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52)
- 2023(10856)
- 2022(9316)
- 2021(8605)
- 2020(7513)
- 2019(17621)
- 2018(17504)
- 2017(33673)
- 2016(18660)
- 2015(21322)
- 2014(21538)
- 2013(21440)
- 2012(20201)
- 2011(18372)
- 2010(18433)
- 2009(17384)
- 2008(17249)
- 2007(15553)
- 2006(13522)
- 2005(12307)
- 学科
- 济(75910)
- 经济(75804)
- 管理(55109)
- 业(49753)
- 企(39876)
- 企业(39876)
- 方法(32451)
- 数学(28612)
- 数学方法(28309)
- 农(22341)
- 财(21627)
- 地方(19225)
- 制(18752)
- 中国(18745)
- 学(16545)
- 业经(16194)
- 农业(14626)
- 贸(14273)
- 贸易(14265)
- 易(13790)
- 务(12788)
- 财务(12755)
- 财务管理(12718)
- 环境(12636)
- 体(12453)
- 企业财务(11948)
- 银(11844)
- 银行(11804)
- 和(11644)
- 融(11619)
- 机构
- 大学(267890)
- 学院(266814)
- 济(107055)
- 经济(104554)
- 管理(99549)
- 研究(92085)
- 理学(84919)
- 理学院(83803)
- 管理学(82332)
- 管理学院(81795)
- 中国(70378)
- 科学(57811)
- 京(57717)
- 财(52263)
- 农(48975)
- 所(47425)
- 中心(43642)
- 江(42804)
- 研究所(42778)
- 业大(41634)
- 财经(40486)
- 农业(38461)
- 经(36436)
- 北京(36350)
- 范(35958)
- 师范(35611)
- 州(33634)
- 院(33602)
- 经济学(32827)
- 省(30352)
- 基金
- 项目(176920)
- 科学(137437)
- 研究(128369)
- 基金(126672)
- 家(110970)
- 国家(110038)
- 科学基金(92812)
- 社会(80123)
- 社会科(75727)
- 社会科学(75700)
- 省(69644)
- 基金项目(68094)
- 自然(60349)
- 划(59064)
- 自然科(58762)
- 自然科学(58741)
- 教育(58598)
- 自然科学基金(57666)
- 编号(52651)
- 资助(51129)
- 成果(43600)
- 重点(40112)
- 部(39212)
- 发(38353)
- 课题(36856)
- 创(36141)
- 制(35550)
- 科研(34052)
- 创新(33989)
- 教育部(33080)
- 期刊
- 济(122504)
- 经济(122504)
- 研究(78430)
- 中国(56769)
- 农(44409)
- 学报(43671)
- 财(42880)
- 科学(39937)
- 管理(34594)
- 大学(32442)
- 学学(30506)
- 农业(29261)
- 教育(26920)
- 融(25031)
- 金融(25031)
- 技术(22417)
- 财经(20046)
- 业经(19787)
- 经济研究(18251)
- 经(17168)
- 问题(17094)
- 业(16219)
- 版(14037)
- 资源(13948)
- 贸(13165)
- 理论(12826)
- 图书(12576)
- 技术经济(12576)
- 科技(12125)
- 现代(11941)
共检索到4060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余洁 唐龙
受遗产资源保护的土地用途限制,城郊区大遗址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大遗址区内外的经济分化以遗址保护区区划界限为壑,形成了"都市里的村庄"。在城市化进程中,处于城乡交错区的大遗址区内外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等建设用地需求增长迅速,大遗址保护用地流转为非农用地的趋势明显。通过对汉长安城遗址区的土地制度、政府规制和组织管理体制的分析,剖析了城郊区大遗址区保护用地流转存在的制度因素,提出城市化进程中大遗址区治理的制度创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稳亮 吴向山 骆威 杨新军 赵荣
我国的大遗址保护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多数大遗址的保护工作及其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快速城市化作用使得我国的文化遗产尤其是那些受城市发展直接冲击的城郊型大遗址在文物保护与地区发展之间产生矛盾,由于利益的驱动,遗址区内居民土地利用活动对遗址产生的破坏日益严重。本文对汉长安城历史遗址区土地利用风险进行了分析,基于风险形成过程所显示的空间特征,运用引力模型,模拟出了用地单元对遗迹的空间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模型的推导与演绎,构建了遗址区内地块单元风险计算模型,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计算出了不同地块单元的风险值。结果显示,遗址区土地利用风险存在区域差异,并与遗迹分布密度和土地利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立新 杨新军 陈佳 王子侨 张婧 余洁
