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79)
- 2023(14364)
- 2022(11978)
- 2021(11115)
- 2020(9157)
- 2019(21110)
- 2018(21121)
- 2017(40739)
- 2016(22325)
- 2015(25114)
- 2014(25172)
- 2013(24784)
- 2012(22525)
- 2011(20101)
- 2010(19822)
- 2009(17953)
- 2008(17336)
- 2007(15030)
- 2006(13273)
- 2005(11464)
- 学科
- 济(91762)
- 经济(91656)
- 管理(62355)
- 业(59504)
- 企(48261)
- 企业(48261)
- 方法(39938)
- 数学(34266)
- 数学方法(33921)
- 中国(27268)
- 农(26545)
- 地方(23054)
- 业经(21895)
- 财(20615)
- 学(19193)
- 农业(18016)
- 制(15405)
- 理论(15135)
- 贸(15078)
- 贸易(15069)
- 环境(14766)
- 易(14537)
- 和(14283)
- 技术(13803)
- 划(12845)
- 务(12290)
- 财务(12222)
- 财务管理(12205)
- 发(12068)
- 银(11878)
- 机构
- 大学(313524)
- 学院(311658)
- 管理(126178)
- 济(122520)
- 经济(119573)
- 理学(109986)
- 理学院(108744)
- 管理学(106893)
- 管理学院(106334)
- 研究(103825)
- 中国(74745)
- 京(67023)
- 科学(65553)
- 财(53702)
- 所(51231)
- 农(50342)
- 业大(47670)
- 研究所(46965)
- 中心(46954)
- 江(45653)
- 财经(43850)
- 范(43167)
- 师范(42827)
- 北京(41807)
- 经(39948)
- 农业(39137)
- 院(38081)
- 州(37092)
- 经济学(36529)
- 师范大学(34880)
- 基金
- 项目(220942)
- 科学(174304)
- 研究(161909)
- 基金(160142)
- 家(138776)
- 国家(137618)
- 科学基金(119383)
- 社会(102489)
- 社会科(96985)
- 社会科学(96959)
- 省(87279)
- 基金项目(86494)
- 自然(77715)
- 自然科(75915)
- 自然科学(75898)
- 自然科学基金(74502)
- 教育(73294)
- 划(72379)
- 编号(66605)
- 资助(64426)
- 成果(52774)
- 重点(48785)
- 部(47829)
- 发(47342)
- 创(45430)
- 课题(45285)
- 创新(42369)
- 国家社会(41732)
- 科研(41680)
- 教育部(41078)
- 期刊
- 济(132710)
- 经济(132710)
- 研究(92151)
- 中国(57733)
- 学报(48549)
- 科学(46267)
- 农(46100)
- 管理(44054)
- 财(38669)
- 大学(36860)
- 教育(34494)
- 学学(34449)
- 农业(31891)
- 技术(26620)
- 融(23425)
- 金融(23425)
- 业经(22817)
- 财经(20191)
- 经济研究(20189)
- 问题(19420)
- 图书(17912)
- 经(17242)
- 业(16161)
- 资源(15576)
- 科技(15432)
- 理论(15055)
- 现代(14918)
- 技术经济(14703)
- 版(14217)
- 发(14119)
共检索到4461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彭山桂 汪应宏 陈晨 雷刚 吴先华
以山东省为例,研究城市间"双向竞争"地价策略对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计量模型,引入人口城镇化的其他主要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将地价政策的人口城镇化效应单独剥离显示,利用2006-2010年山东省17个设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双向竞争"地价策略的人口城镇化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山东省城市间无论是向下竞工业地价还是向上竞商住地价,均对人口城镇化和户籍人口城镇化进程产生了正向作用。
关键词:
双向竞争 地价策略 人口城镇化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赵庆海 刘合林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土地城镇化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二者互促共进、有机结合。通过采用城镇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对山东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06~2015年间,山东省土地城镇化显著快于人口城镇化,整体上处于失调状态;从区域角度来看,半岛地区、鲁西北、鲁西南土地城镇化超前于人口城镇化,鲁中地区土地城镇化则滞后于人口城镇化,二者失调的状态区域差异特征也非常显著。两者失调主要表现为土地城镇化超前而人口城镇化滞后,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城镇化融资的财税激励,城镇化扩张的土地财政依赖,城镇化投资的晋升激励,是土地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影响因素;而二元户籍制度的阻碍作用,福利支出责任的抵触情绪,农村家庭和农民个人因素的影响则是人口城镇化相对滞后的关键因素。确保进城农民迁徙自由化;推进农民土地财产物权化;健全市民化资金挂钓机制;提高公共服务化供给水平是促进山东省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选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邵大伟 吴殿鸣
利用"五普"、"六普"数据,采用分形和ESDA方法,揭示了山东省2000年以来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动向及空间特征,并根据时序数据和截面数据,剖析了全省城镇化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中小城镇取得较快发展,中等规模城市发育较好,济南—青岛的双中心特征突出;城镇化空间格局相对稳定,整体呈现集聚发展的趋势,城镇体系沿胶济线展开特征依然突出,三大高水平集聚区对周边城镇化辐射作用明显,西部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工业化、外资、科技进步、交通等是影响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认为,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应重视大城市培育、加快小城镇发展、区域协调以及个性化发展等对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成策
建国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行政区划的变更,山东省城镇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人口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1949年全省有15个市、140个县和1个镇,共有城镇人口299万人(含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6%,明显低于全国10.6%的平均水平。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课题组 杨国月
中央"四化同步"发展的新思路,为农业银行服务"三农"与县域经济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论文在全面调查山东省县域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11个典型县(市)进行了详尽调研,并提出了金融服务县域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建议,在研究山东省县域城镇化发展程度和金融服务难点的基础上,旨在为农行服务"三农"与县域经济发展寻找切实可行的路径,全面提升农行县域金融服务水平。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金瑾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小城市建设从外貌到文化都存在缺乏自身独特性,并呈现"同质化"的现象。打破中小城市在景观建设中照抄大城市、盲目跟风的做法,从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将中小城市的地域人文景观建设提高到城市形象设计的层面上来,能有效地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文化产业一体化,实现城市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 景观建设 地域文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蔡洁 夏显力 李世平
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污染、生态效率低下等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选用山东省17地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基于BC2-DEA测算了纯技术条件下的区域生态效率,立足新型城镇化视角,构建了区域生态效率与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比重、环保财政投入、万元GDP能耗的STIRPAT模型,分析了城镇化水平和区域生态效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和区域生态效率呈U型关系,半岛地区和鲁中地区的大部分城市处于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鲁西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生态效率呈线性关系,区域生态效率随城镇化水平的上升而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环保财政投入和万元GDP...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蔡潇 刘卫东 范辉 吕添贵 王向东
研究目的:评价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为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在阐述地方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学思想构建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度模型,并以山东省为例,分析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1)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性,其相互关系的拟合曲线分别适用于线性和S型;(2)从时间上看,山东省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呈现从失调衰退向协调发展的演变趋势;(3)从空间分布上看,山东省17地市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东部半岛城市的协调发展度普遍大于西部内陆城市,并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对应性。研究结论...
