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11)
- 2023(6617)
- 2022(5682)
- 2021(5332)
- 2020(4653)
- 2019(11035)
- 2018(10866)
- 2017(22156)
- 2016(11748)
- 2015(13658)
- 2014(13677)
- 2013(13440)
- 2012(12271)
- 2011(11255)
- 2010(11583)
- 2009(10792)
- 2008(10489)
- 2007(9068)
- 2006(7886)
- 2005(6927)
- 学科
- 济(60477)
- 经济(60385)
- 管理(35735)
- 方法(35006)
- 数学(32864)
- 业(32754)
- 数学方法(32334)
- 企(27172)
- 企业(27172)
- 中国(15444)
- 财(13057)
- 农(11760)
- 地方(10810)
- 制(10185)
- 业经(9418)
- 贸(9158)
- 贸易(9154)
- 易(8836)
- 理论(8424)
- 学(8235)
- 务(7876)
- 财务(7841)
- 财务管理(7818)
- 融(7744)
- 金融(7744)
- 农业(7566)
- 企业财务(7502)
- 银(7409)
- 银行(7406)
- 环境(7245)
- 机构
- 大学(175758)
- 学院(173886)
- 济(74966)
- 经济(73423)
- 管理(71752)
- 理学(63046)
- 理学院(62416)
- 管理学(61144)
- 管理学院(60819)
- 研究(52025)
- 中国(39491)
- 京(35941)
- 财(34684)
- 科学(30001)
- 财经(28372)
- 经(25902)
- 中心(24638)
- 经济学(24635)
- 江(24380)
- 所(24244)
- 业大(23387)
- 经济学院(22390)
- 北京(22294)
- 农(22269)
- 研究所(21805)
- 财经大学(21304)
- 范(21276)
- 师范(21108)
- 州(19641)
- 院(19228)
- 基金
- 项目(119463)
- 科学(96138)
- 基金(90281)
- 研究(84888)
- 家(77533)
- 国家(76992)
- 科学基金(68369)
- 社会(57099)
- 社会科(54393)
- 社会科学(54381)
- 基金项目(47432)
- 省(44965)
- 自然(44831)
- 自然科(43920)
- 自然科学(43915)
- 自然科学基金(43109)
- 教育(40699)
- 资助(39086)
- 划(38116)
- 编号(32873)
- 部(27486)
- 重点(26354)
- 成果(25752)
- 教育部(24485)
- 创(24375)
- 国家社会(24161)
- 发(23813)
- 人文(23677)
- 大学(23008)
- 科研(22885)
共检索到2419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文喆
文章以中部省域为研究范围,将城市首位度作为经济增长的要素,利用阈值回归模型得到中部省域最优规模,其存在性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部分省域首位城市有其合理规模的上限。通过最优规模的实践性检验,超过最优规模依然可以对经济增长有增强性的推动作用,但增强的程度在逐渐减弱。研究表明,中部省域应积极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通过调整首位城市规模,协同次中心城市,发展中小城市,以良好的城市结构实现经济快速、平稳的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文喆
文章以中部省域为研究范围,将城市首位度作为经济增长的要素,利用阈值回归模型得到中部省域最优规模,其存在性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部分省域首位城市有其合理规模的上限。通过最优规模的实践性检验,超过最优规模依然可以对经济增长有增强性的推动作用,但增强的程度在逐渐减弱。研究表明,中部省域应积极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通过调整首位城市规模,协同次中心城市,发展中小城市,以良好的城市结构实现经济快速、平稳的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宝礼 胡雪萍
文章利用2005—2014年我国23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与城市首位度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城市首位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呈非线性形式,并且其影响方向和强度与区域初始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基尼系数、区域行政区面积及人口规模有关;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最优城市首位度测算公式,给出了各省城市首位度的最优值,通过与实际值的对比发现,东部地区各省城市首位度实际值总体上低于最优值,中部和西部地区则相反。
关键词:
城市首位度 区域经济增长 城市集聚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段巍 吴福象 王明
2010年后,部分省份强化了提升省内中心城市首位度的政策导向,这种以行政手段提升首位度的做法,会对城镇格局以及居民福利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基于量化空间模型,将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分解为生产率、用地指标、用地结构、就业机会、外生舒适度与住房有效供给率等维度,利用反事实方法评估了提升首位度的相关政策对居民福利、GDP以及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当省级层面给予省会及副省级城市更多用地指标时,可以在提高这些城市首位度的同时提升总体GDP水平,但会导致均衡时居民福利水平有所降低;②GDP与福利的非同步变动,源于户籍制度影响下人口要素与土地要素的空间错配,即省会及副省级城市人口集聚不足而一般地级市用地约束加强;③若降低落户门槛或消除省内城市间住房有效供给率的差异,均能使GDP与福利水平同时提高,且城市规模分布向Zipf定律收敛。为此,以提升经济密度为导向,以渐进的户籍改革为手段推动人口向省会及副省级城市集聚,多管齐下提高省会及副省级城市住房有效供给水平,是优化城市规模分布、实现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雷仲敏 康俊杰
本文对城市首位度概念起源及其变化历程进行了追寻,对近年来开展的城市首位度评价从理论上作了一定的辨析,首次提出广义首位度的概念,并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了阐述和解释,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广义首位度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山东省为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城市首位度 产业分工 功能分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维良 韩增林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分工合作进一步深化,形成一种非线性的复杂网络关系。由于发展水平、规模及特点等条件不同,城市在网络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角色。在空间和网络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实际,构建网络中心性评价模型,提出用节点中心度、网络中心势和网络密度等指标和参数对城市网络中心性进行评价,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
城市首位度 城市网络 网络中心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利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成熟与文明的重要尺度。城市经济首位度理论和集中度理论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城市发展的进程,是城市发展实践的重要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成果。国内外城市布局和结构基于不同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环境形成的,对国内省会城市布局与结构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学者们总结和认识我国城市发展的科学性,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文章以省际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和集中度计量统计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结合省际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差异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东西部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集中度计量分析表明,东部经济发达
关键词:
城市经济 城市布局 省会城市 城市结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利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成熟与文明的重要尺度。城市经济首位度理论和集中度理论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城市发展的进程,是城市发展实践的重要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成果。国内外城市布局和结构基于不同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环境形成的,对国内省会城市布局与结构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学者们总结和认识我国城市发展的科学性,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文章以省际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和集中度计量统计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结合省际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差异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东西部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集中度计量分析表明,东部经济发达
关键词:
城市经济 城市布局 省会城市 城市结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利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成熟与文明的重要尺度。城市经济首位度理论和集中度理论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城市发展的进程,是城市发展实践的重要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成果。国内外城市布局和结构基于不同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环境形成的,对国内省会城市布局与结构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学者们总结和认识我国城市发展的科学性,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文章以省际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和集中度计量统计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结合省际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差异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东西部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集中度计量分析表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集中度较中西部省会城市首位度低;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资源型城市是影响我国省际城市布局的重要因素;个别省份表现出来的差异需要进一步寻求理论上的解释。
关键词:
城市经济 城市布局 省会城市 城市结构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芸 杨冠琼
在Barro的政府规模的内生决定理论框架下,运用中国省级地方政府规模的面板数据,实证性地估计了中国地方政府的最优财政规模区间以及分区域地方政府的最优财政规模区间。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地方政府一般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是生产性的,但一般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规模过大;政府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的边际产出均显现出随其规模扩大而缩小的效应;中国地方政府一般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的实际规模均远远大于平均最优规模。
关键词:
政府最优规模 一般财政支出 地方政府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勇 袁晓玲
城市化发展中城市规模与净集聚效应呈现倒U型关系,当城市规模过度扩张时,规模逆梯度现象就会出现。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中国城市化发展中的规模逆梯度现象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构建静态一般均衡模型,求解出最优城市化率,从理论上论证了城市规模逆梯度现象的存在。其次,使用2006-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历史数据,引入环保型投入要素的DEA-Malmquist对中国31个省会级城市的综合发展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规模较小城市中,"规模效率"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综合发展效率"的提升,但规模较大城市则呈现出"综合发展效率"主要通过"纯技术效率"这一渠道来提升而非单纯依靠"规模效率"来提升的特点。与此同时,本文的实证研究更进一步验证了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规模逆梯度现象",未来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规模的扩大,还需提升内在效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毛渊龙 姜国刚
文章首先借助DDF及ML生产率指数测度了2007—2017年我国26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全国及各地区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且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要优于技术效率,并成为决定当前城市绿色增长的主导因素。其次,通过面板门槛模型对城市规模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口规模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总体上可划分为前期抑制、中期积极促进、后期小幅促进三个阶段,门槛值分别为88.7万和300.1万。最后,运用系统GMM方法检验城市规模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内在影响路径。结果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对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持续减弱,直至不再显著;而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则主要发生在大城市,且促进效应逐渐减弱。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长生 周志鹏
利用空间面板德宾(Durbin)模型分析了城市首位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选择使用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城市首位度对经济增长不存在非线性关系;本地城市首位度、相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当地经济增长都具有正向影响;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相邻地区城市首位度的提高对本地区经济增长效应不同,可能存在正向或者负向影响,但是随着使用的空间矩阵所体现的区域之间互动依赖关系增强之后,相邻地区城市首位度的提高对本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并且数值稳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家庭
利用2004~2008年中国24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首位度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目前无论是全国范围以及分成东部、中部、西部分析,都存在着城市首位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反向影响,并根据实证结果从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内部以及区际之间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新建 陈文喆
文章在系统阐述城市首位度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时变参数模型构建江西城市首位度同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得出其首位城市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推进作用的结论。但不同发展阶段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江西要转变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结构升级、优化城市环境、建立城市创新机制体制,提升首位城市的区域带动功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