脆弱性理论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及机理分析的重要工具,为可持续性评估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汉长安城大遗址区为例,基于脆弱性理论,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遗址区的人地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并探讨了其脆弱性空间分异规律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遗址本体脆弱性程度普遍较低,低值区趋于集中分布,高值区零星分布于保护区边缘;社会脆弱性程度普遍较高,高值区趋向于集中,呈西、北高,东、南低空间格局;遗址区人地系统弱度脆弱性区域占总面积的27.2%,低度占23.8%,中度占27.9%,高度占11.7%,极度占9.4%,其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基本格局;城市化的冲击与胁迫是大遗址区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关伟锋 蔺宝钢
通过对我国当前大遗址展示现状的分析,探讨提升其展示效能的理论依据及策略。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理论研究及案例实证等方法,指出当前大遗址展示不足及展示效能差源于东方土遗址特性及过于强调遗址"原真性",展示方式单一且多静态展示,同时缺乏多专业的介入。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例,初步探索高效能的大遗址展示方法与策略。基于历史动态层次的多维综合展示、多专业协同、增强遗址展示的互动体验性能有效提升遗址展示效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馨 裴成荣
文章以西安为例,从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四个方面构建了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理想解法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991—2015年的测度值都呈现出局部波动、整体上升的趋势,并且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测度值都表现出继续上扬的趋势,而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的测度值都表现出收敛的趋势。综合评价的测度值从1991年的0.069增加到2015年的0.835,增长了12倍,并且自然因素影响最大,文化因素的作用开始显现。基于定量分析,探讨了处于遗址片区的城市,在特色生态城市建设中,城市空间布局、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环境改善应当努力的方向,从而使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成为特色生态城市建设的推动力。
关键词:
遗址 生态城市 理想解法 评价指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余洁 唐龙 潘秋玲
在西安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人为的行政区划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安排使汉长安城遗址区在西安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结构十分显著。从补偿机制、财税政策、就业政策、文化产业链、组织管理机构等方面提出了遗址区的治理对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稳亮 赵达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大遗址的保护与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产生明显博弈。作为中国大遗址的突出代表,汉长安城遗址长年来一直存在着"保护限制发展,发展破坏保护"的双输局面;其保护规划更缘于文物部门与地方政府在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居民搬迁等区域利益上的分歧而面临"编制难、审批难、实施更难"的窘况。在此背景下,新近编制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以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调为指针,在规划技术路线、规划目标与原则、规划内容上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创新。
关键词:
大遗址保护 区域发展 协调 汉长安城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铮争
近年来,我国快速城镇化所伴生的大规模的城乡建设,使得地处人类经济活动密集区域的一些大遗址在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汉长安城遗址区近年来所出现的"遗址保护限制发展,发展破坏保护"的尴尬局面,其实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遗址保护中各利益主体(文物部门、地方政府、居民和开发商等)之间的矛盾。有鉴于博弈论对于分析遗产保护与发展中的利益冲突所显现出的适用性,本文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中的矛盾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
博弈论 大遗址保护 汉长安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科伟,牛栋
本文分析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社会经济特征及社会经济发展与遗址保护的矛盾,提出了遗址保护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方向与对策。
关键词:
