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4)
2023(747)
2022(593)
2021(469)
2020(416)
2019(891)
2018(824)
2017(1862)
2016(859)
2015(1008)
2014(863)
2013(815)
2012(812)
2011(664)
2010(589)
2009(554)
2008(515)
2007(426)
2006(324)
2005(241)
作者
(2107)
(1945)
(1812)
(1679)
(1211)
(825)
(732)
(731)
(670)
(651)
(609)
(593)
(577)
(562)
(561)
(560)
(536)
(517)
(504)
(498)
(464)
(437)
(436)
(418)
(403)
(396)
(389)
(369)
(354)
(353)
学科
(4478)
经济(4467)
(4065)
管理(3664)
(3372)
企业(3372)
方法(2867)
数学(2757)
数学方法(2751)
(2006)
(1587)
财务(1587)
财务管理(1582)
企业财务(1568)
中国(1329)
(1110)
农业(795)
业经(778)
(776)
技术(763)
(717)
贸易(717)
(710)
技术管理(598)
(593)
(580)
金融(580)
(573)
人事(554)
人事管理(554)
机构
大学(13107)
学院(12629)
(6938)
经济(6884)
管理(6068)
理学(5596)
理学院(5566)
管理学(5549)
管理学院(5527)
研究(3564)
(3547)
财经(3121)
(3004)
经济学(2625)
中国(2584)
财经大学(2530)
经济学院(2475)
(2249)
商学(1951)
商学院(1942)
中心(1783)
经济管理(1714)
(1612)
金融(1596)
(1410)
(1402)
业大(1396)
研究中心(1395)
(1382)
会计(1294)
基金
项目(10086)
科学(8747)
基金(8690)
(7521)
国家(7459)
研究(7369)
科学基金(6971)
社会(5755)
社会科(5525)
社会科学(5525)
基金项目(4526)
自然(4502)
自然科(4432)
自然科学(4432)
自然科学基金(4368)
资助(3736)
教育(3444)
(3086)
(2825)
国家社会(2815)
(2802)
教育部(2654)
人文(2473)
编号(2440)
(2268)
青年(2229)
大学(2227)
重点(2209)
(2169)
创新(2039)
期刊
(5621)
经济(5621)
研究(3648)
(2768)
管理(1871)
财经(1852)
(1607)
学报(1540)
大学(1452)
学学(1421)
中国(1412)
科学(1386)
(1221)
金融(1221)
经济研究(1145)
(994)
财经大学(816)
技术(713)
问题(702)
世界(699)
(680)
业经(674)
农业(628)
评论(583)
技术经济(582)
会计(578)
经济管理(512)
理论(501)
财会(493)
商业(438)
共检索到151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储怡安  朱勤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者的福利差距是我国养老金体系的突出矛盾。在就业形式灵活化的时代背景下,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行为对我国养老金福利分层格局的演化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分析城职保缴费门槛对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缴费门槛每提高一千元,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职保的几率下降7.0%,同群效应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该负向影响仅限于已婚者和居民医保参保者,并随灵活就业者年龄的增大而增强。进一步分析表明,对于参保者而言,缴费门槛提高一千元,其缴费档次降低11.9%、断保几率提升100.7%、缴费年限降低7.1%。缴费门槛规制着灵活就业人员城职保福利资格的获取,并影响其福利积累的过程,是一种隐蔽的福利分层工具。当前的缴费门槛政策可能导致两大制度间福利分层效应的固化,甚至对部分参保者造成逆向的收入再分配。建议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就业监测制度,因地制宜设定缴费门槛,推广“助保”政策以减少断保行为,优化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以减弱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崔宝玉  程耀庆  
当前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凸显,“寒门难出贵子”已成为常态。本文利用CHFS2019数据,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子女教育投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增加农户子女教育投资,可能成为破解“寒门难出贵子”困局的重要路径;(2)对家庭受教育水平较低农户、收入水平较低农户和低教育投资水平农户,互联网使用在农户子女教育投资中会起到更大促进作用,其在促进农户弱势阶层子女教育投资中能发挥更明显效应;(3)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影响农户社会资本以及风险态度尤其是客观风险态度作用于其子女教育投资,并且,公共教育满意度在农户互联网使用对其子女教育投资的影响中发挥调节效应。本文研究结果为互联网使用在解决农户贫困代际传递、破解“寒门难出贵子”困局方面提供了启示。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王天宇  周钦  
