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505)
2023(19656)
2022(16873)
2021(15751)
2020(13020)
2019(30173)
2018(29645)
2017(56808)
2016(30569)
2015(34241)
2014(34045)
2013(33707)
2012(31420)
2011(28451)
2010(28446)
2009(25964)
2008(25352)
2007(21945)
2006(19277)
2005(17210)
作者
(88461)
(73702)
(73045)
(69499)
(47011)
(35362)
(33241)
(28764)
(28043)
(26265)
(25113)
(25010)
(23389)
(23227)
(22801)
(22716)
(21787)
(21478)
(21055)
(21011)
(18273)
(18067)
(17801)
(16817)
(16422)
(16365)
(16215)
(15987)
(14838)
(14578)
学科
(131556)
经济(131419)
管理(85265)
(81326)
(65325)
企业(65325)
方法(58126)
数学(50913)
数学方法(50300)
中国(39222)
(34661)
(30455)
地方(29775)
业经(28066)
(27339)
(24556)
贸易(24537)
(23758)
农业(23499)
(23015)
(20572)
银行(20523)
环境(20377)
(20125)
金融(20123)
理论(19949)
(19694)
技术(19693)
(19417)
(18676)
机构
大学(436846)
学院(433512)
(179474)
经济(175763)
管理(169126)
研究(152213)
理学(146307)
理学院(144633)
管理学(142019)
管理学院(141233)
中国(114742)
(94528)
科学(93274)
(80903)
(76146)
(71432)
研究所(69453)
中心(68457)
财经(65097)
业大(64553)
(62564)
北京(60202)
(59479)
(58191)
师范(57599)
农业(55898)
(55650)
经济学(55080)
(51006)
经济学院(49660)
基金
项目(297985)
科学(235273)
基金(217912)
研究(215563)
(190922)
国家(189380)
科学基金(162615)
社会(137696)
社会科(130621)
社会科学(130591)
基金项目(114663)
(114081)
自然(105837)
自然科(103445)
自然科学(103419)
自然科学基金(101556)
教育(98977)
(97240)
资助(90645)
编号(86031)
成果(69516)
重点(66984)
(66182)
(65670)
(61361)
课题(59843)
国家社会(57524)
创新(57354)
科研(56922)
教育部(56845)
期刊
(193493)
经济(193493)
研究(130367)
中国(84557)
学报(69347)
科学(64604)
(64507)
管理(62551)
(59901)
大学(52997)
学学(49781)
教育(47738)
农业(44902)
(39344)
金融(39344)
技术(38101)
经济研究(32061)
财经(31741)
业经(31209)
(27285)
问题(26446)
(23867)
图书(22133)
技术经济(20922)
(20598)
统计(20359)
科技(20318)
(19777)
理论(19739)
资源(19395)
共检索到6428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彦平  
城市韧性建设是城市发展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的体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在研究文献基础上,提出城市韧性发展指数框架,并对全国288个城市的韧性系统建设进行了测评。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发展韧性发展存在系统建设及地区间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特别是文化韧性和社会韧性成为短板,西北、东北地区以及中小城市成为我国城市韧性建设的薄弱地带。结合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影响和挑战,就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韧性系统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激活文化价值、提升城市文化韧性,聚焦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优化社会治理、增强城市社会韧性,筑牢底线保障、增强城市环境韧性,深化品牌思维、建设城市形象韧性等。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马忠新  陶一桃  
基于制度的视角,对省会以上城市样本组和地市级城市样本组共288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认为,制度质量高(制度成本低)的城市,微观市场主体将获得"超额利润",从而可以吸引要素资源集聚,实现财富逆转,这种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制度供给的差异所导致的制度质量差异,是我国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实证结果表明,以累计制度供给为工具变量,制度质量对城市经济绩效的影响非常显著,经济绩效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制度质量的差异。而特殊区域的税收优势和东部沿海的海运成本优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城市的要素聚集,但从改革开放的较长期来看,这种优势不可持续且作用有限,其实证结果也不够显著。我们还考虑了相关文献所提到的地理、文化、所有制禀赋等因素的影响,加入这些控制变量后,制度质量对城市经济绩效的影响依然非常显著。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海波  马琳楠  刘洁  
