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50)
2023(8101)
2022(7102)
2021(6728)
2020(5968)
2019(14061)
2018(13889)
2017(27329)
2016(15051)
2015(17259)
2014(17381)
2013(17492)
2012(16577)
2011(14963)
2010(15046)
2009(14082)
2008(14133)
2007(12651)
2006(10763)
2005(9596)
作者
(44791)
(37735)
(37363)
(35755)
(23771)
(18297)
(17335)
(14817)
(14229)
(13360)
(12777)
(12758)
(11953)
(11862)
(11694)
(11676)
(11675)
(10931)
(10924)
(10812)
(9384)
(9194)
(9081)
(8634)
(8569)
(8447)
(8310)
(8284)
(7546)
(7541)
学科
(62632)
经济(62573)
(38180)
管理(36702)
方法(29001)
(27378)
企业(27378)
数学(26133)
数学方法(25901)
(18387)
中国(16893)
地方(15970)
(15317)
(14822)
(12272)
农业(12173)
(11838)
贸易(11831)
(11430)
业经(11288)
(11030)
(11021)
银行(11004)
保险(10927)
(10354)
(10021)
金融(10017)
土地(9713)
(9386)
财务(9370)
机构
大学(215162)
学院(213959)
(84195)
经济(82127)
管理(80183)
研究(73172)
理学(67910)
理学院(67017)
管理学(65761)
管理学院(65343)
中国(59556)
科学(47224)
(46619)
(41839)
(40391)
(38111)
中心(35499)
研究所(34772)
业大(34722)
(33632)
农业(33284)
财经(31906)
北京(29329)
(28792)
(28785)
师范(28516)
(26839)
(26440)
经济学(25822)
经济学院(23616)
基金
项目(141687)
科学(109137)
研究(101490)
基金(101050)
(88967)
国家(88224)
科学基金(73695)
社会(62148)
社会科(58615)
社会科学(58594)
(55714)
基金项目(54363)
自然(48910)
(47615)
自然科(47586)
自然科学(47568)
自然科学基金(46673)
教育(45811)
编号(42201)
资助(41532)
成果(34206)
重点(31980)
(31220)
(30676)
课题(28989)
(28301)
科研(27681)
计划(26763)
创新(26599)
大学(26164)
期刊
(92357)
经济(92357)
研究(62467)
中国(44019)
(37223)
学报(35774)
科学(32890)
(31893)
大学(25708)
农业(24623)
管理(24496)
学学(24113)
(23349)
金融(23349)
教育(18787)
技术(17247)
财经(15063)
业经(14920)
(13844)
经济研究(13639)
问题(13170)
(12809)
资源(12756)
(11309)
图书(10940)
理论(10650)
技术经济(10269)
(10066)
实践(9793)
(9793)
共检索到3197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稳亮  吴向山  骆威  杨新军  赵荣  
我国的大遗址保护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多数大遗址的保护工作及其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快速城市化作用使得我国的文化遗产尤其是那些受城市发展直接冲击的城郊型大遗址在文物保护与地区发展之间产生矛盾,由于利益的驱动,遗址区内居民土地利用活动对遗址产生的破坏日益严重。本文对汉长安城历史遗址区土地利用风险进行了分析,基于风险形成过程所显示的空间特征,运用引力模型,模拟出了用地单元对遗迹的空间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模型的推导与演绎,构建了遗址区内地块单元风险计算模型,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计算出了不同地块单元的风险值。结果显示,遗址区土地利用风险存在区域差异,并与遗迹分布密度和土地利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余洁  唐龙  
受遗产资源保护的土地用途限制,城郊区大遗址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大遗址区内外的经济分化以遗址保护区区划界限为壑,形成了"都市里的村庄"。在城市化进程中,处于城乡交错区的大遗址区内外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等建设用地需求增长迅速,大遗址保护用地流转为非农用地的趋势明显。通过对汉长安城遗址区的土地制度、政府规制和组织管理体制的分析,剖析了城郊区大遗址区保护用地流转存在的制度因素,提出城市化进程中大遗址区治理的制度创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关伟锋  蔺宝钢  
通过对我国当前大遗址展示现状的分析,探讨提升其展示效能的理论依据及策略。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理论研究及案例实证等方法,指出当前大遗址展示不足及展示效能差源于东方土遗址特性及过于强调遗址"原真性",展示方式单一且多静态展示,同时缺乏多专业的介入。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例,初步探索高效能的大遗址展示方法与策略。基于历史动态层次的多维综合展示、多专业协同、增强遗址展示的互动体验性能有效提升遗址展示效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立新  杨新军  陈佳  王子侨  张婧  余洁  
脆弱性理论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及机理分析的重要工具,为可持续性评估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汉长安城大遗址区为例,基于脆弱性理论,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遗址区的人地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并探讨了其脆弱性空间分异规律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遗址本体脆弱性程度普遍较低,低值区趋于集中分布,高值区零星分布于保护区边缘;社会脆弱性程度普遍较高,高值区趋向于集中,呈西、北高,东、南低空间格局;遗址区人地系统弱度脆弱性区域占总面积的27.2%,低度占23.8%,中度占27.9%,高度占11.7%,极度占9.4%,其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基本格局;城市化的冲击与胁迫是大遗址区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余洁  唐龙  潘秋玲  
在西安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人为的行政区划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安排使汉长安城遗址区在西安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结构十分显著。从补偿机制、财税政策、就业政策、文化产业链、组织管理机构等方面提出了遗址区的治理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科伟,牛栋  
本文分析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社会经济特征及社会经济发展与遗址保护的矛盾,提出了遗址保护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方向与对策。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刘卫红  
