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56)
2023(9206)
2022(7559)
2021(6666)
2020(5434)
2019(11991)
2018(11381)
2017(21867)
2016(11649)
2015(12532)
2014(12156)
2013(11804)
2012(10492)
2011(9481)
2010(9255)
2009(8244)
2008(7992)
2007(6735)
2006(5832)
2005(4879)
作者
(34764)
(29098)
(28870)
(27154)
(18292)
(13912)
(12966)
(11295)
(11006)
(10006)
(9905)
(9467)
(9198)
(8959)
(8916)
(8827)
(8772)
(8697)
(8364)
(8130)
(7364)
(7106)
(6719)
(6605)
(6551)
(6370)
(6288)
(6212)
(5924)
(5790)
学科
(53573)
经济(53520)
管理(32260)
(31933)
(24744)
企业(24744)
方法(21044)
数学(18873)
数学方法(18706)
中国(17022)
地方(14462)
(13538)
业经(12907)
产业(11544)
(9901)
(9805)
贸易(9804)
农业(9548)
(9472)
技术(9258)
环境(8819)
(8640)
地方经济(7832)
(7681)
城市(7274)
(6880)
(6557)
结构(6368)
(6012)
财务(5999)
机构
学院(165528)
大学(163010)
(71157)
经济(69843)
管理(65351)
理学(58130)
理学院(57486)
研究(56644)
管理学(56556)
管理学院(56273)
中国(39324)
科学(36728)
(33766)
(32434)
业大(29160)
(28098)
(27483)
研究所(26099)
农业(26034)
中心(25246)
财经(23148)
(22818)
经济学(22059)
(21197)
(20845)
北京(20285)
经济学院(20242)
(19999)
师范(19666)
经济管理(18387)
基金
项目(124458)
科学(99184)
基金(92193)
研究(84156)
(82949)
国家(82311)
科学基金(71028)
社会(57406)
社会科(54777)
社会科学(54763)
基金项目(50231)
(50102)
自然(47199)
自然科(46186)
自然科学(46172)
自然科学基金(45356)
(42085)
教育(36813)
资助(35435)
编号(30687)
(28684)
重点(28210)
(27129)
(26005)
创新(25344)
计划(24798)
国家社会(24712)
科研(23903)
发展(22407)
(22148)
期刊
(70985)
经济(70985)
研究(43067)
学报(29600)
中国(28705)
(28204)
科学(27038)
管理(22730)
大学(21792)
学学(21297)
农业(19283)
(18979)
业经(13278)
技术(12725)
经济研究(12518)
问题(11708)
财经(10766)
(10585)
教育(10112)
(10042)
金融(10042)
(9466)
科技(9438)
商业(9029)
技术经济(8211)
业大(8134)
(8087)
(8013)
资源(7889)
现代(7798)
共检索到2242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徐海东  
高铁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经济、吸引人才、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稳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以285个地级城市2003—2015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PSM-DID法研究高铁开通对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各产业的就业-产业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高铁开通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显著提升第三产业就业-产业的耦合协调度,但未显著促进一产、二产的就业-产业耦合性;(2)城市高铁开通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成长周期异质性,"成熟型"高铁城市较"成长型"高铁城市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作用及就业与产出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更为显著;(3)城市高铁开通对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应和就业与产出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要显著高于外围边缘城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周启良  
文章基于1999~2019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与就业结构显著负相关,但因城市规模的不同而呈现一定的差异。(2)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对中小型城市的就业结构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对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的就业结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对东部地区城市就业结构的正向影响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而增大;对中西部地区就业结构的影响仅在特大型城市显著为正,而在小型、中型和大型城市为负,但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而不断减弱。文章认为,要注重提高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并依据城市规模的差异而有所侧重,以促进就业结构的改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蕴琳   赵鹏军  
利用人口、产业和环境三大维度相关的多源大数据,构建耦合协调度测度模型。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测定人口-产业-环境维度的耦合协调度,并结合相关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人口-产业-环境协调度普遍较低,呈现明显的高值与低值聚集的空间分布格局。城市群内各地级市与不同城乡地域类型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差异不大。耦合协调度主要受产业维度产业链串联共生度与环境维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人口与产业维度因子间相关性强且呈正相关,但二者与环境维度因子呈负相关关系。结合研究结果,提出夯实南沙与珠三角西岸地区以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加强珠三角城市群生态保护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等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张凡  
研究我国十大城市群产业、人口与空间的协调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以我国十大城市群作为研究样本,采用熵权法、耦和协调度模型评价方法等对数据进行充分的挖掘与计算分析,分别对十大城市群以及所包含城市的"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十大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总体上较为理想,但是各个城市群包含城市的"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张凡  
研究我国十大城市群产业、人口与空间的协调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以我国十大城市群作为研究样本,采用熵权法、耦和协调度模型评价方法等对数据进行充分的挖掘与计算分析,分别对十大城市群以及所包含城市的"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十大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总体上较为理想,但是各个城市群包含城市的"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何秋洁  杨晓维  
通过所构建的耦合指标体系,对大健康产业与养老产业间的耦合度与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大健康产业与养老服务的耦合度一直保持在0.9以上,反映了两子系统之间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处于高度耦合、有序促进的状态;②大健康产业与养老服务的综合效益值不断上升,且提升幅度逐渐增强,说明两者协调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它们的综合效益;③大健康产业与养老服务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呈持续上涨,但是仍处于失调阶段,总体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三个阶段。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卓顺  