遗址保护区 社会经济发展 开发利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定青 赵一青 竺剡瑶
遗址保护对于当代城市空间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二者矛盾也十分突出。阐述遗址多元价值内涵,建立多元价值分析框架,采用多案例综合分析方法,从城市发展的宏观层面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城区遗址保护与利用的不同模式,探讨遗址的保护利用如何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在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维度实现其多元价值。总结多元价值理念对于当代城市遗址保护的意义,并对遗址多元价值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和规划提出建议。
关键词:
遗址 保护 利用 多元价值 西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冉淑青 裴成荣
本文研究目的:将城市的两大元素——文化与空间结合起来,实现城市空间发展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与座谈获取一手数据,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当前城市空间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性进行评价。结果:城市不同区位大遗址在文物保护、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环境方面面临不同的发展境遇。结论:通过促进大遗址区空间"再生"、构建大遗址区多元特色开放空间、建设大遗址区和谐社会空间、发展大遗址特色文化产业空间等路径实现城市空间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市空间 大遗址保护 协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朴松爱 樊友猛
文章初步建构文化空间理论,阐明其内涵、构成及特性,并以曲阜片区大遗址为例,展示文化空间理论对大遗址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指导意义。首先从中心理念、核心象征、符号系统、活动主体等方面构建出曲阜片区这一文化空间,从空间的生产与消费的视角提出核心区营造应遵循地方特色与中国特色、中心聚焦与散点透视、静态展示与动态呈现兼顾的原则,继而探讨了辐射区延伸中的功能定位和营销策略,最后指出文化空间理论在大遗址旅游中拓展遗产内涵、创新开发思路和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文化空间 大遗址旅游 曲阜片区大遗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中枢
名城城郊型大遗址是指与名城建成区有一定距离的大遗址。这些大遗址的内涵是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的名城保护规划,因为大遗址位于城区保护范围之外,一般是将大遗址单独列出,作为一个点进行保护,对其与城市的相关关系研究与复杂程度重视不够。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区不断扩大的时期,大遗址的保护与城市的发展往往形成相当的矛盾,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本文通过咸阳西汉帝陵群保护的实例,探讨这一类型保护规划值得注意的共性问题。
关键词:
大遗址 保护规划 西汉帝陵群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稳亮 孙圣举 高忠 蒋远赛 杜嘉伟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大遗址保护与遗址地居民发展之间存在明显博弈。以"居民问题较为突出的汉长安城遗址"为例,结合近期现场观察和居民问卷调查,对居民融入汉长安城遗址愿景与现实之间的差异问题进行了探析,结果揭示居民难于融入遗址的原因不仅包括两者间彼此的排斥力,也缘于城市发展对两者相互作用的外部引力。在此基础上,突破过往汉长安城民生研究局限于关注居民与遗址二元关系的束缚,从城市、遗址、居民三个维度展开居民融入汉长安城遗址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
居民融入 大遗址保护 共生 汉长安城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安传艳 李同昇 翟洲燕
一个地方一旦被确定为遗产,人们就按照其相对应的行为模式展开实践。遗产话语作为一种知识、观念、制度体系与遗址区空间实践紧密相关。在全球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浪潮中,中国文化遗产地往往因遗产话语与地方发展诉求的价值主体不同,使其空间实践徘徊于矛盾之中。文章结合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区发展状况,针对遗产话语-资本循环-空间的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在"遗产"话语下,殷墟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资本投入呈现逆循环的特征,与哈维提出的资本三循环过程不同;这种微观尺度的资本逆循环是宏观资本运作和社会发展的尺度效应,与资本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实践紧密相关;遗址区空间生产与矛盾激化的原因在于资本逻辑下产生的空间异化与世界遗产话语在地方实践中空间效应的叠加;遗产话语作为一种遗产认知与表述体系深刻地影响着遗址区资本运作与空间实践。因此,立足于空间公平正义视角,反思"世界遗产"话语和遗产政治问题、重构遗产地方性知识、调整实践观念和行为是解决遗产区空间问题的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