文章基于我国2005—2019年27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目标管理的视角,实证检验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较高的经济增长目标会对城市经济韧性产生抑制作用,但对位于不同区域、不同资源类型的城市影响有所差异,过高的经济增长目标对中西部城市的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而对东部城市的影响则不显著;机制检验表明,城市创新水平在经济增长目标与城市经济韧性间起到遮掩效应,生产性服务业的占比及集聚水平则在两者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作用机理,为城市制定合理的经济增长目标进而提升城市经济韧性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高莺   曾穗平   刘大漳   曾坚   张晨   焦姣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愈发凸显,其防控治理仍是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以城市形态为切入点,基于我国288个城市2010、2015、2020三个年份的面板数据,应用静态空间滞后面板数据模型、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城市形态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1)从所有样本的总体建模结果来看,紧凑度指数、Boyce-Clark形状指数对PM2.5浓度的影响为负,分形维数的影响为正,延伸率的影响不显著;2)紧凑度指数和分形维数对PM2.5污染影响的地域分布异质性格局都表现为东北、华北、西南地区较高而东南、西北地区较低或不显著,Boyce-Clark形状指数则具有明显的东西分异特征;3)紧凑度指数、Boyce-Clark形状指数、分形维数对PM2.5污染影响的城市规模异质性和地理环境异质性均不显著,而延伸率表现出在平原城市中为正、山地城市中为负、滨海城市中不显著的地理环境异质性特征。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任成好  张桂文  
我国2011年城镇化率超越50%,"城市病"进入集中爆发阶段。文章构建了城市病测度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借助SPSS18.0统计软件,得出我国288个地级市的城市拥堵指数(Y1)、城市资源短缺指数(Y2)、城市环境污染指数(Y3)和城市病综合指数(Y)的得分及排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病与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空间分布的关系,并对几个特殊城市的城市病指数给予了分析说明。在国家全面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形势下,全面诊断并测度我国所有城市的城市病"病情"将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健康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成杰   苏虹   高兴波   高航  
根据城市韧性理论和数字经济理论,构建数字经济对城市韧性影响机制模型,利用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0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市韧性的影响效应与中介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城市韧性水平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数字经济影响城市韧性的过程中,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创新能力发挥了中介作用;数字经济对城市韧性有正向的空间溢出作用。研究从数字经济与城市韧性关系方面拓展了数字经济理论和城市韧性理论的应用边界,揭示了数字经济对城市韧性的影响机制,为通过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城市韧性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琼  崔子怡  
文章构建了城市韧性指标体系,运用2011—2019年2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测度了城市韧性水平,并分析其地区差异、动态演变及主要障碍因子。研究发现:城市韧性水平逐渐提高,但中低韧性水平的城市占比较高;城市生态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相对较高,经济韧性、基础设施韧性和社会韧性呈上升趋势,生态韧性则呈下降趋势;城市韧性水平的总体差异呈小幅波浪式变化,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东、中、西部地区城市韧性的组内变化呈地区异质性;城市韧性水平分布曲线主峰高度呈“M”型变动,且没有显著极化现象,东、中、西部地区城市韧性水平动态演进存在差异;人力资本、社会文化、交通轨道、财政收入和对外开放是影响城市韧性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许慧   叶泽鸿  
以全国25个核心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为研究对象,运用Topsis-熵权法对其2011—2020年的韧性变化进行测度分析,对核心城市进行区域板块划分,通过自然间断点法对区域板块韧性空间异质格局进行研究,同时总结国外韧性城市建设措施,以期为我国完善韧性城市建设措施提供借鉴。结果显示:2011—2014年,我国核心城市韧性指数的均值大幅增长,2015—2020年,均值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各城市间的城市韧性差距相对稳定,其标准差在0.180上下波动;在四个时间截面中,核心城市韧性空间异质格局演变相对稳定,整体情况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国外韧性城市建设措施细分,其韧性城市建设经验可为国内建设韧性城市提供一定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许慧   叶泽鸿  
以全国25个核心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为研究对象,运用Topsis-熵权法对其2011—2020年的韧性变化进行测度分析,对核心城市进行区域板块划分,通过自然间断点法对区域板块韧性空间异质格局进行研究,同时总结国外韧性城市建设措施,以期为我国完善韧性城市建设措施提供借鉴。结果显示:2011—2014年,我国核心城市韧性指数的均值大幅增长,2015—2020年,均值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各城市间的城市韧性差距相对稳定,其标准差在0.180上下波动;在四个时间截面中,核心城市韧性空间异质格局演变相对稳定,整体情况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国外韧性城市建设措施细分,其韧性城市建设经验可为国内建设韧性城市提供一定借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马震  
智慧城市建设被众多地方政府定位成完成产业结构升级、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文章选取2004—2021年我国237个地级市的数据样本,通过使用准自然实验方法对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通过提升城市韧性水平来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溢出效应,其溢出效应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相对显著,且人口规模较大城市的溢出效应显著程度更高。因此,合理扩大智慧城市试点范围,并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制定适宜的城市智慧网络体系规划,对于增强城市韧性、预防系统性风险,进而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冯苑  聂长飞  张东  
