共同取向。企业作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利益主体,了解其参与意愿、动因及影响因素是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文章通过对浙江省221家与中职学校合作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在对企业参与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意愿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基础上,对其合作办学的动因和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研究结论和启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荣  
我国当前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人口红利日益衰退、雇佣劳动人口成本大幅度上升、政府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大等一系列问题,实施延迟退休势在必行。延迟退休方式主要是两种:固定年龄延迟退休与弹性年龄延迟退休。本文将影响居民延迟退休方式意愿的因素分为个人情况、工作情况、家庭情况及其他情况4个方面,以重庆市部分区县居民为调查研究对象,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重庆市居民的延迟退休方式意愿及相关影响因素。根据分析得出结论:个人因素中,年龄与文化程度对居民延迟退休方式意愿有显著影响;家庭因素中,需要赡养老人的人更愿意选择弹性延迟退休;工作因素中,职业类型与月均收入对居民选择延迟退休方式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佳林  
通过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就业压力和社保基金收支结构三个方面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分别讨论了这三种因素对于延迟退休政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本身,政府在施政存在的时滞问题,以及社会各阶层对于延迟退休政策的不同判断这三个角度分析了推出延迟退休年龄这一政策在短期内是否具有可行性。本文认为,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并非中国养老保险改革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并且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也不利于解决当前养老保险制度中公平性的问题,在当前提出研究制定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还是为时过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