分析了东北三省各地级市的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特征及其耦合关系。结果发现:东北三省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显著;产业结构调整水平不平衡,低耦合城市多,高耦合城市少;产业结构高度化与能源效率的耦合度高于产业结果合理化与能源效率的耦合度。基于此,提出了东北地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能源利用率的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吴爱东  刘东阁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机理,通过构建两者相应的指标体系,测算2002-2015年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度经历了波动调整、低速下降和快速下降三个阶段,整体呈下降趋势,到2015年出现濒临失调的信号。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度降低的原因,主要是金融发展子系统和产业结构子系统的综合贡献值整体上呈下降的动态变化趋势。推动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良性互动,不能单纯地促进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或产业结构水平的提升,更重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吴爱东  刘东阁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机理,通过构建两者相应的指标体系,测算2002-2015年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度经历了波动调整、低速下降和快速下降三个阶段,整体呈下降趋势,到2015年出现濒临失调的信号。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度降低的原因,主要是金融发展子系统和产业结构子系统的综合贡献值整体上呈下降的动态变化趋势。推动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良性互动,不能单纯地促进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或产业结构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找到一条适合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良性互动的路径,促进两者协同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琰飞  朱海英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天然的耦合性。依据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机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南地区各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都在逐步提升,但整体仍处于偏低的水平,文化产业发展普遍滞后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等级持续偏低。所以,西南地区要重视借助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强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进而实现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范红艳  薛宝琪  
依据旅游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机理,分别从产业规模、产出水平、接待规模、经济贡献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河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均呈上升态势,但文化产业波动相对较大,两大产业发展水平整体仍然较低,文化产业年均增长远低于旅游产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且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和阶段性。今后河南应重视两大产业互动互促,科学规划,创新体制机制,培育人才,科技兴产,广泛宣传,进而实现两大产业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煜   李佳余  
文章在构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Moran指数探究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区域差异和空间效应。结果发现:(1)2021年处于勉强协调及以上的省份仅占26.7%,大多数省份处于濒临失调阶段。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最高,中部次之。(2)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且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最大。(3)各省份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明显非均衡性。高值集聚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低值集聚区主要在西部地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芳  田明华  秦国伟  
文章利用2003-2017年全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面板中介效应模型及面板门槛模型,实证研究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和优化。结果表明:二者互为格兰杰因果,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力更大;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失调至初级协调之间,地区差异显著;新型城镇化通过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质资本、外商投资、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作用于市场因素、人力资本、技术进步、金融支撑等因素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部分变量的中介传导作用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文章基于二者相互促进的内在循环机制,提出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郭彬  张笑  
基于31个省的统计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性。研究表明:2010—2015年中国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高度耦合性,协调度不断由中度协调回落到濒临失调;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经济越发达地区耦合协调水平越高。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光  寇佳丽  郑尊信  
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优化之间能否实现耦合协调,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熵权—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计量方法的基础上,使用2000—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之间从极度不协调提升到中度协调,反映了两者之间耦合协调状态不断完善。(2)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大多数省份处于中度协调,少数省份位于高度协调和基本协调,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状态要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具体表现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3)总体而言,经济发展、城镇化、政府扶持、人力资本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之间的协调发展,但技术创新的影响为负,环境规制和FDI的影响尚不明显。当然,各个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也存在区域异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