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967)
2023(20248)
2022(16931)
2021(15610)
2020(12809)
2019(29416)
2018(29058)
2017(55519)
2016(30275)
2015(34093)
2014(34209)
2013(33520)
2012(31232)
2011(28113)
2010(28267)
2009(25938)
2008(25115)
2007(22538)
2006(20223)
2005(17925)
作者
(89733)
(74307)
(73787)
(70270)
(47269)
(35743)
(33579)
(29133)
(28491)
(26595)
(25332)
(25216)
(23820)
(23467)
(23048)
(22945)
(22159)
(21921)
(21416)
(21319)
(18446)
(18441)
(18129)
(17245)
(16694)
(16569)
(16509)
(16503)
(15126)
(14850)
学科
(127262)
经济(127110)
管理(83572)
(82591)
(64170)
企业(64170)
方法(51229)
数学(44097)
数学方法(43449)
(42805)
中国(39475)
地方(31380)
业经(30958)
(30269)
农业(28591)
(27456)
(24387)
(21169)
贸易(21153)
(20418)
(20384)
理论(20353)
银行(20321)
环境(19523)
(19458)
(19342)
金融(19340)
(19153)
技术(18926)
(18922)
机构
大学(431120)
学院(430457)
(170789)
经济(166795)
管理(165293)
研究(151184)
理学(141738)
理学院(140089)
管理学(137310)
管理学院(136546)
中国(113476)
科学(94743)
(93961)
(78148)
(77848)
(76705)
研究所(69515)
中心(68915)
业大(66572)
(65918)
财经(61376)
农业(59985)
(59600)
北京(59598)
师范(58968)
(55747)
(55327)
(53293)
经济学(51123)
师范大学(47613)
基金
项目(291955)
科学(228880)
研究(212308)
基金(210088)
(184354)
国家(182751)
科学基金(156077)
社会(133624)
社会科(126309)
社会科学(126275)
(114776)
基金项目(110812)
自然(101258)
自然科(98906)
自然科学(98880)
教育(97319)
自然科学基金(97059)
(96747)
编号(86860)
资助(86276)
成果(70784)
重点(65907)
(65400)
(63259)
课题(60728)
(59896)
创新(55920)
科研(55527)
国家社会(54939)
教育部(53877)
期刊
(196795)
经济(196795)
研究(130145)
中国(89744)
(74858)
学报(71138)
科学(65689)
管理(61806)
(58732)
大学(54363)
教育(51808)
学学(50998)
农业(50521)
(41078)
金融(41078)
技术(38463)
业经(34394)
经济研究(29979)
财经(29716)
问题(27140)
(25506)
(24484)
图书(23444)
(21502)
科技(20654)
技术经济(20433)
理论(19960)
现代(19249)
资源(18962)
业大(18710)
共检索到6526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征信  [作者] 刘积余  赵霜茁  张浩  
通过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考察,分析中国农村资源现状以及城市化给乡村发展带来的问题。从城乡资源交换、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角度提出对乡村振兴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的思考。城乡经济一体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可期望毕其功于一役;乡村振兴不是重建,无论从乡村文化发展、社会治理、市场培育、产业振兴、环境发展,还是加速乡村的城市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都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城市的各种需求是乡村发展的基本主导力量,乡村的振兴是由城市的需求激发的。分析研究城市的生产生活需求、规划农村的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雪峰  
当前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是中国经济增长极,农村是中国发展稳定器。在城市化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理解乡村振兴的阶段性。目前阶段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是为无法进城的农民提供基本生产生活秩序的保障,农村成为最广大农民的基本保障和进城农民的最后退路。有一种主张认为,应该通过激活农村宅基地这个"沉睡"的资本,为乡村振兴筹措资金,以建设一个强富美的乡村。至少在目前阶段,这种主张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激活的"沉睡"资本,实际上不可能创造出无缘无故的财富,不过是以农村宅基地为媒介、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工具,将城市资源转移到了农村;这种转移又因为增减挂钩政策工具的笨拙,造成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只有当城市化已经完成,中国走出中等收入阶段,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中国的乡村振兴才有条件进入强富美建设阶段。而目前阶段的乡村振兴重点应当集中在为需要继续依托农业农村的两亿多农户提供基本生产生活秩序的保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雪峰  
当前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是中国经济增长极,农村是中国发展稳定器。在城市化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理解乡村振兴的阶段性。目前阶段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是为无法进城的农民提供基本生产生活秩序的保障,农村成为最广大农民的基本保障和进城农民的最后退路。有一种主张认为,应该通过激活农村宅基地这个"沉睡"的资本,为乡村振兴筹措资金,以建设一个强富美的乡村。至少在目前阶段,这种主张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激活的"沉睡"资本,实际上不可能创造出无缘无故的财富,不过是以农村宅基地为媒介、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工具,将城市资源转移到了农村;这种转移又因为增减挂钩政策工具的笨拙,造成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只有当城市化已经完成,中国走出中等收入阶段,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中国的乡村振兴才有条件进入强富美建设阶段。而目前阶段的乡村振兴重点应当集中在为需要继续依托农业农村的两亿多农户提供基本生产生活秩序的保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传开  朱建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单纯就乡村论乡村,要同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通过城镇化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作为联系城乡的关键节点,可以更好地辐射带动乡村发展,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因此,乡村振兴还应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为依托。然而,当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并不理想,面临着产业不够发达、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低、吸引力不高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条件欠佳、城市等级化管理以及行政资源配置等因素造成。未来,应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和公共资金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倾斜,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权,着力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竞争力与吸引力,提升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带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伟  孔繁利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创新,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农村基础设施是产业兴旺的先行资本和生活富裕的重要保障,其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深远的影响,文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运营管理效率低下、高素质人才短缺、配套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姚树荣   陈锴民  
