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39)
- 2023(15740)
- 2022(13704)
- 2021(12668)
- 2020(10607)
- 2019(24083)
- 2018(23724)
- 2017(45325)
- 2016(25245)
- 2015(27926)
- 2014(27901)
- 2013(27565)
- 2012(25238)
- 2011(22734)
- 2010(22338)
- 2009(20276)
- 2008(19501)
- 2007(16685)
- 2006(14506)
- 2005(12391)
- 学科
- 济(101083)
- 经济(100980)
- 管理(67686)
- 业(62700)
- 企(50626)
- 企业(50626)
- 方法(44803)
- 数学(39345)
- 数学方法(38880)
- 农(27080)
- 中国(26640)
- 地方(25065)
- 学(24919)
- 财(22069)
- 业经(21648)
- 农业(18594)
- 贸(16961)
- 贸易(16953)
- 环境(16832)
- 易(16372)
- 理论(15637)
- 和(15439)
- 制(15242)
- 技术(15071)
- 务(13638)
- 财务(13574)
- 财务管理(13547)
- 划(13485)
- 地方经济(13110)
- 企业财务(12718)
- 机构
- 大学(352369)
- 学院(350751)
- 管理(137542)
- 济(132203)
- 经济(129129)
- 研究(120679)
- 理学(120270)
- 理学院(118802)
- 管理学(116546)
- 管理学院(115944)
- 中国(86319)
- 科学(81387)
- 京(75859)
- 农(67201)
- 所(61858)
- 业大(60549)
- 研究所(57429)
- 财(56090)
- 中心(54416)
- 农业(53333)
- 江(50732)
- 范(48012)
- 师范(47447)
- 北京(47016)
- 财经(46230)
- 院(44601)
- 经(42136)
- 州(41344)
- 师范大学(38655)
- 经济学(38626)
- 基金
- 项目(254606)
- 科学(197999)
- 基金(182566)
- 研究(178204)
- 家(162941)
- 国家(161608)
- 科学基金(136921)
- 社会(111034)
- 社会科(105069)
- 社会科学(105037)
- 省(101179)
- 基金项目(98542)
- 自然(92252)
- 自然科(90064)
- 自然科学(90037)
- 自然科学基金(88347)
- 划(86042)
- 教育(81102)
- 资助(73965)
- 编号(71981)
- 重点(57662)
- 成果(56134)
- 发(54856)
- 部(54206)
- 创(52589)
- 课题(49918)
- 创新(49161)
- 科研(49126)
- 计划(49071)
- 大学(45761)
- 期刊
- 济(138502)
- 经济(138502)
- 研究(95703)
- 中国(65983)
- 学报(65290)
- 农(59781)
- 科学(57844)
- 大学(47400)
- 管理(45954)
- 学学(44825)
- 农业(41449)
- 财(40484)
- 教育(37024)
- 技术(28897)
- 业经(23889)
- 融(23599)
- 金融(23599)
- 经济研究(21581)
- 业(21573)
- 财经(20911)
- 问题(19749)
- 资源(19227)
- 图书(19087)
- 科技(19022)
- 版(18094)
- 业大(17886)
- 经(17872)
- 技术经济(16330)
- 理论(15455)
- 现代(15183)
共检索到4942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林雄斌 马学广
基于珠三角城市-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用时间序列的指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采用均方差决策法确定权重,进而分析区域和城市尺度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间特征,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珠三角城市-区域土地集约利用随时间变异的程度较小,大体呈现"U"型变化特征;2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由"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向"肇庆-惠州-中山"等外围城市不断降低,存在空间圈层结构;3土地利用结构、投入强度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重要因素,城市空间规模和人口规模的分散化发展降低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而经济增长、环境绩效和科技投入有利于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杜继丰 袁中友
本文以珠三角为例分析了1992—2008年中国巨型城市区域粮食总产和单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研究表明,珠三角区域粮食播种面积是粮食总产的首要正向影响因素,耕地非农化比较效益对粮食总产及单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化肥、农药、农业机械总动力、灌溉、粮价不再是粮食生产的主要决定因素,2004年后耕地保护制度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明显下滑;能否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耕地保护积极性是影响珠三角粮食生产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必须执行更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对象由"耕地"转向"可耕地",耕地管理目标由单纯的"粮食生产"转向"耕地多功能协调管理",耕地管理精细化,耕地利用规模化,可耕地农转非...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雄斌 马学广 李贵才
基于珠三角城市群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数据,研究城市-区域尺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现状和特征等问题。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整体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升,但集约利用程度存在显著的时间、空间差异。从时间的角度看,珠三角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区域内部差异逐渐降低。从空间的角度看,珠三角土地利用可以分为高度集约城市、中度集约城市和低度集约城市三种类型,集约水平呈现从核心区向外围区、边缘区不断衰减的空间特征。珠三角未来发展应该转变土地管理机制,创新土地市场,提高建设用地的配置效率,从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俊阳 贺灵 邓淇中
