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84)
- 2023(10398)
- 2022(8650)
- 2021(7684)
- 2020(6442)
- 2019(14523)
- 2018(14320)
- 2017(27338)
- 2016(14793)
- 2015(16712)
- 2014(16660)
- 2013(16558)
- 2012(15820)
- 2011(14577)
- 2010(15171)
- 2009(14321)
- 2008(14062)
- 2007(12856)
- 2006(11908)
- 2005(11145)
- 学科
- 济(84381)
- 经济(84279)
- 管理(47188)
- 业(39612)
- 企(32533)
- 企业(32533)
- 方法(26842)
- 数学(22978)
- 数学方法(22776)
- 中国(22267)
- 地方(20591)
- 学(17355)
- 财(16346)
- 农(16316)
- 制(16304)
- 业经(16082)
- 地方经济(13281)
- 环境(12234)
- 体(12188)
- 融(11757)
- 金融(11753)
- 农业(11162)
- 银(11112)
- 银行(11088)
- 行(10711)
- 和(10605)
- 理论(10586)
- 划(10144)
- 贸(9902)
- 贸易(9895)
- 机构
- 大学(231777)
- 学院(227981)
- 济(105741)
- 经济(103578)
- 研究(84292)
- 管理(83377)
- 理学(70934)
- 理学院(70037)
- 管理学(68935)
- 管理学院(68486)
- 中国(62276)
- 京(48942)
- 财(48905)
- 科学(48533)
- 所(42459)
- 财经(38376)
- 研究所(38137)
- 中心(36430)
- 江(35677)
- 经济学(35143)
- 经(34650)
- 农(32918)
- 经济学院(31162)
- 范(30910)
- 师范(30625)
- 北京(30506)
- 院(30076)
- 业大(29596)
- 财经大学(28297)
- 州(27397)
- 基金
- 项目(146623)
- 科学(117646)
- 基金(109861)
- 研究(106765)
- 家(95284)
- 国家(94588)
- 科学基金(81540)
- 社会(73176)
- 社会科(69424)
- 社会科学(69407)
- 基金项目(57874)
- 省(54952)
- 自然(50292)
- 自然科(49165)
- 自然科学(49147)
- 自然科学基金(48254)
- 教育(48153)
- 划(46672)
- 资助(43995)
- 编号(41115)
- 成果(35231)
- 部(33237)
- 重点(33219)
- 发(32127)
- 国家社会(31690)
- 制(31463)
- 创(29922)
- 教育部(29172)
- 课题(28952)
- 创新(28331)
- 期刊
- 济(126912)
- 经济(126912)
- 研究(75964)
- 中国(47103)
- 财(37628)
- 学报(33416)
- 管理(33403)
- 科学(32794)
- 农(30433)
- 大学(26075)
- 学学(24798)
- 融(22003)
- 金融(22003)
- 财经(20834)
- 经济研究(20816)
- 农业(19758)
- 教育(19712)
- 技术(18408)
- 经(18129)
- 问题(17774)
- 业经(16564)
- 技术经济(12465)
- 贸(11983)
- 世界(11689)
- 现代(11331)
- 统计(10920)
- 国际(10727)
- 理论(10727)
- 发(10348)
- 版(10256)
共检索到3575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齐讴歌 赵勇 王满仓
本文在区分集聚机制与集聚效应、劳动分工与知识分工、成本外部性与技术外部性的基础上,使用统一的分析框架解释了城市集聚经济的发生机制,特别是将知识创造、知识溢出和知识积累结合起来,分析了知识分工与技术外部性促进城市集聚经济的发生机制。知识分工通过协作机制、结构匹配机制和循环累积机制促进知识的创造和积累,交流外部性条件下技术外部性的创新集聚效应和动态累积效应实现了知识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低成本使用,二者共同促进了城市收益递增。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高产
集聚经济有很多潜在的源泉,其中一些已被马歇尔所提出,包括知识外溢、劳动力市场蓄水池和投入品共享等。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国内市场效应、消费经济性和寻租相继进入了经济学家的视野。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研究,全面揭示了城市集聚经济产生的原因和趋势,并在最后的结论中进行了评述。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兆民 韩彪
19世纪以来体现生产要素流动阻抗的"运输成本",一直被主流经济学所忽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空间经济学的兴起,才逐渐将其纳入到研究框架内。本文尝试从经典文献中寻找研究运输成本的经济学基础,从现代文献及进一步拓展中梳理运输成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运输成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降低运输成本可以促进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并促进了中间品的投入和刺激资本品的消耗,促进了产业集聚和知识外溢等。因此,研究运输成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应仅局限于将它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变量,而应重新界定其内涵,重视考察它对一个国家资本流动、资本配置、人力配置的影响。
关键词:
运输成本 分工 集聚 经济增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高翔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理论,以江苏省为研究背景,着重从区域分工与市场获得角度探究城市集聚经济发生的动力机制。利用2002-2010年江苏13个地级市市辖区数据计算了各市的集聚经济指数、专业化与多样化分工指数和市场获得指数,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相关指数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多样化分工能有效促进江苏城市集聚经济的发展;市场获得水平的差异是江苏不同城市间集聚能力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区域分工 市场获得 城市集聚经济 江苏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冉光和 徐鲲 李敬
基于劳动分工理论,建立了教育发展、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新兴古典经济模型,并运用中国区域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揭示了教育的劳动分工功能。研究结论表明,无论是自给自足还是分工条件下,受教育水平越高,人均真实收入越高,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受教育水平提高对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交易效率相对较低的西部地区可能会限制教育作用的发挥,西部地区教育对经济的作用要小于东部地区。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教育发展 劳动分工 经济增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玉香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一方面,城市化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尚存在巨大的空间;另一方面,生产和资源的过度集中也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的失衡,从而制约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关键的问题在于城市的发展是否均衡,城市是否过度扩张。本文从微观城市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了这一问题,认为一方面集聚经济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和城市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微观来源;另一方面,通勤费用和土地租金、污染和环境问题则构成了城市的经济成本,二者的均衡决定了城市的合意规模。然而,在动态上该均衡并不是稳定的,因此城市有可能面临过度扩张的风险。