非缴费型养老金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社会保障工具,中国近年来推行的针对农村和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带有一定的非缴费特性。本文根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60岁以上的居民可以免费领取基本养老金这一规定,设计断点回归,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调查2012年数据考察了非缴费型养老金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新农保养老金的领取,使家庭非耐久品消费显著上升了15.9%。非耐久品消费的上升,主要来自于食物支出的上升。家庭消费的变化具有强烈的异质性。在老年人独居家庭中,食物支出的上升最为明显;三代人同住的家庭,则呈现教育支出的显著上升。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王天宇  周钦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群勇  赵玮  
本文研究了一个新的切入点——"美貌"对家庭决策力有何种影响及具体的作用机制,并且通过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妻子的美貌赋予了她们在夫妻间相对更多的权利,使她们能够拥有更多的实权。这种优势在排除可能的反向因果关系时,仍然保持稳健。根据已有的理论,我们提出美貌两种潜在的影响机制:首先,在新古典共同偏好的假设下,把家庭视作统一单位,那么美貌的妻子倾向于具有更强的沟通能力、工作能力、判断力,这时赋予妻子更大的权利更有利于提高整个家庭的福利;再者,在纳什议价的假设下,美貌使妻子在夫妻之间产生相对优势,具有更高的议价权。本文的研究结论将为家庭决策、女性婚姻平等及相关议题带来新的思路。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刚  
严格地政府管制不仅扭曲了市场信号,而且提高了创业活动的成本。使用4期CGSS调查数据,本文系统评估了政府管制对个人创业概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管制显著降低了个人的创业概率,平均而言,样本城市的政府管制指数每上升一个标准差,个人的创业概率将会降低1.68个百分点左右。同时,政府管制对个人创业概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总体而言,政府管制显著降低了个人从事"自我雇佣"的创业概率,但并未显著降低"自己是老板"的创业概率。另外,政府管制显著降低了"低社会网络组"和"低收入组"的创业概率,但并未显著降低"高社会网络组"和"高收入组"的创业概率。这意味着,新一届政府推行的"简政放权"改革可能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颜敏  王维国  
以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S)纵向数据为样本,采用随机前沿法(SFA)和样本选择模型,分析了我国过度教育现状及其演变。研究发现:随机前沿模型设定合理,而忽略样本选择会导致严重偏误;教育回报历年来显著为正,男性、东部地区、一级劳动力市场、正规部门、固定长期工的效率更高;过度教育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同性别、所有制及不同地区的教育不足与过度教育并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过度教育水平不高,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颜敏  王维国  
以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S)纵向数据为样本,采用随机前沿法(SFA)和样本选择模型,分析了我国过度教育现状及其演变。研究发现:随机前沿模型设定合理,而忽略样本选择会导致严重偏误;教育回报历年来显著为正,男性、东部地区、一级劳动力市场、正规部门、固定长期工的效率更高;过度教育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同性别、所有制及不同地区的教育不足与过度教育并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过度教育水平不高,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守坤   范文诚  
不断发现之前未被充分重视的减排因素对于中国经济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金融分支机构地理信息,构造县域范围以及企业邻近一定距离范围内金融可得性指标,结合县域二氧化碳排放栅格数据以及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从县域和企业两个角度研究提升金融可得性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县域金融可得性每提升1%,县域二氧化碳浓度下降4.1%;同时,在工业企业邻近5~15公里范围内,金融可得性每提升1%,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减少4.4%~5.4%。该结论通过了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工具变量估计以及考虑其他政策冲击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显示,在中国经济增长较快地区、民营企业以及较大规模企业中,金融可得性的碳减排效应更为突出。机制分析发现,提升县域金融可得性可以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并增加县域专利发明数量;提升企业金融可得性可以促进企业能源结构清洁化、增加企业绿色专利发明数量以及减少重污染企业生产规模。进一步的拓展研究发现,提升金融可得性可以缓解县域间碳排放的横向差异。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苏芳芳   盖庆恩  
让返乡人才“回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梳理回流人口的工作分化情况,实证分析回流人口工作性质分化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并进一步研究工作收入分化的原因。研究发现:(1)外地创业经历能促进返乡创业,发达地区务工经历、回流地较好的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有利于回流人口返乡再就业;(2)回流地的产业发展主要通过提供非农就业机会促进返乡再就业;(3)市场环境和政策差异是造成回流人口工作收入分化的最主要因素。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小瑜   张锦华   沈亚芳  