利用超效率DEA方法测度了2005—2014年期间泛珠九省的入境旅游发展效率,并借助波士顿矩阵分析了区域内部的市场竞争态势,进而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验证了影响效率的因素。研究表明:泛珠九省的效率总体上呈现出改善趋势但也存在波折,海南、湖南及江西的效率表现相对优良;9省的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略低于泛长三角地区的水平。旅游业所占比重、区位和交通条件、旅游服务设施、资源禀赋及经济开放水平对入境旅游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突发事件对入境旅游产生明显的消极作用,旅游管理者应该建立起快速响应机制,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泛珠区域应该加强协调与合作,致力于促进区域内旅游资源共享,联合规划与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构建整体旅游形象。
关键词:
入境旅游 区域协同 面板模型 泛珠三角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构雄 戴光全
既有研究有少量从会展竞争力视角来探讨区域城市展览业的发展,然而缺少结合"关联分析"对区域展览城市选择优先顺序的专项研究。文章以区域展览城市选择为研究对象,以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为理论框架,构建了由27个要素组成的区域展览城市选择识别标准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分别代表主客观思想予以组合赋权,灰色关联分析确定了与最优要素关联度高的要素,各要素权重值与关联度的结合能较为科学合理地测评区域展览城市选择的优先顺序。珠三角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区域展览城市优选类为广州、深圳,次优选类为东莞、珠海、佛山、中山,备选类为江门、肇庆、惠州。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构雄 戴光全
既有研究有少量从会展竞争力视角来探讨区域城市展览业的发展,然而缺少结合"关联分析"对区域展览城市选择优先顺序的专项研究。文章以区域展览城市选择为研究对象,以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为理论框架,构建了由27个要素组成的区域展览城市选择识别标准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分别代表主客观思想予以组合赋权,灰色关联分析确定了与最优要素关联度高的要素,各要素权重值与关联度的结合能较为科学合理地测评区域展览城市选择的优先顺序。珠三角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区域展览城市优选类为广州、深圳,次优选类为东莞、珠海、佛山、中山,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构雄 戴光全
既有研究有少量从会展竞争力视角来探讨区域城市展览业的发展,然而缺少结合"关联分析"对区域展览城市选择优先顺序的专项研究。文章以区域展览城市选择为研究对象,以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为理论框架,构建了由27个要素组成的区域展览城市选择识别标准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分别代表主客观思想予以组合赋权,灰色关联分析确定了与最优要素关联度高的要素,各要素权重值与关联度的结合能较为科学合理地测评区域展览城市选择的优先顺序。珠三角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区域展览城市优选类为广州、深圳,次优选类为东莞、珠海、佛山、中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渠丽萍 张丽琴 胡伟艳
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满足城市建设用地供给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供给因素、需求因素以及制度与规划因素;然后利用武汉市1993年-2005年的相关数据,应用主成分回归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增长、城市非农化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增量供给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认为,选择土地产出率较高的工业用地模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互促进,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增量供给和构建土地集约利用长效机制是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方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史修松
近年来,外商在华投资除继续高速增长外,其区域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改革开放后的头10年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两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外商投资企业开始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及其它地区的某些省份转移。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这种转移有加剧的迹象。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例,对FDI在我国地区间转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比较珠三角和长三角吸引FDI的状况,然后对影响FDI转移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珠三角地区土地成本升高加速FDI企业向长三角地区转移,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改善促使FD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清可 谷娇 王磊 王雅竹 李颖 朱高立
通过构建效率测算与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SBM、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杜宾模型,探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动态演化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差异化的土地利用提升政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时序演化上,2000~2018年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值为1.003,历经“增长-下降-平稳”三阶段变化过程。全局Moran’s I指数大于0,正向相关性显著,溢出效应与集聚特征明显。(2)空间演化上,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快,集聚人口能力强,盘活建成区存量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效率较高。外围城市囿于土地政策不完善和城市格局的约束,效率亟需提升。(3)区域一体化中要素空间集聚、规模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效率变化,且不同因素的作用强度差异明显。经济发展与产业活动集聚具有涟漪效应,先进的生产技术、发展机遇等优先向邻近城市扩散,促进本城市和相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因此,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下,单纯增加建设用地和资本要素的投入规模,对土地效率的提升作用有限。只有盘活城市内外发展要素,促进用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才能有效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建超 徐春鹏 吴群 余德贵 陈健