关键词:
城市化 集聚经济 通勤费用 城市规模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陈良文 杨开忠 沈体雁 王伟
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根据北京市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分析发现,市内各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差异非常显著,其差异程度不亚于各市间、各省间的差异水平。我们从经济集聚密度的视角对北京市内的劳动生产率差异进行解释,结果发现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劳动生产率对单位面积上产出和单位面积上就业的弹性分别为11.8%和16.2%,高于欧美的4%—5%的平均水平。这一分析结论验证了集聚经济效应的存在,也为解释我国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劳动生产率 经济密度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敬 冉光和 温涛
本文从金融交易的视角论证了金融的分工功能,揭示了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文章在回顾劳动分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基础上,推导了一个基于劳动分工的金融交易效率模型,然后以1992-200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显示,劳动分工促进了经济增长,而银行贷款效率、民间金融交易效率与商品交易效率共同制约着分工演进与经济增长。银行贷款效率提高对劳动分工和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二重性。在商品交易效率足够高时,银行贷款效率与劳动分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银行贷款效率提高显著地促进了劳动分工与经济增长;在商品交易效率极低时,银行贷款效率提高对劳动分工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显著。但因民间金融的作用,...
关键词:
金融 交易效率 劳动分工 经济增长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锦其 李金昌
以创新重构经济增长新动力和以生产率重塑经济质量新内涵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大战略。本文利用中国发明专利微观数据测算了城市技术集聚水平,并在理论分析技术集聚影响城市劳动生产率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03—2018年28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技术集聚能显著提升城市劳动生产率,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城市技术集聚主要通过优化就业结构、降低资本错配和激发创业活力等渠道提升劳动生产率;拓展分析表明,城市蔓延、技术市场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环境因素在技术集聚提升劳动生产率的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论对我国以创新驱动生产率提升为内核的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政策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技术集聚 劳动生产率 高质量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丽生 邬雪芬
本文构建了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一般均衡模型,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来解释经济制度对自利个人的行为影响。分析表明,由制度所决定的“偷抢”交易对手财物活动费用系数提高时(偷抢的成本增大),自利的个人偷抢活动水平就会降低,投入偷抢的时间下降,投入生产的时间会上升,生产率会提高,真实收入会增加,从而改善社会的经济绩效。本文对目前我国开展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的经济秩序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雄浪 朱旭光
通过对我国的地区分工水平、产业集聚的变化以及地方优势产业的形成进行实证分析,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有朝着专业化分工格局演化的态势,各地区的分工水平有所提升,产业的地理集聚程度得到提高,地方优势产业已初步形成。
关键词:
劳动分工 产业集聚 地方优势产业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宁越敏
从劳动分工到城市形态(二)──评艾伦·斯科特的区位论宁越敏四、灵活生产系统和新的工业空间1988年,斯科特发表了“灵活生产系统和区域发展:北美和西欧新的工业空间的崛起”一文[7]。在这篇论文中,斯科特试图分析后工业化社会生产组织形态与空间经济动态之间...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宁越敏
从劳动分工到城市形态(一)──评艾伦·斯科特的区位论宁越敏艾伦·斯科特(AllenScott)是美国独树一帜的经济和城市地理学家,他从80年代初开始进行产业组织与大城市内部区位关系的研究,随后把新制度学派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引入城市化的分析。80年代后...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唐茂华 陈柳钦
现代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缺乏相应的微观基础,无法从微观主体的区位决策演绎到空间集聚。本文旨在探索个体选址行为到实现空间集聚的内在机制,并基于空间互补视角探讨了空间集聚的条件——自然的抑或人为造成的空间互补利益可以加速空间集聚,并使之在这一区位形成维持和锁定效应。
关键词:
区位决策 集聚经济 空间竞争 空间互补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苏红键 魏后凯 邓明
城市集聚经济具有多维性,城市经济活动集聚的不同维度特征都会对集聚经济效应的大小产生影响。本文构建了包含规模效应、密度效应和结构效应三个维度的城市集聚经济综合分析框架,利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10年面板数据,分别检验了城市集聚经济的三种效应。研究结果发现:在样本范围内,虽然规模效应表现出显著倒U型特征,但是结合最优值在样本区间的分布来看,规模效应基本支持了城市规模越大生产率越高的观点,弹性系数约为1.66%~1.94%;密度效应表现出显著的倒U型特征,按城区总人口比建成区面积的最优城市人口密度值约为1.30万人/平方公里;结构效应在劳均产值模型中,表现出显著的倒U型特征,在工资模型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