党的二十大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为乡村发展掀起新的高潮。从统筹发展和安全视角来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扩大内需、畅通经济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也是落实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等多维目标的基础支撑。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着“无人种粮、无地种粮、无力种粮”的难题,生态安全面临着“农业发展、乡村建设、资金匮乏”的挑战,社会安全面临着“乡村危机、农民进城、改革冲击”的风险。基于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护发展:一是统筹推进粮食安全保障与农民收入提升,着力强化财政支农、耕地保护、产业强农等政策措施,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二是统筹推进生态安全保障与和美乡村建设,从技术、空间、制度等维度加快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是统筹推进社会安全保障与城乡融合发展,着力破除城乡融合制度障碍,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冯婷  
在我国社会之客观的、不可逆转的现代转型进程中真切地认识和把握"乡村振兴"这一战略部署,是切实而科学地贯彻落实这一战略部署的前提。如果说,费孝通先生用"乡土中国"这一概念为我们刻画了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乡土型文明形态,那么,今天正行进中的社会转型则在无可回避地将中国社会带入城市文明的时代。就像过去以"乡土的方式"维系和组织了整个社会一样,城市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一步步地以"城市的方式"对整个社会进行重新组织、重新塑造的过程。着眼于这样一种必然的历史转型,则目前有些有关乡村振兴的观念之值得商榷的,包括怀旧情感支配下的乡村振兴观以及在所谓"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观念下的乡村振兴观。城市文明时代的乡村振兴首先并必然是(即使不完全是)一个使乡村参与并共享以城市为表征的现代文明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乡村产业、乡村社会和空间组合以及作为乡村社会之主体的农民本身等各方面的转变。为了这个转变顺利而良性地展开,政府、市场和社会必须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邵晓翀  杜尔玏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金融作为支农主力军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活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快速增加、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涉农贷款稳步增长、数字金融逐步推进、金融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等重要现实基础。理论逻辑表明:金融是支持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强力支撑,是营造乡风文明的有效保障,是推进治理有效的重要力量,是保证生活富裕的擎天巨柱。为充分发挥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应构建长效政策支持机制,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创新农村产权运作机制,提升农业主体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发展动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邵晓翀  杜尔玏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金融作为支农主力军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活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快速增加、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涉农贷款稳步增长、数字金融逐步推进、金融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等重要现实基础。理论逻辑表明:金融是支持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强力支撑,是营造乡风文明的有效保障,是推进治理有效的重要力量,是保证生活富裕的擎天巨柱。为充分发挥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应构建长效政策支持机制,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创新农村产权运作机制,提升农业主体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发展动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博  
近年来,伴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农村居民内部收入不平等性日益凸显,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山西省农村发展的典型特征。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理顺了乡村发展的逻辑关系,指出了乡村发展的方向,明确了乡村发展关注的领域。以乡愁经济为契机使人才回流,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主导产业,融合传统文明和工业文明建设美丽田园,是山西省实施乡村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宋忠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人才振兴,人才振兴需要教育。近几年,乡村教育有了长足发展,现状和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依旧比较薄弱,需要关注,需要发展,需要振兴。振兴乡村教育之策略主要包括更新乡村教育观念,优化师资配置,合理调整乡村学校布局,加大经费投入,关注弱势儿童,启动法律保护等对策举措和路径设计等。这些均是笔者近几年来对振兴乡村教育的研究和思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昌森  张震  董文静  张广海  
文章通过分析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二者耦合指标体系及耦合协调模型,以青岛市为例,对其2013—2017年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存在交互耦合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青岛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持续高于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属于典型的乡村旅游主导型耦合协调;青岛市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处于中度耦合阶段和中度耦合协调发展状态,离良性协调共振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彭璐璐  
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文章通过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意义、现有优势及困难所在,探索以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着力加强急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持续加大各项保障力度等四个方面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一、引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推进新时代城乡关系演变的现实背景。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快速城镇化持续发展,积累的社会经济问题日益显现,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从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小林  
乡村城市化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在农村地区的演变过程,笔者以苏南为分析单元,总结80年代乡村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探讨90年代的新趋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