土地短缺逐渐成为制约长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要素。集约利用土地,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解决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稀缺,缓解人地关系矛盾的必然选择。从土地利用强度、产出效率、生态效益、可持续利用程度四方面阐释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内涵,以此构建适合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与技术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分异研究,并分析差异产生原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水平差距较大,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重要因素。②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由北向南呈现明显的空间梯度差异特征,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微弱的正相关性,空间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章波 濮励杰 黄贤金 周青 吕敏眸 李宪文
以正处于一个新的成长期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及内在驱动机理。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区域各地类面积比例的动态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面是建设用地比例的增加以及耕地和水域面积比例的减少。在此基础上建立驱动因素体系,利用相关分析和主因子分析方法,并构建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得出长江三角洲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的增长和非农化、经济总量的增加以及劳动力的非农化。但是不同的时期,主要驱动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土地利用的特点不断变化:人口的非农化(城市化率)的作用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增长的作用明显的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卢奕帆 林锦耀
探索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理念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方法,分析各城市协同发展下城市群扩张对优质耕地的侵占情况,对区域粮食生产功能区识别、资源配置优化和空间布局规划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为此结合城市流理论与PLUS模型,模拟预测两种不同发展情景下2030年珠三角城市群的扩张情况;基于系统保护理念识别该区域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粮食生产后备区,分析不同扩张结果对粮食生产区的侵占情况。结果表明:(1)珠三角各城市协同发展情景下的城市群扩张模拟结果更符合现实发展情况;(2)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理念,可将研究区域的耕地划分为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生产后备区、其余区域;(3)相较各城市独立发展的情景,基于城市相互作用的城市群扩张结果侵占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及粮食生产后备区面积更少。本文所提出的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划定方法能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保护耕地、维护粮食安全的多重目标,为城市区域化背景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建议和依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杜继丰 袁中友
基于耕地数量保护视角,构建虚拟变量模型,采用"自回归法",以珠三角为例,评价了1992—2008年中国巨型城市区域耕地保护政策的效果。结果显示:耕地政策变量通不过t检验;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均与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呈负相关,且分别通过5%和10%的t检验。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耕地保护制度对珠三角地区建设占用耕地数量的遏制作用不显著,遏制效果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非农经济发展对土地投入的依赖程度在下降,农产品价格的上升仍有利于提高农民个体的耕地保护积极性。认为巨型城市区域耕地保护应转向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与社会安全的综合视角。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陆雪琴 马玉梅
本文聚焦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群,以城市群涉及的地级市数据为基础,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Kernel密度估计分别测度城市群消费活力的区域差异和时空演变过程。结果显示:首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消费活力Dagum-基尼系数均不断缩小,各地消费活力逐渐趋于均衡,且不同城市群组间差距缩小是导致消费活力空间分布趋于均衡的主要原因;其次,尽管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整体消费活力正在逐渐提高,但不同区域城市群消费活力的变化过程呈现明显异质性。据此,本文在促进不同城市群消费市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方面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