大遗址区,是指文化遗产中在一定地域集中分布,类型结构复杂多样,遗迹、遗物丰富,历史、文物、科技等价值突出,历史信息蕴含量大,占地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与综合特性的大型古代文化遗址或遗址群及其背景、环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铮争  
近年来,我国快速城镇化所伴生的大规模的城乡建设,使得地处人类经济活动密集区域的一些大遗址在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汉长安城遗址区近年来所出现的"遗址保护限制发展,发展破坏保护"的尴尬局面,其实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遗址保护中各利益主体(文物部门、地方政府、居民和开发商等)之间的矛盾。有鉴于博弈论对于分析遗产保护与发展中的利益冲突所显现出的适用性,本文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中的矛盾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策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稳亮  赵达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大遗址的保护与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产生明显博弈。作为中国大遗址的突出代表,汉长安城遗址长年来一直存在着"保护限制发展,发展破坏保护"的双输局面;其保护规划更缘于文物部门与地方政府在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居民搬迁等区域利益上的分歧而面临"编制难、审批难、实施更难"的窘况。在此背景下,新近编制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以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调为指针,在规划技术路线、规划目标与原则、规划内容上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创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罗培  谌柯  刘辉  曾凡伟  
根据1885年、200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详查资料以及实地收集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数学模型分析了南充市高坪区近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动因。研究表明:20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为12 050hm2,占该区总土地面积的14.84%,主要表现为园地、城市工业用地和交通用地的增加和未利用地和耕地的减少;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斑块数目增加2 921个,斑块面积均有由大到小的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和破碎度增加,优势度降低;除园地、交通用地以外,其他土地类型都有分散分布的趋势;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重心在不同的方向上有不同的移动距离;影响城郊农业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稳亮  孙圣举  高忠  蒋远赛  杜嘉伟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大遗址保护与遗址地居民发展之间存在明显博弈。以"居民问题较为突出的汉长安城遗址"为例,结合近期现场观察和居民问卷调查,对居民融入汉长安城遗址愿景与现实之间的差异问题进行了探析,结果揭示居民难于融入遗址的原因不仅包括两者间彼此的排斥力,也缘于城市发展对两者相互作用的外部引力。在此基础上,突破过往汉长安城民生研究局限于关注居民与遗址二元关系的束缚,从城市、遗址、居民三个维度展开居民融入汉长安城遗址的对策研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段瑞娟  郝晋珉  李伟  徐艳  
本文在区位原理基础上,利用近9年北京土地利用统计资料和遥感解译数据,采用综合指数、动态度指数、变化率以及区位商数有机结合方法,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近、远郊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点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变化规律,通过区位商数揭示了未来北京城郊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趋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中枢  
名城城郊型大遗址是指与名城建成区有一定距离的大遗址。这些大遗址的内涵是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的名城保护规划,因为大遗址位于城区保护范围之外,一般是将大遗址单独列出,作为一个点进行保护,对其与城市的相关关系研究与复杂程度重视不够。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区不断扩大的时期,大遗址的保护与城市的发展往往形成相当的矛盾,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本文通过咸阳西汉帝陵群保护的实例,探讨这一类型保护规划值得注意的共性问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马秋芳  赵荣  杨新军  
首先简要介绍了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城市大遗址可持续性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及城市大遗址土地利用规划的双目标性,然后着重论述从城市大遗址区土地目标规划、保护区划与功能规划、结构规划三步构建城市大遗址区可持续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模式。最后,认为通过对大遗址土地持续利用管理的五点要求以及城市大遗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本目标相整合,可以实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以及城市大遗址区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白力军  宝音陶格涛  苏金华  布仁图雅  万志强  
草原文化遗址是草原民族文化的灵魂之一,加强对草原文化遗址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与遥感(remote sensing,RS)技术以及景观分析软件,选取了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景观格局指数等指标对元上都遗址区域近3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草地是元上都遗址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时间段内面积波动变化;2)近30年,元上都遗址草地、林地、农田之间相互转化频繁,伴随着景观指标的不断变化;3)2000–2005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林地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速率最高;4)景观整体比较脆弱,越来越多样化、破碎化,但已逐渐趋于稳定;生态建设工程的大力开展以及农牧民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是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维持草原类型的面积和草原景观的稳定性,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