关键词:
土地评价 城镇化 协调发展度模型 山东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光宏 崔许锋
文章采用熵权法、综合发展评价模型、均衡发展模型对江苏省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城镇化与城镇化用地的耦合度、发展度、耦合发展度、空间均衡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人口城镇化与城镇化用地的均衡性和非均衡性状况同时存在。人口城镇化与城镇化用地的关系问题存在尺度敏感性,二者在省域尺度的均衡不代表内部空间的均衡。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研究显示,不同城市均衡性发展阶段、滞后类型不同,因此,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需要针对不同城市和不同发展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
城镇化 非均衡性 耦合发展模型 空间格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晓冰
城镇化是社会变革的过程。加快城镇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山东省城镇化进程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城镇化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实施重点带动,节约社会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城镇、增强生态理念,形成适应山东实际的低炭生态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实现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低炭生态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昱 田伟腾 马文博 古洁灵 马子涵
[目的] 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由经济、社会、投入、产出等维度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人口—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分异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适合区域实际的差别化管理政策,为扭转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平衡现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SDA、GWR、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1996年、2006年和2016年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单元两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空间相关性、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年城镇化协调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发展度逐步向南呈好转态势、耦合度普遍较高,呈扩散趋势,协调度差异程度日趋减小;城镇化质量和数量关系可划分为7种类型,形成以基本协调型为主,轻度超前型为辅的空间格局;城镇化协调度空间聚效应明显;动力因子对各地区协调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经济因子是主要影响因素,从东北到西南作用逐步增大,外来因子不够稳定,社会因子从西向北高值集聚区不断扩大。[结论]未来应抓住政策优势,打破地域隔阂,走精细化发展道路,缓解人地矛盾;依托区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因子驱动,促进经济均等化、一体化发展,减少核心城市对周围地市的虹吸效应,提高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秋颖 方创琳 王少剑 王洋
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1985—2012年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况与演进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人口的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山东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据耦合协调度可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即不协调阶段(1985—1989年)、基本协调阶段(1990—2005年)和高级协调阶段(2006—2012年),城镇化协调类型从严重不协调-空间城镇化滞后到高级协调-人口城镇化滞后;进而以山东省2011年县域为研究单元,对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和协调类型进行了分析,县域城...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鑫
人口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近20年来,中国正在经历不断加速的人口城镇化进程,快速城镇化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提高了资源配置率,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以吉林省人口城镇化问题为例,探讨了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问题之间的关系,探讨适合国情的城镇化道路会为实现科学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可持续协调发展 小康社会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秋颖
基于城镇地域范围统计的城镇人口比重和基于户籍制度统计的非农人口比重是测度城镇化率的两个常用方法,但近年来两种统计口径下的城镇化率差异越来越大,基于两种统计口径构建了不完全城镇化水平的测度方法,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比较了两种统计口径下山东省1982—2015年总体城镇化率时间差异和2010年山东省县域单元的城镇化率空间差异;并分别分析了山东省不完全城镇化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的时间变动、空间分布特征与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1)两种统计口径下的城镇化率差别显著,城镇化率Ⅰ的值高于城镇化率Ⅱ达10%左右,但其变动趋势类似;(2)两种统计口径下的城镇化率区域空间差异格局基本类似,都呈现出明显的行政等级性的空间分异,而沿海与内陆间的空间分异并不显著;(3)山东省不完全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在波动中先升后降;(4)不完全城镇化的绝对水平呈现出向高行政等级城市极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其相对水平呈现出空间集聚的分异特征,但行政等级性差异并不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姜吉坤 祝胜来 曹吉昌 李晓冬 薛雅伟
分析新型城镇化和碳排放水平之间的耦合机制,对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构建新型城镇化和碳排放水平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赋权,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山东省2009—2018年新型城镇化和碳排放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新型城镇化得分从2009年的0.039上升到2018的年0.909,碳排放水平呈波动变化趋势。(2)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水平耦合协调度呈倒“U”型趋势,2017年达到耦合协调度峰值,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水平耦合协调度先后经历拮抗—磨合—协调阶段。未来,随着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和低碳城市建设持续推进,需要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新型城镇化,控制碳排放水平,降低新型城镇化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保障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水平的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