本文将经济韧性界定为应对冲击的抵抗力和冲击后的恢复力,以中国11个城市群15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测度了2008-2010年抵抗期和2010-2017年恢复期城市群经济韧性,并进一步运用shift-share分解方法探索了经济韧性的由来。结果显示:抵抗期和恢复期中国城市群经济韧性均值分别为0.515和0.026,均强于全国层面经济韧性;经济韧性可分解为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两个分量,且抵抗力和恢复力的大小均主要由竞争力决定;不同时期各产业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抵抗期经济韧性主要由二、三产业竞争力共同决定,而恢复期经济韧性的决定因素转变为第三产业竞争力为主、第二产业竞争力为辅。最后就如何增强中国经济韧性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海龙  黄镜淳  贾菲  韩爱华  
为考察空间因素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文章选取2007—2016年我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相关变量数据,构建了四种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城市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城市经济的发展在空间上具有显著自相关性的影响,其统计量也表明溢出效应非常明显,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其相邻城市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四种空间权重矩阵下优选出来的模型均为个体固定空间滞后模型,尤其是市场规模和财政支出这两个因素对于城市的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梦涵  张卫国  
文章综合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工程韧性4个维度构建资源型城市韧性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4—2020年中国114个资源型城市韧性水平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对四类资源型城市的区域差异特征与影响因素予以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四类资源型城市韧性的分维度指数具有相似分布,依次大小均为社会韧性、工程韧性、生态韧性、经济韧性。其中再生型城市各维度均值处于领先地位,衰退型和成长型城市相对靠后。成长、成熟、衰退、再生型城市的绝对差异均呈稳步下降趋势。(2)资源型城市韧性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且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异。就区域内差异来看,资源型城市的区域内差异呈现“成熟型>再生型>衰退型>成长型”特征。就区域间差异来看,成长—再生型城市之间的区域间差异最大,成长—衰退型城市之间的区域间差异最小。(3)市场规模、科技投入、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以及环境规制均能显著影响中国资源型城市韧性水平,且作用强度存在异质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田丹   丁宝  
韧性是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能力。从目标和过程两方面构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测度指标体系,包括质量效益、绿色发展、社会共享、创新驱动、风险管理、公司治理6个维度,选取2020年上交所或深交所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对2 693家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不确定性环境下韧性能力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韧性能力通过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导向指标——创新驱动,进而提高了目标导向指标——质量效益;越是在环境不确定性的环境下,韧性企业越是能通过整合稳定性与应变性的管理活动,有效将不确定性转化为创新的机会和条件,进而提升企业质量效益;组织韧性的构成要素,冗余性资源,有机式结构,乐变性文化都有助于企业创新的开展,与利益相关者的互惠性则只有保持在一定阈值内,才能正向促进企业创新,超过阈值后则成为创新的障碍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嵇涛  姚炎宏  黄鲜  诸云强  邓社军  于世军  廖华军  
交通韧性是指在极端条件下交通系统能够通过自身抵抗、减缓以及吸收的方式维持其系统基本功能和结构的能力,或者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和成本内恢复原始平衡或者新平衡状态的能力。受全球增温、海平面上升以及快速城市化的影响,极端事件的风险日益增加,从而导致城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衡量极端事件下城市交通韧性强度(包括不同极端天气事件强度对其强度的影响),如何监测其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趋势,以及多长时间交通运输系统能够恢复正常状态?针对这些问题,目前还缺乏有效的监测方法,尤其是缺乏气候变化对交通韧性影响的时空动态变化监测。因此,如何精准识别极端事件下城市交通韧性的状态,提升自然灾害交通防治水平亟待解决。而随着大数据挖掘技术和时空预测深度学习方法的发展,为重建城市交通韧性强度时空数据集,进而揭示历史极端事件影响下城市交通韧性强度时空演变特征、变化趋势以及影响机制提供了可能。论文对国内外近50年来交通韧性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结合国内外交通韧性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已有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述;并指出了气候变暖情况下交通韧性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旨在为今后开展交通韧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