农民工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基于Rosen-Roback空间均衡模型,从城市规模视角论证了职业选址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用脚投票下的职业选址具有显著的高质量就业效应,表现在工资收入、劳动负担、职业层级与就业保障四个方面;职业选址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劳动力池效应与社会网络效应,深化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人职匹配效率与拓展社会资本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职业选址的就业质量效应具有显著的群体异质性,且频繁的城市流动变换职业选址产生的中断效应不利于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因此,要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构建统一劳动力大市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关注弱势农民工群体与优化劳动关系和劳动保护,保障就业与民生,助推农民工实现高质量就业。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张川川  
使用微观人口数据和贸易数据,本文重点估计了中国出口对就业、工资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显示,2000—2005年间的出口增长显著提高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并且出口增长对年轻人、低学历人口、农村户籍人口和女性的就业影响更显著,效果更大。进一步研究显示,出口显著提高了在业者的收入水平,降低了城市内部的收入不平等。最后,本文补充考察了进口的影响,没有发现显著的就业和工资效应。但是,进口显著增加了城市内部的收入不平等。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刚  
不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可能是造成中国家庭缺少财产性收入的根本原因。因为,产权保护的不完善,一方面会促使家庭更少的投资金融资产,另一方面也将促使家庭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掠夺"和防范"掠夺"等非生产性活动。本文基于中国微观家庭数据的研究证实,产权保护水平的提升显著且可观地提高了家庭的财产性收入,以及家庭享有财产性收入的概率。具体来说,如果样本城市的产权保护水平提高一个标准差,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将会因此增长约91个百分点,家庭享有财产性收入的概率则会因此提高约4.76个百分点。因此,建立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可能是增加中国家庭财产性收入最重要的制度基础。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周玉龙  杨继东  黄阳华  Geoffrey J.D.Hewings  
本文利用2007—2014年中国城市土地出让的微观数据,运用结合特征价格模型的双重和三重差分法,考察了中国高铁建设对城市建设用地市场的多重影响。研究发现:(1)设有高铁车站的城市比未设站城市的地价平均提高约7.0%,且每多开设一个高铁车站,城市地价还会提高约1.3%;(2)高铁建设导致设站城市住宅用地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价格上涨22%和11%,但是工业用地价格下降约17%;(3)用地行业的平均收入越高,或离市中心越近的地块,土地价格受高铁建设的正面影响越大;(4)在城市层面,高铁显著提高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数量和出让金总额,为地方间的"高铁争夺战"提供了经验支持。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促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高铁的"引流"效应,以及地方政府在出让工业用地和非工业用地时采取"横向补贴"的策略。本文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的视角,为高铁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估、高铁对区域经济增长及分配效应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初步的经验证据。同时,在未来的高铁建设中,要谨防高铁导致区域发展不均衡扩大、商住用地过度开发、强化土地财政而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许家云  
CEO在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是否能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目前国内还尚未有文献对此进行定量研究。本文将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数据进行匹配,构造了CEO交流的微观样本,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系统地评估CEO交流对流入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即CEO交流效应)。结果表明:CEO交流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效应,并且CEO交流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具有持续性,而且是逐年递增的;CEO交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因CEO是否具有海外留学及工作经历、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以及企业所有制的不同而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我们还特别关注了CEO交流对企业创新持续期的影响,发现CEO交流在总体上显著地延长了流入企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期,但不同类型CEO的流入对企业创新持续期的影响存在差异。本文从微观层面证实了中国上市公司CEO交流确实能产生显著的创新效应,这意味着鼓励和促进CEO在企业之间的交流对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